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动态
访谈实录丨叶志民:“纺织之光”赋能行业科技十余载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重要时期。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作为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科学技术奖,截止到2019年,已连续开展12年,项目无论在奖项评选数量还是资金投入上均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为进一步了解该奖项的执行效果和评奖细则,探究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价值,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委托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就该项目2008-2019年周期内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工作。本刊就评选结果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叶志民。

 

 

记者:公益组织通常通过设计、执行具体的公益项目来解决或改善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实现组织的使命。“科技奖”是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科学技术奖,作为行业殿堂级的评审奖项,其评审规则和项目成果一直备受关注。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开展此次评估的背景? 

 

叶志民: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下,大量代表科技创新力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建设纺织强国。科技奖项目旨在通过开展纺织行业优秀科技创新项目奖项评选,给予在推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奖项荣誉的认可与鼓励,激励纺织行业单位或个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探索,逐步在行业内形成良性的科技创新之风,助力纺织行业整体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

 

截止到2019年,科技奖已连续开展12年,项目无论在奖项评选数量还是资金投入上均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为了实现系统梳理项目发展历史及背景、项目产出,回顾过往的成果与经验;收集项目各重要利益相关方(包括获奖对象、评审专家、捐赠方代表等)的反馈信息,挖掘项目的效果与影响;同时发现项目中的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索项目完善及发展的路径。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委托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就该项目2008-2019年周期内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工作。

 

此次开展的评估工作,对于科技奖总结提炼发展成效、提升项目质量意义重大。首先,评估通过梳理项目逻辑、监测项目执行过程、挖掘项目成效等工作。协助项目厘清自身定位、总结提炼成效与经验、发现问题、提升项目质量;其次,评估的结果是可以与各利益相关方(项目受益人、捐赠方、媒体、公众等)进行公开或分享的,对利益相关方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反馈,也是利益相关方期望得到的反馈,有助于提升项目的公开、透明度;最后,评估有助于项目更深入地倾听各方声音,有助于对项目形成统一的认识,即共享的价值,贡献于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近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的经济工作,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中提出了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您认为科技奖在项目战略和共享价值方面对行业具有怎样的指引性?

 

叶志民:基于国家及纺织行业整体发展战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背景与自身的行业属性,科技奖项目的开展与基金会发展战略、纺织行业及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高度的匹配性。此次调研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90%的调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项目战略无论是与国家还是行业发展战略都是匹配与契合的”。

 

在项目共享价值方面,无论是项目整体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在项目各参与方中均有较高的认同度,说明项目共享价值在项目内部已经形成。内化的共享价值反之亦可影响和激发项目各方参与项目的热情,助力于对项目各方实现积极、良性的互动。

 

总体来看,科技奖项目的出现无论对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完善与补充,亦或是对纺织行业内部社会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形成多元共治的行业生态结构、激励和引导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都是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记者:近年来,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面临重重挑战和压力,科技创新的力量日益凸显。在此形势下,基金会对科技奖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机制来保证项目的执行质量?

 

叶志民:科技奖始终坚持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科技奖励工作的核心原则,增强提名、评审的学术性,明晰中国纺联、基金会和评审专家的职责分工,评奖过程、结果的公开透明,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从项目资源投入情况来看,2008-2019年周期内,基金会投入科技奖项目的资金总量(包括奖金及项目执行费用)约为1941万元,约占基金会总支出的15.89%,约占基金会慈善活动总支出的1/5。除2008、2009两年外,基金会每年用于科技奖项目资金总投入均超过百万元,平均每年约为160万元,科技奖项目投入资金总量整体呈逐年平稳增长的趋势。2019年的投入资金达225万元,实现了资金投入的新突破。

 

科技奖项目在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诸多项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金会对该项目投入了充足的资金资源;除上述提到的资金投入,科技奖项目也投入了大量行业专家资源保障项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2008-2019年周期内,科技奖项目累计投入868名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其中线下会议评审参与专家总人数达635名;2016年增加网络评审后,至2019年已有累计233名行业专家为网络评审阶段的项目筛选贡献了自己行业知识及经验。

 

项目管理结构为基金会出资资助,具体执行工作则委托中国纺联科技部完成并统筹科技奖项目管理,同时整体接受中国纺联的监督与指导。三方共同参与使得项目无论在资源投入、执行质量、合法合规、发展方向方面都得到了兼顾,角色定位、分工均比较清晰明确,也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科技奖项目执行的具体过程中,形成了管理决策机制、申报机制、评审机制、专家管理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异议处理等关键机制,科技奖项目执行机制架构清晰,覆盖了科技奖项目整个执行链条,为项目执行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记者:在科技奖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筛选出的优秀科技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具体来看,科技奖项目历年来的产出情况如何,为各主要相关方带来了哪些影响?

 

叶志民:2008-2019年周期内,科技奖项目累计评选出1496个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150个、二等奖561个、三等奖751个(4名桑麻学者未计入),28个项目经中国纺联推荐参评获得国家科技奖。授奖数量除2012年外整体呈逐步减少的趋势,符合国家近年倡导的“减少授奖数量,提高奖项权威性及影响力”的科技奖励体系优化的要求。一等奖数量的相对稳定确保了科技奖项目在高级别的奖项上竞争性和含金量。2019年科技奖项目对奖项设置进一步细化,取消区分度较弱的三等奖,适当增加二等奖名额。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科技奖项目整体激励作用明显,通过科技奖的评选、授奖,对优秀科技创新项目成果、成就的肯定,带来的荣誉、社会美誉,乃至物质上的支持,都有助于调动获奖者本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这一效应也已经逐渐被社会所认知。此外,科技奖项目以授予奖项、表彰的形式对纺织行业优秀的科技成果进行肯定和认可,激励纺织行业相关单位对科技发展进一步增加投入,形成了良性的激励模式,助力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记者:十四五”作为我国纺织工业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前列的重要时期,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需不断努力的方向。展望未来,科技奖该如何进一步完善?

 

叶志民:在中国产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时期,科技创新势必依然会是国家战略的重点之一,作为纺织行业的代表性基金会,纺织之光基金会也需要沉淀过往十余年经验,系统思考和梳理科技奖项目的发展问题,做好未来3~5年的机构战略布局,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此外,基金会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奖项目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信息动态发布及维护的规定或制度,为项目效果与长效影响的追踪打好基础。

 

文/本刊记者丨赵颖

编辑丨董雅琪


来源:纺织科学研究

附件下载: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中国人保寿险大厦5层515室(100020)
    电话:010-85229610/9936/9326
    传真:010-85229540
    网址:www.fzjjh.com
    邮箱:fzzgjjh@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 邮编:100020
电话:010-85229610 传真:010-85229540 E-mail:fzjjh@cntac.org.cn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99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4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