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
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
 第一部分 一等奖

“双基导向”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

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与实施. 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

现代纺织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2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16

高职服装专业立体裁剪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18

染整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21

基于工作过程,工学合一的《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 2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研讨式教学模式推广与应用研究. 25

基于“学做合一”建设纺织服装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8

纺织专业共建共享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31

染整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34

第二部分 二等奖... 38

基于创新型纺织人才培养的AIDAS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8

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与实践. 44

服装设计专业“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48

高职纺织人才关键性职业能力培养的生产性仿真训练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54

基于机织生产岗位的高职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56

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理论体系及项目化产品教学研究与实践. 59

“制版师岗位证书”与“学力证书”双证合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62

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 64

高职院校“教学做、教管学、教产研”三个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67

“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70

基于“4R理论”的订单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73

染整技术专业“校→企→校→企”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78

中职纺织服装专业校企合作“分层分段多维复式”订单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1

基于产业发展的服装设计专业建设与实践. 84

行业职业标准融入高职服装纺织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88

应对产业升级、契合岗位需求构建纺织装饰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91

“校企合作”背景下纺织品设计专业《图案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93

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96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染色打样”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与实践. 99

高职纺织艺术类专业“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102

纺织服装专业链特色资源库及开放式学习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6

应用型会计人才“一纵三横”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109

“产学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13

第三部分 三等奖... 116

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16

“项目引领、双证融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21

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24

基于校企共同体下针织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127

纺织服装类院校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29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项目化课程“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建设的实践. 132

《纺纱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实践. 134

切实推进工学结合,实践“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 137

纺织院校中基于“双高”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与实践. 140

CBE/DECUM职教理论及方法在纺织高职高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及创新  145

化纤生产技术专业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48

国贸专业面向纺织产业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151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53

服装设计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58

纺织类高职“四位一体”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61

新型工业制版能力培养模式. 164

三堂统合开展《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66

服装品牌人才培养的产学平台建设与成效. 169

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服装人才. 172

“艺工结合”服装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75

基于职业发展“双轮驱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177

《服装造型设计》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80

校企合作与“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雅戈尔营销订单班为例  185

高职高专多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187

“艺工结合”培养高职服装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189

深圳市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9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193

基于项目引导下的染整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和实践. 196

基于工作的“三个系统化”开发纺织专业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199

高职《分析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

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纺织服装类专业群为例  204

“做、展、评、辩”相融合的《服装面辅料应用》特色教学改革. 209

高职顶岗实习的管理与创新. 217

实施“三主一评”模式实现实训、技能竞赛与技能鉴定一体化. 221

商业包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探索与实践. 223

“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新课程方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226

名企共赢模式下的服装终端类营销课程群建设. 228

职业教育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教学创新模式. 231

基于职业标准、岗位技能、技能大赛的“模块化、标准化、工作化”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  233

课题:《染整技术项目教学》教材编写. 237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40

充分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开展企校合作项目研究. 242

校企合作高职纺织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45

职业院校产教结合的促进机制与策研究. 250

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同步设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在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3

构筑校本特色课程 开发模块教学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工艺课程及教材建设  255

《关于我省纺织业装饰图案设计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57


 

第一部分 一等奖

 

“双基导向”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金卫东

副教授

副院长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蒋丽华

讲师

教务处综合科副科长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王亚鹏

讲师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马斌

教授

高教室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潘绍来

研究员

原教务处处长、现人事处处长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沈志平

教授

教务处处长、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课程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框架结构,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教育中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方面的要求。要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起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文化素质养成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
    “双基导向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技术、设备进步更新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进学院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所谓双基导向,是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设计理念,贯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问题、情景、事件、活动、矛盾)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开发了由思想政治教育类、身心健康类、审美与人文类、就业与创业类、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模块等构成的系统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大类专业及各方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梳理出专业不同方向最必要、最基础、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习性工作为载体,构建了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两大课程体系从构建的内在关联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摆正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属性的关系。见下图所示:

 
 
 

 

 

 

 

 

 

 

 

 

 

 

 

 

 

 

 

 

 

 

 

 

 

 


所谓系统改革,就是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秉承做人做事相统一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内、选修与必修共存的课程体系。在正确审视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双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两个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实现了对构建高职新型课程体系的校本化探索。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在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上,在学院层面成立了主管教学院长牵头,以一线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及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的研究、策划、咨询、指导、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关的课程开发指导手册,建立规范的课程开发步骤和范例,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效率。

 ——在课程开发主体上,选聘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人员、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学院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完成了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材、学材的全面建设工作。

 ——在课程开发能力建设上,积极开展相关专题培训,先后邀请和聘请了校内外高职课程专家讲课程,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理念;将有关高职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理论、步骤等编印成册,组织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学习和交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先后选派12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以及国内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包括邀请校内外国家精品课程主持教师介绍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开展说说我开设的课程教研活动、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测评工作等,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结合专业课程特征,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采取了体现专业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境,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具有普适性的六步法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经历完整的行动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知识,在做中学获得物化的成果,进而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公共课教学方面上,通过任务引领、项目导入,整合教学素材,创设典型社会生活情境,综合运用案例法、专题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上,以成果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加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考核,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探索建立以过程控制为特征的、课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课程体系的标准化程度和效率。

  ——在课程开发配套制度上,学院先后出台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规范》、《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校企人员互聘、职务互兼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选修课程管理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课程改革指导和配套文件。

 

 

3.成果的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组合系统。把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看作一个子系统,放到特定的社会大系统中考察,从整体上分析各课程体系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专业课程体系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系列,并以这种系统化整体范式塑造学生完整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调融合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于一体。这代表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课程开发理念的创新

在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原则,构建了融文化素质养成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高素质高技能成为两张皮的倾向。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创新

在深入探讨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研究系统论指导下两大课程体系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改革路径。将原来松散的、无序的、不成体系的课程重新进行梳理、整合,使课程的设置既体现职业养成教育的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他们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形成一套完善的学院双基导向系统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实施、评价方案。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双基导向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自2008年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在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其课程开发理念在学院全体教师员工中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  课程建设的物化成果日益丰富,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经过三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全院现有的43个专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100%都按照这一理念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学院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明显增强,全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质量工程建设。学院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成了一批校中产、厂中校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顺利实施。调查结果显示,95.8%以上学生对此次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表示欢迎并感到满意。

    (二)学院内涵建设更加扎实,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三年多来,在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学院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获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产学工厂开展染整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一线三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0年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三)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近三年,在校生中有480人次学生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获32项奖项;获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等,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合作企业认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接受学生顶岗实习,98%以上的毕业班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了预就业;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56%,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11%以上,学院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多次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所做的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学院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6.9%,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89.8 %)高7.1个百分点;就业竞争力指数为88.8%,就业对口率61%,职业吻合度为44%,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四)示范和推广价值显著

    学院在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受到多位教育专家、学者和兄弟高职院校同行的高度关注,不仅在总体上确定了学院课程改革的路线,为学院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对全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该成果先后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暨高教分会年会全国纺织服装高职院校教务处长联席会议第二次年会“2011年全国纺织服装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南通班新疆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南通师资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介绍与交流,得到与会人员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成果主要完成人应邀前往新疆职业教育办公室、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作经验介绍,突显了该教改成果研究和实践的应用推广价值。

 

 

 

 

 

 

 


 

 

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与实施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艳芳

讲师、工程师

副主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于京现

副教授

科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王树英

副教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张白露

助教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宋淑娟

工程师、讲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来源:本项目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子项目,20084月立项, 20119月通过验收。

关键词:示范院校;纺织品设计;专业

成果简介:本项目创新性的研究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岗位任务分析、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选取、师资队伍、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探索与建设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创新实施了“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真实产品设计任务为载体,创新实施纺织品设计专业“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边做边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系统化的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优选教学内容

围绕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确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选取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思路,进行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编写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完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建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校企共建、专兼互补”的建设思路,

并建立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专兼教师共建协议,企业为学校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并接受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输送高技能人才,并为兼职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培训,提高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

4)建成设备先进,融产学研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

建成由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面料设计)为主的产品设计工作室,以及小样织造实训室、纺织品检测实训室等实训室和提花织造厂。为在校生提供实训项目和岗位220个,满足了师生进行产品设计实训、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科研及社会服务的需要,保障了纺织品设计专业“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行业分析及企业调研,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调研的目的,找准专业定位,为专业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原始依据。

通过对山东区域纺织企业产品种类、企业规模、行业企业发展等情况,明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行业背景。进一步明确区域内行业企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纺织品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明确了纺织业产品设计高技能人才配置情况,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创新性的探索、研究与实施了“技术中心+生产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纺织品设计专业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以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纺织面料)、实验实训室(小样织造室、纺织品设计室)和生产企业(校内教学工厂和校外合作企业)为平台,创新实施了“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中,实施“产品嵌入、做学融合”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为载体,由老师带领,边学边做,从“手把手”教学生进行纺织产品简单的模仿设计,到“放开手”让学生进行改进设计,直到“甩开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面料分析、纺织品图案设计、工艺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的技能,师生设计创新的优秀作品,可以申请专利和成果推广。鼓励师生参加各类纺织品设计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师生产品创新意识,强化师生的专业设计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对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优选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

围绕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确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选取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思路,进行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编写了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建立起网络教学资源库。

4)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校企共建、专兼互补”的建设思路,并建立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专兼教师共建协议,企业为学校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并接受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输送高技能人才,并为兼职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培训,提高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 

5)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平台

充分利用纺织研究所、行业技术中心平台下的提花织造教学工厂、织造小样机室、纺织品设计室等,为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以及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且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技能大赛,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设计技能;形成教学、纺织品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新建校外实训基地20个,满足“技术中心+生产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性的研究与实施了 “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业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毕业生受到单位的肯定和重用,实现了优质就业。

2)深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编写了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本的工学结合教材

开发了本专业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其中《织物设计及CAD》工学结合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优化了教学资源,更加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

3)建成设备先进,融产、学、研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建成“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纺织面料)”、“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山东)培训中心”、“织造教学工厂”、“纺织品设计室”等融教学、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纺织实训基地,为实施“技术中心+生产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也为师生共同开发新产品、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与实施,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难题,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技能大赛,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设计技能,形成教学、纺织品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满足“产品嵌入、做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为实施“技术中心+生产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保障。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与实施,是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的,也是国家高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项目子项目。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07级~10级学生的人才培养中得到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于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通过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与实施,在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的素质培养、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共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1)教学建设成果及获奖

省级以上教学建设成果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省级教学成果奖4 项,省级教学团队 1个,省级优秀教材1部。教师(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 5 部。自2008年以来,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共获得近40项奖励,其中一等奖(金奖)6项,二等奖(银奖)11项。

2)科研成果及获奖

校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 9项,其中省级 1 项,市级1 项。国家专利13项。教师公开发表论文9 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3 篇。

3)新闻媒体报道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541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47篇(次),省级媒体报道148篇(次),市级媒体报道346篇(次)。

4)综合奖励

校级以上主要综合奖励1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1项。

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在2010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选为省级教学团队,纺织类专业在201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开展的全省高职高专学科专业评估中名列第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张荣华

教授

院长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许士群

副教授

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李建国

副教授

教务处长/评建办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吴益峰

副教授

教务处副处长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成果简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和校企联盟方式,建立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工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本成果研究起始于2006年,为学院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我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被专家确认为特色创新项目;2008年我院成为首批50个江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之一;2009年该课题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成为省级立项课题; 2010年,我院与江苏悦达集团等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悦达学院”,标志着我院校企合作进入崭新的阶段;2011年课题通过专家鉴定,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同意结题。

1.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2.1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多赢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实践,有效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及服务社会功能拓展与提升。首先,它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学校不仅能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享用到现代企业特殊的生产性、管理性、经营性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第三,企业在合作中也有所得,在对廉价的人力资源有效占有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1.2.2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我院学生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个,个人一等奖6个,二、三等奖56个,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技能标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达96.2% 2010年学院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1.2.3 切实锤炼“双师型”教师队伍。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动了学院“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切实锤炼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2011年专业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1.2.4 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依托拥有的国家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开展挡车工、设备维修工等10多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考试与鉴定;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依托工程研发中心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促进了行业技术革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构建工学结合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

具体做法:我院利用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资金,并自筹资金3000万元,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业教育实训基 地(实训工厂)50个,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100多个。校内生产性的纺织、服装实训工厂可以进行纺纱、织布和服装设计与制作,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岗位或岗位群。

在校内实训工厂的建设中,根据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做到“三引”:一是设备与技术从合作企业引进;二是引入合作企业的先进管理与运行机制。实训工厂负责人、车间主任直接从企业引进,实习指导教师或聘请、或由企业直接委派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三是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文化交融。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厂期间,考核与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学生技能掌握及综合运用的程度是质量评价的核心。

2.2构建工学结合二级平台——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

具体做法:为提高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质量,我院从100多家合作企业中,重点选择35家区域内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一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加强学生实习的领导与考核工作。在每个实训基地建立由学院和企业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和实习教师、工人技师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实习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校企联合育人。

2.3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具体做法:我院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研发中心”和“江苏省染化料工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遵循“投入多元,资源共享”的原则。 “中心”内还有若干个以专业教师或项目命名的工作室。专业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室或设计室,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为主线,以实例、案例为核心进行案例式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带领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课题,让学生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掌握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思路和途径。

 

3.成果的创新点

3.1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于有效突破办学主体的单一性、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独立性、考核评价方式的唯一性,校园文化体系的排它性,从而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新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为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

3.2创新了学校文化建设方式

学校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元素,本着“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以育人为目标,多管齐下,实现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企业职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和先进的高校文化引导企业文化的互动。

 3.3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共建悦达学院)

为了开展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打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级平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合作、共融共进”的原则,在2010年,我院与江苏悦达集团等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悦达学院”,由合作双方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组成董事会。校企共建共管悦达学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新模式。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4.1成果推广情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起始于2006年,为院级重点立项课题,我院成立了由院长张荣华挂帅指导,教务处、科研产业处牵头负责的课题研究组;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我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被专家确认为特色创新项目;2008年我院成为首批50个江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之一;2009年该课题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成为省级立项课题;2010年校企合作共建悦达学院,标志着我院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培养人才进入崭新的阶段,2011年课题通过专家鉴定,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结题。

     五年来,课题组以纺织工程系为实践载体,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场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工程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在纺织材料技术专业群20072008级中实施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09年推广到染化技术专业群、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群、纺织机械技术专业群等五个专业群。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使我院校企合作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取得一批教科研成果。

4.2 成果应用效果

4.2.1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多赢的效果。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特别是悦达学院的创建,有效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及服务社会功能拓展与提升。

4.2.2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各类大赛成绩优异。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6.2%,不少学生拥有多证书,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比例分别为95%以上;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近三年,学校共获各类省级以上团体一等奖2,个人一等奖6,二、三等奖59人。

4.2.3就业竞争力逐步提升,职业发展后劲充足。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评价越来越高,我院毕业生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扎实为企业所青睐,满意率达98%以上,近四年的毕业生中有近30%的学生已走上了管理岗位。

4.2.4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院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立项精品教材3门和评优精品教材5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优秀教学成果奖2个、省级优秀毕业设计10项。通过三级平台的建设,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达30门、教材30门。

4.2.5学院办学效应显著增强。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深化了广大教师对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基本理念的认识,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凸显,推进了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进程,提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范式。该项成果不仅使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质的跃升,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先后100多次被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有90多批省内外院校领导相继来我院参观交流,学院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学院成为江苏省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批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国纺织报报》、《纺织服装周刊》盐城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纺织服装周刊》刊登文章《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范本》江苏省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秘,《中国纺织报》发表了《工学结合三级平台创新合作模式》一文,介绍了我院的实践经验。

 


现代纺织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李竹君

副教授、工程师

专业带头人、教学副主任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森

教授、工程师

纺织系主任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陈继娥

教授 高级工程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吴佳林

讲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唐琴

副教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学院的传统骨干专业,一直以来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2006年,专业被列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基于省示范性专业的建设而取得。多年来,专业建设旨在特色,重在建设,在专业水平、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成果体现在:

以培养纺织特色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研究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为突破口,分析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提出现代纺织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及方法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创新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学校向行业企业开放、企业向学校开放的符合高职特点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与企业两个平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针对现代纺织技术岗位的要求,经过职业能力分解,确定能力要素,构建了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建技能四级递进、项目三结合的实践平台,依托实践平台,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加强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本成果应用及建设成效:2009年专业实训基地成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0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成为广东省示范专业;2010年阶段性成果基于德国PPP项目的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2011年间,专业建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主编完成6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2部获纺织服装教育优秀教材;学生在全国纺织品设计、检测技能竞赛中获得多项大奖;项目组成员获南粤优秀教师、全国纺织先进工作者;2011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支持专业。

该教育教学项目的完成为纺织院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作出了较大成绩,带动了纺织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为纺织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起到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现专业已成为一个招生稳定、就业形势良好的特色专业。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省级示范性专业;构建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导向的高职特色教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四级递进、项目三结合的实践平台,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保障;⑥“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建设。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依托校企双平台,创新实施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办学融入社会,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组建校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双主体,实施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向学校开放,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真实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兼职师资,并且参与专业教学、学生评价和学生就业;学校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新技术培训,共享学校先进实验设备、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研发新产品。

2)构建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构建由职业基本素养能力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专项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及职业综合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化、职业专项能力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前瞻化、职业基本素养能力模块体系化,培养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深化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项目引领,以企业真实纺织产品、生产工艺单等为载体开展教学,推行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4)加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导向的高职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校企合作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导向等工学结合教材。主编完成6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获纺织服装教育优秀教材。

5)校企共建技能四级递进、项目三结合实践平台,凸显职业能力培养

依托纺织产业集群及专业镇优势,与高明溢达纺织集团、樵利化纤织造有限公司、德国迈耶西公司等校企共建技能四级递进、项目三结合的实践平台,组建有学习性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践平台,以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级递进。实践项目坚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虚实结合等三方面的结合,以校企结合为主轴,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平台实施“2+0.5+0.5”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即两年在校学习、半年兼修专业课的集中跟班实习、半年分散性顶岗实习,将课堂与车间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 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6)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校企互派互聘,建立校企人员常态化交流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教师常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40%

 

3.成果的创新点

(1)校企双主体,创新实施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办学融入社会,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办学指导思想,组建校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企业-学校互相开放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2)在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了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针对现代纺织技术岗位的要求,经过职业能力分解,确定能力要素,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3)依托校企技能四级递进、项目三结合实践平台,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依托学习性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级递进,实践项目具有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虚实结合三结合的特色。依托实践平台,将课堂与车间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贴近岗位,职业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教学从虚拟向模拟、从模拟向真实的零过渡,企业满意度高,直接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4)以赛促学,引入大赛激励机制,培养创新创业技能

将竞赛项目融入实训内容,强化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了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将兴趣提升为能力,将专业发展为职业,立足岗位创业,走专业成功之路。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的传统骨干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本项目探索和实施过程近5年,在现代纺织技术专业30个班级,近1500名学生中实施,应用情况如下:

1)专业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强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实施,使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示范性专业,专业实训基地成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十多部校本教材,其中2部获纺织服装教育十一五规划优秀教材。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辐射到其它高职院校。与德国迈耶西公司合作的PPP项目校企合作职教模式,在其他高职院校产生较大影响,引来多所兄弟院校来院学习、交流。

2)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学生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和全国技能大赛,均获优异成绩。参加金钥匙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2010年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学生面料设计大赛、首届检测技能大赛、2011年第二届检测技能大赛,本专业学生均获得团体二等奖及多个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全国纺织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率达到98%以上。

毕业生操作技能强,初次就业率达到97.8%,总体就业率100%

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高,学生顶岗实习受欢迎。绝大部分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

详见链接:

媒体报道:http://www.gditt.edu.cn/article-4140.shtml

媒体报道:招聘会上秀出清明上河图http://www.gditt.edu.cn/article-4139.shtml

大赛获奖1http://www.gditt.edu.cn/fz/article-3859.shtml

大赛获奖2http://www.gditt.edu.cn/fz/article-5493.shtml

3)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结合项目研究的具体实施,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积累了一定基础,形成以下成果,在纺织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①    2006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立项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2010年,专业建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

②    2009年,专业实训基地建成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③    创建系列现代纺织技术精品课程:

2006年,专业核心课程《纺织材料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10年,专业核心课程《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织物结构与设计》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牛仔布生产技术》,《纺织工艺学》、《纺织CAD/CAM实操技术》。

相关链接:

关于公布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的通知: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32/2010-12/120064.html

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http://222.201.24.40/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772983

织物结构与设计:http://web.gditt.edu.cn/jp/zwjgysj/index.htm

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http://222.201.24.40/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41115

纺织材料学:http://web.gditt.edu.cn/jp/fzclx/index.htm

牛仔布生产技术:http://222.201.24.40/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228900

纺织CAD/CAM技术:http://222.201.24.40/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62551

④    主编出版6部教材,参编4部教材,其中,《纺织CAD/CAM技术》、《纺织染概论》评为纺织服装教育十一五部委级优秀教材,教材在多所高职院校使用,得到很好的评价。

⑤    团队成员近年来共完成教改项目十多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文章10篇。2010年阶段性成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德国PPP项目的校企合作职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教改教研项目与教学成果在全国纺织院校、省、市高教领域内已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链接:

http://www.gditt.edu.cn/fz/article-4027.shtml

4)培训与社会服务

由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不少企业主动要求学院帮助其培训员工。专业教师为樵利化纤公司、广东溢达纺织公司等多家紧密型校企合作企业培训员工1600多人次;纺织检测中心与国家标准计量局佛山检测所合作,面向社会开展纺织品检测业务;与兴宁市合作成功申报了省部产学研宁新纺织示范基地;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轻纺城管理委员会共同申报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西樵纺织示范基地等。教师近年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参加中国流行面料评选,5人次入围并获奖,研发产品投入生产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周启红

副教授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陈婷

讲师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琚海燕

讲师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张丹

助教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要求,看准我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按照办学具有特色、专业对接产业、培养联通就业的办学思路,与广东诚达集团、东莞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武汉爱帝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歌蒂诗服饰有限公司、武汉万商白马服装交易中心等3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高技能人才。达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三零目标:课程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的零差异、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要求的零距离,学生毕业就业的零时间。该成果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系列成果。

第一、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四方联动培养方案。即工学结合设置专业、工学结合贯穿培养过程、工学结合推荐毕业生就业;专业适应市场、课程对接工序、实训立足能力、顶岗联通就业。解决了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两张皮问题。

第二、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高职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第三、构筑三大实训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发挥其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特点提供了最佳平台。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三点一线模块化教学方案。包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块,以职业素质、支撑素质、拓展素质培养为基点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教学模块。

2)设计模拟工作室式实践课教学课堂。依托合作企业,将具体的工作室设计任务导入课堂,学生按照工作室操作模式进行技能训练。

3)构筑三大实训平台,打造模拟工厂实践环境。通过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学生从中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状态,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4)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按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设计6大评价指标(即: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课堂书面作业、专业工序技能测试、校内综合实训考核、毕业设计打分、顶岗实习表现打分)。

5)建设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一是采取专业教师驻厂制,分批选派专业教师驻厂进行挂职锻炼和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二是采取外聘教师导师制,聘请了1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我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三点一线模块化教学方案。包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块,以职业素质、支撑素质、拓展素质培养为基点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教学模块。

2)设计模拟工作室式实践课教学课堂。依托合作企业,将具体的工作室设计任务导入课堂,学生按照工作室操作模式进行技能训练。

3)构筑三大实训平台,打造模拟工厂实践环境。通过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学生从中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状态,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4)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按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设计6大评价指标(即: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课堂书面作业、专业工序技能测试、校内综合实训考核、毕业设计打分、顶岗实习表现打分)。

5)建设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一是采取专业教师驻厂制,分批选派专业教师驻厂进行挂职锻炼和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二是采取外聘教师导师制,聘请了1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我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毕业生得到企业认可,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部分学生自主创业;诚达班精英店长班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率达100%,大部分学生在企业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

2)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先后有湖北日报等数十家主流报刊媒体竞相报道,20088月,《中国纺织报》发表专题文章,赞扬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了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三统一20117月,《纺织服装周刊》发表文章,认为我院量身定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范例。

320107月,成果负责人周启红在全国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协作会第十次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四方联动,提高质量》的主题报告,数十家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201011月,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胡刚一行到我院考察,共同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办学模式。


高职服装专业立体裁剪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章瓯雁

副教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小飞

副教授

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袁飞

副教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竺近珠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伍箐

设计师

主设计师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高职服装专业立体裁剪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建立在校企共同体大平台上,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定课标、共施教学、共享场地、共著教材、共研产品等五共一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即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分析专业面向的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把传统学科体系中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从简单到复杂的若干个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中,围绕着这些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立体裁剪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技能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和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在校企共同的生产车间自行完成项目工作。在项目教学完成时,学生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优秀项目成果被企业采纳,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

该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课堂就有独立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机会,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不仅真正掌握了服装立体裁剪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根据市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完成了无缝对接,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效果。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与企业专家通过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材建设、成果应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的所学即所用,就业即上岗的效果,体现在以下五点:

共定课标,探索了四个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①理论学习与实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

③运用新知识、技能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

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共施教学,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八步教学法

与企业专家一起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展教学,按照完成一个实际工作项目完整的流程组织教学,整个流程包括项目调查、方案决策、计划制定、组织分工、项目实施、成果评价、成果改进、成果应用等八个工作步骤。

共享场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对教室进行改造,与企业共享场地,使教学课堂与生产车间共置;而企业生产车间又作为学校的实训车间,形成教室、实训室、实训车间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真正实现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共著教材,建设了项目化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

配合项目化教学,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共著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服装立体裁剪项目化教程》,确保教材内容的原创、新颖和实用。

共研产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零磨合对接

把企业的新品研发融入教学项目,由企业设计师和教师一起带领学生为企业开发产品。学生优秀的项目成果被企业采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3.成果的创新点

校企共同体大平台下的五共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建设

本教改项目在校企共同体大平台下,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定课标、共施教学、共享场地、共编教材、共研产品等五共一体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中采用企业真实、典型的项目,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与企业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来自企业的工作任务,优秀作品为企业所用,投入生产,实现教学与研发合一。真刀真枪的训练使学生受益匪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作品的生产应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岗位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磨合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成果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应用与实践,在培养学生服装立体裁剪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能根据市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课程跨越式发展。2009年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指委级精品课程;2010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发展稳健有序,表现出良好的成长和建设过程。得到了省内外专家与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同类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中达到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和推广价值。

立项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服装专业《立体裁剪》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0711月成功申报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服装专业《立体裁剪》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并在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的指导和关怀下,投入配套资金,三年来,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积极探讨和实践,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于201011月顺利结题。

立项了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

根据该项目的改革思路,撰写项目化教材,并于2009年成功立项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该教材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肯定,已签订出版合同,预计201210月出版。

发表了相应的教改论文

总结该项目改革经验与成果,20088月,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上发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论文。使该改革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

在全国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作关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专题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认真贯彻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骨干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于20101029-11月2在江西•南昌举办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服纺教指委全体委员,江西省教育厅高教处领导和全国服装纺织类各有关院(校)教务处、院(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相关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本人应邀在大会上为全国骨干教师作了关于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专题报告,推广该改革成果,得到与会骨干教师的认可。

 


染整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吴建华

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华清

讲师

纺织学院第一党支部书记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陈葵阳

副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鹏

副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郑志荣

副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陈祝军

讲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袁近

副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夏建明

副教授

纺织分院副院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本教学成果的教改理念与意义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他人相处;

以染整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既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又要顾及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与掌握,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立足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2)本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从染整行业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切入,根据工作对象、内容、手段与成果的要求,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与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将基以学科知识系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转换为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完成学习领域(课程)的重构与学习情景设计。探索开展创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本教学成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双证融通、学做合一的实践主导型高职染整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以染整加工工艺过程为主线、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开展创新型、竞赛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通、学做合一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

我们邀请了11名本行业知名的技术权威,召开了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参加的工作任务分析会,对染整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出了高职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参照了劳动部制定的染整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了染整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与职业资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染整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以染整加工工艺过程为主线、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着手完成染整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情景设计,按照印染行业职业岗位群对染整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来取舍教学内容。

3)开展创新型、竞赛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①创建染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创新小组同学依托我院染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应用所学染整知识,根据染整企业的技术发展情况,自主设计项目,开展一些小型课题研究。

②将专业知识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成果的创新点

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染整生产典型工艺技术路线,基于实际生产的工作过程,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是本教改成果的创新点之一。

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出了教学过程的这三个真实性,即:教学情景设计的真实性、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工作角色的真实性。用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做到知行并进,学做合一,实现零距离就业,从而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积极开展创新型、竞赛型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是本教改成果的创新点之二。

本专业的教师指导染整专业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小组活动,协助学生干部成立了学生印染协会,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生产情景的知识竞赛与技能竞赛,学生在这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习染整专业知识和技能兴趣,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本成果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实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高职染整技术专业中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中,染整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染整工艺》在20107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同类学校的染整技术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并逐步推广应用。本成果具有一定得先进性和独创性。

2)我院的染整技术及相关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专业)学生作为该教学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普遍提高了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三年毕业学生获取双证率达100%;在2008-2011四届的全国高职高专染整技术专业专业技能大赛中,我院染整技术专业参赛学生获得团体一等奖1次,个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7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全国同类院校的染整专业中名列前茅;我院染整专业毕业生深受浙江及全国印染企业的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


 

 


基于工作过程,工学合一的《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

扬州市职业大学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成月华

副教授

致公党党员

扬州市职业大学

顾韵芬

教授

中国共产党党员

扬州市职业大学

戴孝林

讲师

中国共产党党员

扬州市职业大学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中国不仅是一个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而且也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社会需要大量服装专业人才。服装企业成衣工艺课程对应哪些职业岗位,该职业岗位到底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理论及实践知识,需要怎样的能力才能胜任,学校该如何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这方面的人才等许多问题,在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调研,深入的研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工学合一的《服装成衣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了解与掌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服装企业中,服装专业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加强我校服装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已解决的问题:

1)分析当前服装企业,了解服装专业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

2)理清各职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3)分析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

4)构建教学体系,选择培养规格与目标,重整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式,适应社会要求。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确定教改思路

本课题研究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成衣工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因此确定课题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成衣生产过程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

2. 构建课程体系

认真分析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将生产第一线中的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项目任务,进行以任务要求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序的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3. 设计课程教学方式

设计课堂小企业,理实交融;企业大课堂,德技兼修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环境、授课教师、考核方法和教材编写等多个方面都有企业参与,企业工程师定期到学校交流,使课程教学和技术进步保持同步;明确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采用任务驱动、引导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4. 变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书面理论考核、产品质量数量考核、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考核等方法;以教师讲评、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形式;分阶段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主要考核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创新和扩展能力。

5. 建立课程网站

网络课堂建有完整的教学资料(http://211.65.8.112/chengyuehua/),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化教案、教学课件、项目实训库、习题库、试题库、图片库、实训实习大纲、实训实习指导书、职业资格考核培训指导书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的创新点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工学合一的进阶式教学体系;

2. 确立课堂小企业,理实交融;企业大课堂,德技兼修的教学方式;

3. 变革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 创新课程评价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了解并掌握成衣工艺课程对应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不仅为我校服装专业建设提供实际数据,对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提供依据,同时能够提高我校服装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我校的公众形象与知名度。

2. 由本课题研究形成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建设方法,得到我校教师的认同,在其他课程的改革建设中有了很好的应用。

3. 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了学生对成衣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近二年举行的全国性服装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两个银奖、六个铜奖的好成绩。

4. 目前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成衣工艺实践教学环节指导书、习题集等,同时还开发了服装定制工和服装CAD技能考核标准和培训教材,解决了相关教材缺乏的问题,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 课程网站的点击率较高。网络课堂完整的教学资料,便于学生课前自习、课后自主练习;学生还可利用网上学生系统,进行网络测试,及时检验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6.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服装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强、素质高,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致使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7.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教师的专业与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校内外的比赛中屡屡获奖,如作品宁静达利杯全国第三届高职高专院()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中荣获教师组金奖,《服装成衣技术》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纺织服装教指委精品课程,基于专科类服装工程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结构关系的研究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服装成衣技术》课程整体介绍获扬州市职业大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等等。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研讨式教学模式推广与应用研究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杨善江

副教授

系副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云霞

副教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马晓燕

副教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杨青建

副教授

外语系党总支书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国燕

副教授

系副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是2006年以来实验教师团队先后在常州纺院、常州轻院、常州工程等3所高职院校开展的由50余人次教师、15门课程(或课型)、80余个教学班3500名学生参与的一项大型教学改革实验。“英语研讨式六步教学法”(The Study-discussion Six-step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是研究团队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实际,在连续六年探索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情景(Situation)—探索(Inquiry)—协作(Col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练习(Practice)—运用(Production)”“六步”构成。

课题团队实验教师先后在《江苏外语教学研究》、《疯狂英语教师版》、《教育与职业》《吉林师范大学学报》、《成都大学学报》、《太原大学学报》等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系统阐述研讨式教学模式。“英语研讨式六步法”从课题研究假设、操作模式构建、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实验验证、评价体系构建、学习能力分析、教师素质培养、教材资源保障、理论价值凝炼、成果推广应用等十大方面,已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本成果提出的研讨式教学法的相关概念、理论和范式,有一定突破,70余次被学界引用。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法领域有一定开拓,产生较大影响。

“高职英语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072008年先后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科教城立项资助研究。该成果201012月被评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2011年研究团队又申报教育部教指委“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等三项省级以上项目深化研究研讨式教学模式体系。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从一个侧面探究“钱学森之问”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示,探讨:高职外语教育如何走向创新,英语教学创新从哪里起步,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

2、克服高职教育可能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填鸭式”、“本科压缩式”教学,学生学习被动、无趣;二是重技能训练,轻思维和人文素质培养; 三是英语学习“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应试教育。

3、探讨具有高职特色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同时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其它高职院校乃至全国的英语教学法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4、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成为学习主体,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课题项目研究是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研究的主要载体和助推器研讨式教学法相关课题先后被校、市、省、教育部等6项科研课题资助立项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研究形成了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概念,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维视角,从主体论、发展论、乐学论、互动论、方法论和创新论等方面,对该教学法及其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使英语“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在实验、推广和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2、实践操作层面,模式研究是研讨式六步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团队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为平台,实施校本行动研究,研究始终注重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和教师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验教师通过“研模—建模—用模—脱模”四个阶段,针对教学改革实验中的问题,不断分析,优化策略,不断完善创新研讨式教学模式。基于而不拘于“六步” 范式,多门课程创造性地发展和形成了个性化研讨式特色教学模式,包括:“六步”“双主”研讨式听说教学模式,“四段式”研讨式语篇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解释—练习—评估” 四步动态交际语法教学“PEPE”模式,“六步骤”研讨式过程写作教学模式,商务英语课程的“ICCEA (引入—协作—实施—评价—应用)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外贸函电与写作课程的“OTPAE”五步研讨式训练法,旅游英语研讨式任务型驱动模式(均有论文支撑)。

3、多元化体系保障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了保证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根据研讨式教学的需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学习理论,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研讨、互动、启发、问题、体验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发支持研讨式教学的多媒体网络、立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如学习网站、活页讲义、电子课件、特色校本、出版教材等,其中省精品课程网站2个,省精品教材1部)。研究团队通过制定研讨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引领教学实验与改革。还积极争取参研院校领导支持,申报大学城十二五专项课题并在各校征集子课题深化、细化研究,扩大师生参与面,推广研究成果。

 

3.成果的创新点

1、关注学习过程,鼓励自圆其说“研讨式六步法”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研究、讨论、质疑、争辩,没有固定的所谓对与错答案,注重学生言之有理的“自圆其说”,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其实质在于追求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目的与价值,体现以人为本。

2、实现三大转变,突出能力培养。汲取普通教学法之长,体现高职教育关于情景教学法、小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的最新理念,在普通教学法和专业教学法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可沟通的桥梁。不仅适用公共英语教学、外语类专业课教学,还适用于其它公共课程教学。实现“三大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积极富于创新的学习转变;由个体学习扩展到团队合作学习;由注重“语言知识”培养向注重“在商务或企业环境下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

3、基于范式,创新模式,整体设计,自成一体。该教学法有明确的教学模式——“六步法”作为蓝本,同时允许教师运用开放式的原理结合高职英语各课程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和创新。多门课程已形成具有研讨式特色的多元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研究从“十大”方面进行,使“英语研讨式六步教学法”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科学、高效、创新的教学法体系。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六年来大学城三所院校实验、推广、应用受好评。06年以来,英语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在大学城3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广泛、持续的实验,受到师生欢迎,学生撰写评学议教文章数百篇支持参与研讨式教学改革(见网站材料)。基于“研讨式六步法”形成的七门课程多元个性化特色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全校和大学城其它几所学校逐步推广、应用,实验学校领导对英语研讨式教学法高度评价(见网站评价表)。

2、项目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采用。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被《职业教育研究》、《纺织教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论文和有关著作引用70余次。3次获全国、省级论文二、三等奖。制定的“英语课堂研讨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刊登并被我校、系督导听课评课采用。

3、成果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英语研讨式教学法也成为省级特色专业——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和《纺织商务英语》等省级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亮点和特色。团队完成省特色专业1个,教指委课程1门,省精品教材1门,省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1个。主编出版体现研讨式教学理念的教材3本。3人次获省、校优秀青年教师指导或授课一等奖。实验班学生30余人次获国家、省级英语竞赛大奖,4名项目成员先后获全国特等、一等指导教师奖。实验教师建课程网站5个,为研讨式教学提供极大方便。

 4、专家高度评价并建议推广研讨式教学法。校党委书记赵发荣教授、南京大学外语部教授李寄博士等分别对本项目综合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英语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法研究领域是一个有较高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新尝试,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现代教学方法”。“对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研讨式六步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还适用于专业英语教学,并可辐射到其它语种的外语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学做合一”建设纺织服装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陈志华

教授

科技与产业处处长,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蔡永东

教授

专业带头人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沈志平

教授

教务处处长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李波

副教授

艺术系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朱建军

副教授

服装系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通过对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纺织服装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结构、规律、条件和内容等作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为江苏省纺织职教集团的其它职业院校和全国纺织服装服装行业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了多元化投资、多机制运行、开放型管理的“学做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投资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依托学院独资注册的高科技企业----南通新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对外运行、在合作企业支持下由学院为主体对外运行、校企合作共同对外运行、以企业为主体对外运行;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开展实训、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及学生增训,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老师。有效解决了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经费、设备、管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建设模式,

 三、基于“学做合一”理念实施生产性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按高职教育要求,提出“环境仿真化、课程项目化、实训工作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按工学结合的思路进行实训设计设计,充分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学做合一”的实训模式,解决了如何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问题。

 四、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基于“学做合一”理念,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以此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各门课程均有企业参与,建有《现代织造技术》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等省级精品课程7门,合作开发校本实训教材18部,为学生融入工学结合进行学习提供了素材。

 五、构建了共享、示范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估体系。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准确定位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明确了建设原则与管理内容,并建立了科学而实用的评估体系,在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解决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估鉴定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通过课题研究,运用理论指导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原则、组织结构、功能定位、设施配置、运行管理及考核评价等,并以此对基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对仿真生产、规模生产与教学环境布置、工艺流程等均做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重点是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研究;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资金、师资互聘、教材与设备建设,改变管理模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二、通过示范建设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国家高职示范建设,对纺织、服装、染整、家纺等示范重点专业加大了支持力度,场所扩大,设备增加,确保生产实训的工位;进一步开发实训项目,从过去的单一项目向综合项目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内培外引等多种方式,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将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服务等工作纳入到实训基地建设中。

    三、通过实践,深化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针对不同的运行模式,将企业制度和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相融合,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技能训练与打工实习相融合,将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接轨;课证融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设的课程与实训项目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结合;将实训基地建设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一举多得。

 

3.成果的创新点

——借助理论研究,指导基地建设。通过课题研究,指导纺织服装类实训基地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反过来,基地的机制、体制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又使得课题研究更深入、更完善,实践探索推动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基地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校企合作为形式,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机制、体制、评价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经费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的运行机制,多种形式的“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上,运用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合作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到教学实施及评价。

——创新基地管理,实现成果共享。不同校企合作方式使用不同运行机制,使其运行效率最优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对校企合作的人才、产品、技术、设施等要素共享,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受益共赢局面。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纺织服装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学院其它专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们借鉴基地建设中的资金、运行、教学、管理模式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纺织新型机电专业、纺织外贸类专业纷纷将有关专业课程纳入到纺织服装类实训基地来,实现资源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省纺织职教集团及省内外高校起到了辐射作用,先后有五十余家高职院校先后到我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参观交流,学院还对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多所高职院校和省内响水职教中心等中职学校实施了对口支援,培训专业骨干教师178,受惠学生数达10000多人

    纺织服装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为学院50%的学生提供相应专业生产性实训;为面向校内外的培训与与鉴定并开发新的培训与鉴定项目提供了场地和条件,有5600多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面向社会和企业开设的各类培训项目,年培训人员达2500;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与保障,专业教师依托此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已有78%的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素质,有35%的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监督和访问工程师,为企业开发产品,解决技术难题;并且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建成后,完成省、厅级科技项目15项、市科技项目21项,承担横向项目132,获政府企业资助的科技经费500多万元,其中8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取得各项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


纺织专业共建共享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贺仰东

副教授

副院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陶丽珍

副教授、工程师

系副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

朱红

副教授、工程师

系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

岳仕芳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染化实训中心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学院纺化系

高妍

讲师

常州市新型纺织纤维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建成了在区域和行业有影响、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明显的纺织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秉承政校企合作共建的理念,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了五体系、多维复合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训基地服务社会、开放共享的建设目标。

     政校企合作共建是指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采用争取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省教育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采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合作形式获得建设经费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问题,为学生创新训练和教师项目研究提供优质资源。

     五体系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合作共享的校企联盟体系,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体系,双证融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职业人才的核心价值体多维复合是将实训基地建成集实验实训教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大赛示范引领、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主要解决了纺织专业高职实训基地如何建?建什么?明确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和功能,有效解决了纺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师资、教材和学生技能培养等问题,在工学结合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建构等方面,产生明显的效益并具有重要示范价值与广阔应用前景。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秉承政校企合作共建的理念,齐集多方力量,打造优质实践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采用争取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省教育厅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采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合作、聘请校外技术专家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师资等问题,打造优质实践平台,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训练和教师项目研究等提供优质资源。

二、完善实践训练体系,工学结合,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分析就业岗位需求,坚持以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为主线,组织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四大模块,并以相关课程作为依托和支撑,创建大平台+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师工作室锻炼、校企项目合作、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大赛促炼等,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校企合作任务等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项目,按照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要求,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实训、生产、技术服务的互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服务行业产业,彰显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效应和特色

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立足于面向生产应用,为区域内纺织企业提供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工艺优化、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实践训练平台的作用,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染整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训班,各专业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纺织面料检测技师培训班,常州市职工技能大赛等,发挥实训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有力提升了学院知名度,发挥了辐射作用。

 

3.成果的创新点

一、建设思路创新

    秉承实训基地政校企合作共建的理念,齐集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力量,有效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设备、师资等瓶颈;并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产学研项目为依托,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项目,并通过向学生开放各级各类课题,大赛示范引领作用,用产学研大赛效应带动教学做, 实现教学、实训、生产、技术服务的互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内涵创新

项目建构一个集实验实训教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大赛示范引领、技术开发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自我发展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一、实训基地满足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训基地为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改革,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完善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公共平台+专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师工作室锻炼、校企项目合作、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大赛促炼等,形成一个有效地拓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平台,创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90%以上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学生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大赛等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各类奖项计86项;18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近3年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11篇。近3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纷纷走上了企业技术骨干的重要岗位。

二、实训基地发挥了实践平台作用,推进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课程改革,带动了任务引领、教学做一体教学设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推动了教材建设。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院级精品课程22门。主编、参编出版教材21本,自编实践教材30余本;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4人,技师10人,高级技师2人,在青年教师中培养技师10名,师资队伍中有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19人,提升了教师的整体专业实践能力,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实训基地的功能得到了彰显和延伸,充分发挥了在行业、产业中的作用

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产品设计、工艺优化、性能测试等技术服务;为行业企业和同类院校的员工继续教育、新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平台,累计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400名。

实训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纺织面料检测纺织面料设计技师培训班,为企业和全国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培训技师33人;承办了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学生技能大赛通源杯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举办常州市企业岗位能手技能大赛,举办2全国印染助剂培训班等,显示出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和特色。

 实训基地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在行业、产业中的作用。


染整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姚书林

副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郑光洪

工学博士、教授

系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黄俊

副教授

系副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李远惠

高级实验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陈敏

高级工程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冒亚红

讲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教育部高职高专处把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列为全面提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六大举措之一。实践教学,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共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国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健全,其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渐趋规范,但国情不同,借鉴起来有一定局限性。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普遍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实施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处于发展期,还不够成熟。

教育部在2006年第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传统学校在向新型职业院校转化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体制有待改革;一是学校整体对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二是如何根据自身条件设计实践教学的体系,三是如何根据自身条件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等问题;特别是染整类专业存在技能要求复杂,学校硬件投入困难,学生到企业实习难动手等问题。

本成果针对高职高专染整技术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的改革到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实践,提出:以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全过程;将实践教学分解为单项操作技能、工艺实施技能、生产管理技能、技术创新技能四个技能模块,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六个结合,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单项和综合实训与企业产品开发相结合,校内教师与外聘企业教师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认证相结合,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搭建良好的舞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规范的教学管理系统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提供保障。通过多个方面的工作,构建三四六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新模式。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主要以染整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染整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深入剖析,结合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技术素质及其相关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内容结构,在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染整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区域)的需求、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受教育者的需求、教育教学的需求,在充分考虑我校染整技术专业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调整、设置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具有染整特色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染整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参与区域经济内的工业园区建设,承担区域内的技术指导任务,以生产企业为主体,整合构建了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与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占教学比例达53.84%

2)围绕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体系的改革。

建立循环制的工学交替

利用校内实训平台,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训练、结果分析、理论阐述、学生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使教、学、做结合,实现项目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深化能力递进的产学结合

依托南地染化与环境学院各投资合作企业、纺织服装创新(西南)中心、广东西樵南方科技创新中心和校内成衣染整设计工场,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参与相关企业真实产品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活动,巩固项目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建立项目轮训制的顶岗实习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经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学生以学工的身份分两次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文化,掌握岗位技能,熟悉工艺技术管理。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建立项目轮训制度,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简单化、随意性的弊端,实现并落实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体目标,确保学生顶岗实习质量。

建立顶岗实习联盟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染整教指委的协调,整合全国各高职高专染整专业学生的实习资源与各生产企业建立顶岗实习联盟,将各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按季度分为互为衔接的时段,参与联盟的企业为学生实习预留岗位,既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岗位的实习生源不断链,又使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够顺利完成,企业的生产也不受影响。从而建立起实训(岗位)保留、学生(学校)轮流、企业生产畅流的多校链接轮换顶岗实习模式,解决了当前校企合作中的不稳定性,既落实了企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主体地位,又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连续与稳定,使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稳步提升。

调整实验环节课程设置,全面实行主动态实验教学法

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学生素质培养,进行诚信教育

改革毕业实践环节,开设产品工艺设计和企业生产应用课题研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导师指导,毕业生生产现场答辩制度,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和用人需求。,

3)工学结合,强化学生校外顶岗实训。

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注意引入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作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课题,在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聘请指导师傅的共同指导下,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我校学生在广东科丽达顶岗实习期间,针对该厂定型机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驻厂指导教师带领下,配合企业技术人员,成功提升定型效率65%以上,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企业表彰。通过校外顶岗实训的改革,我校毕业生在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省内和沿海地区的多家企业不仅免收我校学生的实习费,还为学生实习提供交通、食宿费用和工作津贴,经费累计达80多万元。最近几年,学生毕业时可选择的企业为15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8%,且专业对口率达95%,连续几年成为我校高就业率的专业。

(二)按技能培养要求,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完成职业技能考评体系建设,100%的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双师型教师,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

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这个资源库的作用。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建设网上教学平台。

4)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标准

5)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工作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训练。

 

3.成果的创新点

1)以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计划分解为单项操作技能、工艺实施技能、生产管理技能、技术创新技能四个技能模块;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六个结合,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单项和综合实训与企业产品开发相结合,校内教师与外聘企业教师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认证相结合,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三四六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对实践教学进行横向整合,将原分散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集中为基础实验教学模块,统一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内容,对每一实验明确技能培训目标结合职业技能操作考核的要求,制定单元技能考核目标,强化校内基本技能培训,毕业设计的全真化,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工学结合,强化学生校外顶岗实训,长期派出教师驻厂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双导师制,聘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入第一、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同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为企业开发产品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教师百分之百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近三年,染整技术专业学生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针对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并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评体系,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有指导意义的使用经验如下:(1)以企业和岗位需求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2)参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划,并作为产业园区技术支撑参与四川彭州、四川广安、重庆江津、和广东西樵、广西福棉、广州新塘纺织园区的建设并建立实践基地;(3)率先组建顶岗实习联盟,建立实训(岗位)保留、学生(学校)轮流、企业生产畅流的多校链接轮换顶岗实习模式;(4)派遣专业教师驻厂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双师指导制度;(5)制定学生毕业课题生产现场答辩制度,满足企业生产与用人需求;(6)带领、指导顶岗实习生服务企业,承担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

综上所述:本成果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识别和分解出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及基本能力,结合当前染整技术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现状,构建职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染整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具有鲜明的纺织印染行业特色及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我校染整技术专业,从2005年起在基本结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后,积极着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到2012年已进行7年。2009年该课题列为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2010年被评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轻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通过对染整技术专业2008200920102011级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重新制定,严格按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制定四个技能模块,将校内实验教学进行横向整合,按职业技能考核大纲和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落实技能培训方案和单项考核目标;学生100%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中级技能证书。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普遍较高。

 


第二部分 二等奖

 

基于创新型纺织人才培养的AIDAS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谢少安

副教授

副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范学谦

副教授

物流系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林莉

副教授

外语系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黄辉

副教授

国际贸易教研室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陈万卷

副教授

市场营销系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本成果是指基于已结题的省级教研项目《经贸类专业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70410)和省级教研项目《独立学院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互动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350)的成果。一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双主体和互动的对话关系,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新思维培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序教学过程和策略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模式,而且还强调有效互动、向45分钟要效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的运用。AIDAS(爱达斯)的A是指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attention)I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nteresting)D是指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desire)A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action)S是指促使学生的学习满意度(satisfaction),把这五个阶段的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便是AIDAS(爱达斯),因此,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意为有效互动的教学模式。

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教与学情景的创建性、主体的合作性、内容的研究性,形式的多样性、资源的整合性、交流的双向性、过程的动态性和情感的快乐性的特点。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合二为一的活动场所,纺织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抓课堂教学开始。本课题组长期以来侧重于大学课堂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① 教研论文成果

项目团队公开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的篇目共计48篇,其中中文核心2篇,国际教育会议15篇,CPCI 论文9篇,获奖论文14篇,内容一方面是关于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互动教学心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质量等内容。另一方面是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英语、市场营销等专业或课程的课堂互动教学、实践互动教学等内容。

② 科研论文成果

2008年以来,项目团队成员公开发表纺织服装科研论文36篇,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贸易和纺织服装品牌经营方面,其中项目负责人16篇,其他成员20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16篇,CPCI论文5篇,一般期刊论文15篇。谢少安的《我国服装出口亟待自主品牌国际化》一文2011年获得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创新特等奖,并入选《共和国重大前沿理论成果文选》(第一卷),谢少安的《我国服装出口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研究》一文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11年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项目成员陈万卷《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加快实现“弯道超越”——湖北纺织产业国际化逆境中的思考》一文获“湖北对外开放30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③ 教材建设成果

项目团队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参与教材建设,2008-2011年间,先后分别担任5部教材的主编任务(其中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各一部),还承担了6部教材的副主编任务。为了适应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需要,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书中大量增加了案例、思考题,有效地引导互动。

④ 研究项目成果

项目团队成员围绕项目负责人谢少安主持的两项省级教研项目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深入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关子项目的前期基础研究和项目申报,团队成员范学谦主持省级教学项目2项(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学会各一项)和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团队成员林莉教学项目2项(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省教育厅各一项)和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团队成员陈万卷主持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各一项,团队成员黄辉主持省级教研项目一项。项目团队共主持省级8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这些项目都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即提高教学质量要进行教学改革,要进行互动教学,要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每个项目对互动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共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体系。11个项目大多已结题,在研项目进展顺利,教学研究成果颇丰。除此以外,项目团队还有纺织服装贸易方面的科研项目4项。陈万卷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的《后配额时代我国服装出口的比较优势研究》(2008),谢少安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的《基于金融危机湖北服装自主品牌国际化的对策研究》(2009),范学谦主持中国物流学会的《关于服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2010),黄辉主持湖北省商务厅的《湖北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研究》(2011),前三项已经结题,取得了数量较多、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在研的《湖北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研究》项目,进展顺利、发展态势良好。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 解决师生的“三不”现象

培养创新型纺织人才需要互动,要通过“五努力”,即努力强化互动教学的观念;努力培养互动教学的主体;努力构建互动教学的环境;努力优化互动教学的方法;努力完善互动教学的管理,通过加强师资教学的能力培养强调教师要会用、善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教师互动教学“三不现象”,即喜欢传统教学方式不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苦于大班合班上课不敢实施互动教学、缺少有效教学艺术不会组织有效课堂互动的问题,促使教师爱教、会教、乐教。通过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有效地解决学生互动教学“三不”现象,即没有兴趣不愿动,局限传统不敢动,要求高了不会动,促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② 解决教学的“四动”问题

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需要互动教学,通过“三转一加强”,即学校要转变办学定位、转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方法、加强有效互动的教学艺术研究;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角色、转变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行动、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理念、制度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强调注重互动教学设计,注重互动流程操作,注重互动气氛营造,注重互动课堂调控,注重互动能力培养,有效解决互动教学的“四动”问题,即教学缺少交流的不动,教学缺少策划的乱动,教学缺少内容的假动,教学缺少调控的盲动。解决教学中的“四动”问题,促进师-生、生-生积极互动、真正互动、快乐互动、有效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研究步骤             

实地调研、收集信息           数理统计、比较分析

研究模型、制定策略           试点应用、全院推广

总结经验、院外推广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网络、问卷、会议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收集国内外大学特别是纺织类大学、国际贸易类大学互动教学现状、发展趋势的基本数据、素材和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比较分析法:注重国内与国外互动教学的比较分析,特别是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分析,为有效地运用新技术进行互动教学提供依据。

实证研究法:选择试点样本为研究对象、应用推广试点,进行数理统计。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为试点,首先是项目成员试点示范、而后又在该学院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和英语系为试点,以点带面,编写《独立学院AIDAS互动式教学指南》,优化互动教学的模式与策略,以更好地运用教学新技术,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3.成果的创新点

⑴ 创造性地运用构建主义

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理论主要是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创造性地运用到大学教学,特别适用于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的教学。构建主义的情景教学主要强调知识学习的情景,而本项目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情景同样值得重视,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强、中、弱三个层次,构成学生学习情景矩阵,无论学生处于何种情景,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实践场所,无论是传统的学习活动,还是在线学习都需要互动,但互动的方法、方式不尽相同,不可千篇一律。

⑵ 主张“AIDAS”互动教学

纺织院校无论是小班教学,还是大班、合班上课,有效互动教学要注重五个关键词,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ing)、愿望(desire)、行动(action)、满意(satisfaction),这五个关键词首写字母组合便是AIDAS(爱达斯),意指教学要引起大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大学生愿望,指导大学生行为,促使大学生满意。AIDAS(爱达斯)是互动教学的心理过程的五大步骤,同时也是大学有效互动教学的五大策略和五个关键词。

  倡导3I互动教学设计观

纺织院校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还是第二课堂的课外教学,都要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本项目团队提出了3I教学设计策略,3I是指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引发大学生兴趣(interesting)、有效组织大学生互动(interaction)、努力激发大学生创新(innovate)三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强3I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⑷ 探索STAR的互动教学方法

 纺织院校要实行名校、名师、名生的“三名战略”,在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一套STAR(明星)的互动教学法有效果,STAR(明星)的S是指创建AIDAS(爱达斯)互动教学情境(situation,T是指构建互动学习团队(team),A是指团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活动(action),R是指团队学习成果(result)呈现或汇报,教师进行AIDAS(爱达斯)互动教学点评,帮助学生提升其能力。
   
⑸ 解析互动教学流程环节

纺织院校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互动都有其规律可循,在教学新技术条件下,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或3课时)的教学流程大体相同,从操作层面上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动、联动、能动、七大环节(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扩展互动、发展互动)进行。知识讲授、课程实验、专业设计等不同的教学场景、学习主体、知识意境,教学流程的每一阶段、环节的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时间分配也“因学生而异”、“因内容而别”,但都要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提高质疑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追求学生学会的效果,还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强调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师“会导”比“会讲”更有益。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成员示范教学

为了培养创新型纺织人才,项目组成员带头在班级教学中使用互动教学法,一是做到“四注重”,即注重了解学生需求,注重教学方案设计,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指导学生学习。二是成员互动教学示范、试点各有侧重、相互策应,如谢少安侧重校企互动、课堂互动、考试互动,陈万卷侧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林莉侧重英语情景练习、服务性学习、范学谦侧重模拟实践、实践互动、黄辉侧重人机互动、课证融合等,形成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合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运用了AIDAS(爱达斯)(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本项目团队五名成员承担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合班(大班)教学,还是单班(小班)上课,2008-2011年根据学生到课率、满意度和优秀率三项指标考核效果良好。一是学工部门统计的学生到课率要高出其他班级5-10个百分点,学生喜欢上课,一般到课率在95%以上。二是教务部门组织学生网上评教,满意度也高出同类其他老师,学生在线评教满意度都在90%以上。三是教研室流水作业改卷,项目成员所带班级的学生考试及格率、优秀率也有高出其他班级6-8个百分点。

组织全院推广应用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大力支持互动教学项目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学院作出三项决定,在全院推广与应用互动教学法。一是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和市场营销教研室试点,而后在物流系和外语系进行扩大试点,进而在全院推广。二是组织互动教学公开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并从2008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实践和观摩互动教学,教学相长,使参赛者、听课者相得益彰。三是倡导教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发表教研论文和参加国内、国际的教育会议。2009年武汉纺织大学组织编写的《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论文集,收录了外经贸学院25篇论文。由于有了大量的教研基础研究,为教师们积极申报校级、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创造了条件和优势,2008年以来外经贸学院每年有2个省级项目立项,有2-3个武汉纺织大学的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继续开展互动教学的子项目研究和教育创新的其他项目研究。2012年伊始,外经贸学院提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工程”,明确要求教师要讲好一门课,创新一种教学方法、写一篇教研论文、主编或参编一部教材、主持或参加一项教学研究项目的要求。

组织院外推广应用

基于创新型纺织人才培养的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不仅在本院大力推行和应用,也先后在武汉纺织大学高职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国际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进行推广,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纺织大学高职学院院长周启红认为:“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很适合于高职高专教学,对高职学院创新型纺织人才培养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武汉纺织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陈建华认为:“继续教育学院推广和应用AIDAS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观”。武汉纺织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陈琪认为:“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完整的教学策略、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具有极多的应用理由和极大的推广价值”。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教务长李继宗对给予充分肯定,“认为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引发学生学习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愿望、促进学生学习行动、提升学生学习的满意度,道出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真谛,揭示出培养创新人才有效互动的教学规律”。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也认为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并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那就是学校支持、团队合作、学生受益是AIDAS(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成功执行、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全院推广互动教学蔚然成风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自2008年以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项目团队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院互动教学蔚然成风,自2008年起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消灭零教研,每一任课老师要写一篇教研论文,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等问题,主张身体力行互动教学法。二是教学竞赛报名踊跃,青年教师的参赛率达100%,参赛者注重互动教学设计、互动气氛营造、互动教学组织,并经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专家打分,结果是一二三等奖的10个得主都是互动教学实践者。如2010年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柳宿荣老师的竞赛主题就是“数学的互动教学观”,二等奖得主李志坚老师竞赛题目是“英语互动教学不止于课堂”。三是全院推广AIDAS(爱达斯)(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推行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空间局限性,并通过现场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动心、动脑、动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主张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强调教师“会导”比“会讲”更有用。

对学生教育管理具有示范效应

创新型纺织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互动教学,同样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也需要互动交流。外经贸学院党委书记龙泽弘同志申报的《独立学院SMT立体交互式育人系统的实证研究》课题,获准为湖北省2008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d050,“SMT立体交互式育人系统” S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M是指班主任辅导员得教育管理,T是指教师的教书育人,三者立体交互、有效联动,形成良好的、生态的育人环境。谢少安同志是该项目团队骨干成员之一,范学谦、陈万卷、林莉、黄辉老师也是“SMT立体交互式育人系统”的积极参与者。该项目及其成果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年出版《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文集,得到了有关专家和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受互动教学模式的启发,外经贸学院创立的“学生就业三互动”的工作模式,广受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的关注。

互动教学广大学生受益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致力于创新型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培养,坚持把互动教学同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学改革、教学风气结合起来,实施互动教学以来,学院的教风、学风、考风焕然一新,教师爱教、乐教,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教学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学生喜欢上课,一般到课率在95%以上;学生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同比分别增加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学生网上评教满意度达到86%以上。

AIDAS(爱达斯)(爱达斯)互动教学广大学生受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不仅校内的考试的优秀率明显提高,而且学生创新能力大为提高,2010年学生邱妍、2011年学生杨小燕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在全国大奖赛中多人获得了较好的名次,学院2008年获得湖北省首届“森马杯”服装秀团体第6名,2011年冷婉君在第四届精功(国际)模特大赛全国决赛中表现突出,获最佳品牌表现力奖。国贸06级的刘莎同学获得2009全国英语大奖赛特等奖,会计09级衡昕获得2010年“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2011年指导英语08级班学生陈化、尹美婷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范学谦老师带领学生参加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取得了两名学生获二等奖、三名同学获三等奖、学院获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范学谦200910名学生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术院校物流技能竞赛,取得了个人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和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2010年范学谦老师带领33名学生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技能状元”物流选拔赛,在强手如云的激烈竞争中,有22名学生进入复赛,10名学生进入决赛,最后王敬安、胡新光、李欣、黄圆圆等4名学生荣获二等奖,王世庚、周翠等5名学生荣获三等奖,是参赛获奖选手较多的单位,也是参赛组织的优胜单位。黄辉老师2009年指导李巧同学参加全国外经贸院校学生单证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2010年指导王大庆同学参加全国外贸知识和技能大奖赛获得二等奖;2011年我院四名学生组队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中,同一本的院校、二本的院校同台竞技,以仅次于东华大学的骄人成绩,荣获团体一等奖和6个个人单项奖,其中郭墨豪同学荣获一等奖、滕红飞同学和刘宏钰同学荣获二等奖、刘常昱同学荣获三等奖,指导老师黄辉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基于创新型纺织人才培养的AIDAS(爱达斯)(爱达斯)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学院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深受企业欢迎,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75%,签约率为77.6%,居同类院校的前列。学院在武汉纺织大学年终综合考评,2008年获得“年度进步奖”,2009年获得“突出贡献奖”。互动教学的成果不仅在校内开花,同时也得到了社会认可,20089月中国教育研究会授予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全国最佳独立学院”的称号,20092月获得中国教育责任同盟授予“2008年度中国教育十大责任诚信独立学院”称号,20103月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授予首批“全国诚招生、重质量、高就业十佳学院”称号。互动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的发展。

 


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与实践

江西服装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杨汉东

教授

副院长

江西服装学院

朱秋月

讲师

教务处处长

江西服装学院

刘立生

讲师

教务处副处长兼实验实训中心主任

江西服装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我院设立的一个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在构建一个适应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体系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一个有特色的服装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我国服装产业培养更多的设计、技术、生产、管理和营销贸易等岗位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经过项目团队近6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11月,经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检查评选,该项目获得一等奖,20121月,学校授予该项目为优秀教学成果特别奖。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

(1)专业建设方面:坚持以服装职业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起了一个贴近市场、门类齐全、覆盖服装企业各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服装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形成了以服装设计为龙头的12个相关专业(方向)支撑的专业(方向)群。服装设计和鞋类设计与工艺两个专业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形成了我校服装专业体系的特色。

(2)课程建设方面:根据服装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了课程体系、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教材建设,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了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课程教材。

(3)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相关专业课程全面推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积极推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4) 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联系行业企业共建各类工作室,设有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10个实验实训中心;配备有大型数控自动裁床、智能悬挂生产线等先进仪器设备10000余台套,分别建有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两个示范实训基地;同时,与雅戈尔、好孩子和鸭鸭等省内外服装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地105个。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并积极引进能工巧匠,不断提高专业教学团队伍整体水平。服装设计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已拥有省级名师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1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已达70%以上。

(6) 教学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建设方面: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组建了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主要环节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了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项目通过设计一个方案、构建两个平台、创新三个模式、加强四个建设来创新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主要方法有:

1)设计一个方案: 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设计制定了一个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方案。新方案在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了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并由此组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课程模块、教学流程和考核方法。新方案体现了职业教育适应两个需要的特点,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服装企业各岗位(岗位群)对人才的需要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构建两个大平台 实验区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机制体制的改革,构建了一个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两个实践教学大平台。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增强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3)创新三个模式 实验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三个创新:

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力度。

创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认真组织和落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的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广集设计、制版、工艺为一堂,的情境式教学方法。

4)加强四项建设 为实现实验区教学改革的目标,提出了加强四项建设保证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坚持培养与引进(外聘)相结合,以培养为主的方针。

加强课程建设。重点是积极引导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根据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培植和建设一批骨干专业方向。加大重点专业的投入和教学改革的力度,真正形成以服装设计等重点专业(群)为龙头,有较强特色的专业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组建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主要环节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了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成果的创新点

本项目成果重点在以下5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1专业体系创新——专业设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围绕服装产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形成了一个贴近市场、面向服装行业、门类齐全的服装职业教育专业体系。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把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的口径扩宽,从服装扩展到鞋、帽、针织、服饰品、毛绒玩具、箱包等;同时,把服装专业的链条拉长,从设计与工程延展到服装营销、表演、展示、服装CADCAM、服装生产管理、国际服装贸易等,专业覆盖了从头到脚的服饰装备,贯穿从设计到营销的整个流程,与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学校形成一个服装人才超市

2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依据

根据服装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教材建设,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了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课程教材,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技能课程为中心来构建课程,把重点放在职业能力训练上。以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3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职业岗位能力构成序列安排教学进程,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教学与操作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知识与能力整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学校教学与实际岗位能力对接。

4技能培养创新——技能训练以共建实训基地为平台

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专题工作室,承接企业服装产品开发项目,工作室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融教、学、做为一堂,集设计、结构、工艺为一体,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服装新产品样衣,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真刀真枪训练实际技能的舞台。同时,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6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了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5教学团队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以人才互动为纽带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边人才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积累实际工作能力,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聘请行业企业领导、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学、实习指导等,加大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通过合作流向学校,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校企之间人才的新组合和交流与沟通,这种互补双赢效应将促使学校、企业有更大的继续合作的积极佳。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育人模式得到了推广

本项目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等得到了同行的夸赞。2009年,江西省高校创特色、促就业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省90多所高校的校长参会,与会同行对我校教学改革高度评价;200911月,学校作为高职类院校教学评估新方案试点进行教学评估,评估专家对我校服装类教学改革的成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201010月和11月,教育部高职高专纺织服装教指委、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服装专业教指委全体会议先后在我校召开,与会的同行专家考察了我校的办学情况后,对实验区人才教养模式的创新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2)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

通过项目的立项,整合了教学资源,建立了6.06万平方米的校内服装实训基地,设立了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10个实验实训中心,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打造的教学团队等在兄弟院校中发挥了资源的共享。近几年来,实验区承接了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几所本专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我省服装类师资培训基地,每年承接全省职业院校服装类专业教师的专业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连续承办了江西省高校师生服装设计大赛和江西省中职学校服装技能大赛的赛务工作,本项目的教学资源已在院校中得到了共享。

3)实训基地发挥了示范

本项目中由校企合作共建的服装实训实习基地,按照现代服装企业的标准配置设备仪器,引进了大型数控自动裁床、智能验布铺布机、针织与梭织服装生产智能吊挂输送系统等业界先进的设备;制鞋生产线引进了智能红外自动生产线和各种服装面料再造等特种设备。2008年被江西省教育厅遴选为由省财政支持建设的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实训基地;本项目还与鸭鸭、美岛、好孩子、奥斯兰黛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室,作为校内实践教学、企业产品研发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引进了8名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合作共建设计工作室,有服装功勋人物夹克先生婚纱第一人等著名的设计师开办的设计工作室,为服装行业研发新产品。这种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实习基地的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高职高专纺织服装教指委和中国纺织服装学会高职高专服装专业教指委的高度赞誉。6年来,先后有近100多所省内外兄弟院校来我校实训基地考察学习,实验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在省内外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4)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围绕实验区项目的建设,项目团队和相关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编;出版相关教材专箸47部(其中校企合作编编著20部);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3项;获得省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等机构授予的教学科研成果奖28项;获得全国性大赛金银铜奖26项。2006年以来,在校学生参加中华杯名瑞杯乔丹杯新人奖浩沙杯欧迪芬杯以及虎门杯等全国性服装设计和模特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计100余项,有4 位毕业生先后获得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

5)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青睐

通过本项目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所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学生到企业上手快、动手强,受到了企业的热捧。近年来,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各高校的难题,但我校的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学生就业由预聘到抢聘的火爆场面,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各媒体对此报道热烈,人民日报、新华内参、半月谈、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对我校毕业生火爆就业的现象均有报道,学校连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服装设计专业“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康强

副教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学院院长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胡蓉

副教授

服装艺术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艳红

教授

服装艺术学院副院长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杨华

讲师

服装艺术学院服装设计教研室主任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袁丰华

副教授

服装艺术学院服装工艺教研室主任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成果简介

本研究项目以陕西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建设任务实施为基础,立足国内和陕西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服装产业发展的定位,开创性的提出了实境教学、技艺融合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通过省内外服装企业人才需求实际调研,对服装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针对设计、制版、工艺等职业领域,确定职业岗位;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归纳出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参照服装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并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完成了基于行业标准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本成果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实训建设项目,服装设计工作室立项为陕西省2010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建设项目,2011年被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授予陕西服装行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得学院教学成果2个,院级教改研究项目3项等。

1.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构建了实境教学,技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明确了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能创新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参照服装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重构了基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四是教学模式问题——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色,形成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五是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建设项目和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创新性提出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境教学,技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强调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真是企业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递进提升式培养,实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2明确人才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与合作企业开发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明确了服装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能创新的服装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为适应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现行服装设计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

2.3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形成基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见图2)。加大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使教学过程更加完整,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以就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色,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任务化,课程实践项目化,课程评价多元化

 图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4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通过订单培养、技术服务、校企联合攻关等效其合作方式,改善了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表面化、水平低、较松散等问题,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对接。以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承担学校生产实习及教师社会实践、学校完成企业部分设计研究任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初步形成。

2.5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新进教师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建立教师业务技能竞赛机制。在全体专业教师中每年开展两次职业技能竞赛和教学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师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3名教师出国出境参加培训。

2.6争取建设项目,强化实训基地功能建设

项目实施期间,先后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建设项目、陕西省2010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建设项目以及院内实训建设项目,建成了服装立体裁剪实训室、制版实训室、工艺实训室、生产性实训中心、电脑绣花实训室、服装CAD机房等6个服装类综合实训室,可同时接纳500余名学生进行服装CAD,服装制版、推板、排料,服装制作工艺,驳样技术,服装生产性实训等教学实训。还可进行服装职业资格培训、服装技能鉴定、电脑绣花业务及服装产品加工等服务项目,中心实训实力进一步增强。

 

3.成果的创新点

3.1创新了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服装产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为依据,主动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变化,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创设实境教学环境与就业情境,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产学一体,带动服装专业群的发展。

3.2构建了基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岗位要求,将学生能力培养划分成: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岗位培养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将这些能力与核心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职业专项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训练模块)形成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能力递进提升式课程教学体系。

3.3实施了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识、技能、素质整合化,保证了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同步养成,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社会欢迎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4搭建了新型校企合作平台

分别与陕西省和咸阳市服装行业协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陕西省和咸阳市服装行业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三个对接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4.1确定了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了服装行业不同人才需求

根据行业、企业不同需求,以陕西地区服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依据,对现有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析研究和拆分调整,即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学习,在第二学期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技能需求按服装设计与营销、服装设计与CAD两个方向分流培养,满足了不同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

 4.2校企合作取得较大成果

近年来,我院分别与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咸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雅戈尔嵊州盛泰针织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陕西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生产实习等协议。中国服装流通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服装行业产学研基地和咸阳市服装行业产学研基地分别在我院设立;与东蒙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东蒙集团有限公司共投入15万元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冠名赞助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作品展演。2011年被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授予“陕西服装行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 校企合作成果

4.3开发了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1)结合本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服装设计基础》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

2)确定了《服装结构设计》等14门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3)建成1门院级精品课程;

4)完成4门网络课程及共享型服装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

4.4推进了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聘请东蒙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小宝、人力资源部长王建友为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开发研讨、指导学生赴企业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聘请两名企业技师直接指导我院服装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指导。同时,我院2名副教授受聘为企业兼职高级工程师,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服装设计与制版工作室教师参与济南昊鹏纺织有限公司服装款式设计;电脑绣花实训室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我院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攻关,借助2012年“西洽会”平台,为省内服装企业提供整体形象设计和推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教科研项目开发,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两年来,有2名老师获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取得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完成院级科研课题1项;立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研究项目1项,到款2万元;立项院级教科研课题2项;我院教师参编1本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本译著;两年来,我院服装专业教师共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9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

4 课题组成员部分教科研成果

4.5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建成了服装立体裁剪实训室、制版实训室、工艺实训室、生产性实训中心、电脑绣花实训室、服装CAD机房等6个服装类综合实训室,可同时接纳500余名学生进行服装CAD,服装制版、推板、排料,服装制作工艺,驳样技术,服装生产性实训等教学实训。还可进行服装职业资格培训、服装技能鉴定、电脑绣花业务及服装产品加工等服务项目,中心实训实力进一步增强。

成功举办2010年、2011年“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CAD板型制作、缝制大赛,获得了“2011年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完成2010年、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服装设计制作技能大赛陕西省参赛选手的培训与选拔工作,两年期间共有5名选手在服装生产性实训中心参加为期1个月的培训后从中选拔3名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再进行半月集训,两年来我院培训的选手取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学生能大赛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承担 2011年陕西省首届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展品和纪念品制作任务,在“教博会”期间,我省赵正永省长、王侠副书记、教育厅领导及观众对我院学生的技能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图5)。

 5 我院学生技能作品在“教博会”上受到广泛关注

电脑绣花实训室承接陕西杜克普服装公司、陕西雅正制衣公司、陕西黑星神制衣公司、陕西凯丽皇制衣公司等企业标志绣花任务,我院组织了由指导教师负责,各年级学生参与的制作团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生产出五千余件产品。

建成“服装设计制版”工作室,该工作室为济南昊鹏纺织有限公司设计服装款式26款,其中17款已投入生产。参与企业世园会接待工作人员制服的设计招标任务,共设计25套工作制服。

4.6教学质量、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服装设计专业“实境教学,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始于2010年,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2008200920102011级服装设计专业中实施。两年来,我院学生先后参与了全国高职院校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院校师生服装设计大赛、陕西延长石油“丰源杯”首届职业服装设计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得了2项银奖、3项铜奖、1项集体三等奖、2项优秀设计师奖、1项优秀效果图奖、1项优秀组织奖、3项优秀奖的好成绩。2名学生入围2012国际旅游小姐中国陕西赛区冠军总决赛决赛,其中1名学生获得“最具人气奖”。
   
项目实施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分别在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东蒙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小绵羊实业有限公司、陕西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好、学习能力优,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就业率连续两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均有所上升,顶岗实习单位留任毕业生从2009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31%


高职纺织人才关键性职业能力培养的生产性仿真训练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陶建勤

副教授、工程师

纺织教研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陈锡勇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教研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朱红

副教授、工程师

纺织化学工程系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娟娟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惠

助教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成果简介:本成果适用于高职院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实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高职纺织人才关键性职业能力——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生产性仿真训练,采用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三项分化”、“四重模拟”的手段,满足现代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通过选用“三种典型”资源有效降低教学成本;通过编制“能力鉴定标准”保障教学质量。以“纺织品生产任务”为载体、以“纺织品成形生产流程”为主线,围绕“客户、品种、规格、质量、价格、设备、工艺、成本、效益与交期”等生产要素展开教学。全程教、学、做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现代纺织产业对生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素质、知识与能力需求。

2 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实施生产性仿真训练促进“工学结合”,解决了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之间差异性问题;

2)采用小班化教学组织实现“人员分工最优化、设备利用最大化”,解决了学生人数与设备台数不匹配问题;

3)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的差异性问题,实现了“培养效率最高化”;

4)选用典型技术进行关键性职业能力培养,解决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本之间的矛盾。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之间差异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实施生产性仿真训练教学过程,以“纺织品成形生产流程”为主线,结合工作角色、环境、过程与管理的“四重”模拟,促进了实用性技术的综合应用与关键性职业能力的有效实践,实现“工学紧密结合”。

2 学生人数与设备台数之间不匹配问题的解决方法

采用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实际的生产组织模式划分课程教学模块,同时对专业班级进行分组,形成课程的“教学小班”。各模块的教学同时进行,学生以小班为单位按要求顺序完成各模块的训练任务、教师顺序指导各组学生在某一模块的训练过程,有效平衡了时数、人数、台数与任务数之间的分配,使“人员分工最优化、设备利用最大化”。

3 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之间差异性问题的解决方法

目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目录册》中尚未显示针对纺织高职人才关键性职业能力的鉴定项目,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江苏新光纺织有限公司、常州新毅毛纺有限公司等六家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合作,编制了《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能力鉴定标准与评分方案》,融入课程教学,力促了“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之间的一致性。

4 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本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

  以“典型纺织品生产任务”为教学载体,并在工艺实施环节选择“典型生产线”上的“典型工序’进行训练,结合校内外技术资源的交互利用,将工艺验证环节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在“低成本”下“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

 

3.成果的创新点

1 企业元素深度融入课程的教学全程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技术指导参与教学全程,促进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相互合作、双边优势共同发挥,使企业一线技术有效引入;利用企业环境完成工艺验证环节,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全程各司其职,内外环境资源互补,使企业环境文化有效引入;完成生产任务的仿真过程,涉及客户与企业双方关注的各项因素,工作角色的体验与追求“双赢”的技术应用过程,有效引入了企业的实战经验。

2 校企联合制定关键性职业能力标准

本成果所含的《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能力鉴定标准与评分方案》,是与多家企业技术专家联合编制,并属国内首创。“能力标准部分”,细化了纺织工艺应用性技术的范围与程度,作为教学指南有效保障了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高效性,使关键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准”而“快”;在“鉴定方案部分”,引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过程的技能鉴定方案与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关键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规范性与执行力。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该教学模式,至今已连续六届在本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纺织工艺技术应用》中实施,培养关键性职业能力,并获得师生及校内外专家、同行的好评,对国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以该教学模式为《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课程特色,成果第一完成人在200912月举行的“江苏省职业教育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期间,《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能力鉴定标准与评分方案》备受参赛的同类院校教师的关注;应用该项成果的《纺织工艺技术应用》课程在20104月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课程网址:http://222.35.137.226/jpkcsb.html

应用该项成果培养“关键性职业能力”体现专业主要特色,本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20106月被评为“2010年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23月全面进入验收状态。专业网址:http://222.35.137.226/fzjsys


基于机织生产岗位的高职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蔡永东

教授

院专业带头人

南通纺院纺织系

周祥

副教授

 

南通纺院纺织系

佟昀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机织党支部书记

南通纺院纺织系

姜生

副教授

 

南通纺院纺织系

隋全侠

讲师

 

南通纺院纺织系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有关机织生产企业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群开发原则,课程教学团队本着“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依托江苏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平台,与广大纺织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以企业中相关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与有关专业课程实行“无缝对接”,重新构建了《现代织造技术》、《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机织设备维护》、《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及《棉织物设计》等专业课程群体系,较好地满足了机织生产企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并实施项目式教学,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如何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问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课程群中的所有课程都建设了专题网站,尤其国家精品课程《现代织造技术》课程网站中有网络课堂、教学素材库等,将学习资源放置于专题网页上,并设置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栏目,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了教学时空界限,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问题。

3.教材及其辅助材料的开发

编写出版《新型机织设备与工艺》、《色织产品设计与工艺》、《毛织物设计与工艺》、《织物性能与检测》、《机织试验与设备实训》、《织物分析与小样试织》等六部“十一五”国家级、部委级规划教材,并配套开发了《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机织设备维护》等校本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集、项目任务单等教辅材料,解决了适合相关课程高职教育教辅材料缺乏的问题。

4.课证融通的实施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接轨,依托江苏纺织职教集团,开发了《纺织工艺师》、《纺织品检验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并将其技能鉴定考核内容引入有关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来,实现了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化职业资格考核考前培训的有机结合,同时进行考核体系的改革,着重过程考核和学生职能素质的培养,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教育如何与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相接轨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按工学结合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及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内容选取主要体现“一条主线,多个模块”。“一条主线”是由“核心技术+拓展内容+工艺训练”构成专业能力培养的主线,通过机织技术的应用、产品开发过程和工艺项目设计的实践,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机织技术方向有特长。“多个模块”是根据机织技术的应用,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

2.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采用项目课程开发方式,通过对纺织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解与剖析,以项目或任务形式导入课程模块,构建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式教学,通过精选纺织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分解任务,边讲边练,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工艺项目设计的训练,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构建“车间是课堂,师傅是老师,工人是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全面推行“学中练,练中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成果的创新点

构建“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任务递进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群实施方案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及课程群特点,构建了“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任务递进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群体系,按“一条主线,多个模块”的思路构筑了模块化知识框架,优化组合了课程群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了首岗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采取现场情境教学与技术实践训练相结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遵循“工学结合”的原则,采用以车间现场情境教学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双语等实施基础知识的教学,运用行动导向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工艺设计实战训练,实现了理论实理实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融为一体,实现“课证”融通

 依托江苏纺织职教集团,开发了《纺织工艺师》、《纺织品检验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并将其技能鉴定考核内容引入有关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来,实现了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化职业资格考核考前培训的有机结合,并建立了开放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课证融通”,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基于机织生产岗位的课程群的成功开发,已进行了二轮校内教学实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由于当今机织生产企业中的机织设备种类与型号繁多、生产机织产品繁杂,涉及岗位(或工种)一般分工明确,但一些小微企业要求我们毕业生能适应“一岗多能”,故围绕现行生产岗位群开发与之对应课程群是大势所趋。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只有遵循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施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学到更多实用知识。这为解决其它类似岗位所需的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可提供借鉴。

此项教学改革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已有课程先后成为省、国家级精品课程,填补此类精品课程的空白,另外几门课程也成为院重点建设课程。其课程群网站资源可为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共享。

 


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理论体系及项目化产品教学研究与实践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薛福平

服装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周主国

服装设计讲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苏燕璇

服装讲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卢晓燕

实验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成果简介 

广东是我国针织服装发展的前沿地区,本成果积累了我院15年开设《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发展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针织服装理论体系完善创新、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校企合作,为广东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理论体系:提出了胸衣类服装的补正原型、针织服装结构设计方法、针织外衣规格设计理论、结构原理简化理论、内衣样片构成理论、弹性面料结构理论和面料性能运用也是结构设计方法之一等理论思想,主编出版教材《针织服装设计》(2002年)、《针织服装设计概论》(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公开发表成果相关专业学术论文12篇(核心7篇),取得教、科研课题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校级2项,结题6项。

项目化产品教学:现实施的项目化产品教学是学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产品大类项目,自选(创)品牌命题,模拟品牌设计师身份,设计开发下一季产品的教学模式,大类项目覆盖针织T恤、外衣、内衣、运动服、家居服等,教学设计独立完成市场调查、品牌分析、新产品设计、面料采购、制板制作、设计汇报讲评(PPT、作品)等环节,取得教学过程兴趣化、具象化和信息最大化,显著提高学生市场观察分析能力、流行把握能力和设计师岗位创新能力,课程作品技术工艺规范,表现出了成熟的产品属性,多名学生作品获奖,其中11人次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获得2007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织服装设计》。

校企合作:与中山依之舍服饰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内衣创新工程中心”,应用于人才培养和“依之舍”等品牌内衣产品设计,实现直接效益产值450万元。

人才培养:到目前为止,已有1462个班约3300人直接开设了该课程,为地方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我院针织服装地域特色和专门人才特色,在国内高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国内较早开发了《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为广东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2)完善创新了针织服装理论体系,主编出版了《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概论》(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系列教材,解决了指导教学的针对性的教材问题

3)项目化产品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岗位能力。

4)教学设计弥补了教学课时不足,设计汇报讲评(PPT、作品)环节,实现师生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同时,教师收获了“教中学”。

5)校企合作,应用于人才培养和企业产品开发,验证教学成果并产业化。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完善科研

针织服装是针织与服装的交叉学科,将弹性面料结构处理、内衣样片构成、结构简化理论等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纳入教学中并在教学中探讨、完善,形成胸衣类服装的补正原型、针织外衣规格设计理论、结构原理简化理论、内衣样片构成理论、弹性面料结构理论和面料性能运用也是结构设计方法之一等理论思想。

2)项目化产品教学 

学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产品大类项目,自选(创)品牌命题,模拟品牌设计师身份,设计开发下一季产品,教学命题具象化。大类项目覆盖针织T恤、外衣、内衣、运动服、家居服等大类产品设计与制作,独立完成市场调查、品牌分析、新产品设计、面料采购、制板制作、设计汇报(PPT、作品)等环节,训练学生市场观察分析能力、流行的把握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汇报(PPT、作品)与作业讲评环节,做到教学信息资讯最大化,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同时,教师收获了“教中学”,实现学生、教师创新能力双提高。

3)头脑风暴法 

选择学科前沿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专业论坛,融科研于知识传授,知识传授与市场应用接轨,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索新方法、新工艺的极大热情,致力专业发展的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教学法 

选取优秀设计作品、面料图片及实物案例,直观感受,分析面料特点、款式、结构、工艺的设计把握,以及面料性能与服装设计的结合运用情况。

5)现场教学法

参观企业、学院迈耶西实验室,了解针织服装生产流程、针织服装企业运营模式等,在真实情景下感受针织服装的设计与生产过程。

6)校企合作,教学成果产业化

与中山依之舍服饰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内衣创新工程中心”,应用于教学和“依之舍”品牌内衣产品设计中,实现直接效益产值450万元。

 

3.成果的创新点

1.针织服装设计理论创新

构建了以针织服装款式、规格、结构和工艺设计为主线教学理论体系,提出了胸衣类服装的补正原型、紧身服装的结构处理方法、针织外衣规格设计理论、结构原理简化理论、内衣样片构成理论、弹性面料结构理论和面料性能运用也是结构设计方法之一等理论思想,形成了《针织服装设计》(2002.9)、《针织服装设计概论》(2008.8,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教材体系。

2.自主选题,命题具象化

运用项目化产品教学模式,教学设计T恤、外衣、内衣、运动服、家居服等大类产品模块,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或职业定位选择产品大类、品牌,模拟该品牌设计师身份,进行开发下一季产品的实战命题训练,使得教学过程兴趣化、具象化,变得有据可依,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完成自选命题的基础上,通过品牌分析、设计汇报(PPT、作品)、作业讲评环节,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同时,教师收获了教中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信息最大化。

3.校企合作,成果产业化

与中山依之舍服饰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内衣创新工程中心”,应用于教学和“依之舍”等品牌内衣产品设计中,开发成人男女T-shirt产品2项、少年(少女)内衣产品2项(少女、少年各1项),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25%以上,产品舒适性评价满意度为90%以上,实现直接效益产值450万元(广东省工业攻关计划项目)。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 课程直接教学培养广东服装行业急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67个班约3600.

 到目前为止,已有1462个班约3300人直接开设了该课程,为广东服装市场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2.200710月,《针织服装设计》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以来,《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授课录像、课件、电子教材、实训教室、设计作品(业)、学习论坛等网络资源被西安工程大学、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国内同类高校分享,受到同行肯定好评.

同行评教: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吴济宏教授、博士评价意见要点:

  -完善了针织服装理论体系并有较大创新;

  -课程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实施产教结合,培养目标明确,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刘艳君教授评价意见要点:

  -广东靠近港澳,地处沿海,是我国针织服装发展的前沿地区,有自已主编的、国内高校普及的教材,具有地域特色和自己的课程特色。

  -从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都处于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主编教材

    -2002.5专著国内较早的针织服装教材《针织服装设计》/7-5064-2330-8/TS.1582230千字,印数9000()

-2008.8,主编出版《针织服装设计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978-7-5064-5008-9 305千字,印数10000(约)。

-2008.5,主编出版《服装质量管理与检验》,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199千字/978-7-5045-7083-3,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4.公开发表成果相关专业学术论文12篇(核心7篇),取得教、科研课题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校级2项,结题6项。(详见成果总结)

 5.校企合作,成果转化

200810月起,与中山依之舍服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内衣创新工程中心”,主要应用:建立了三维人体测量形态参数与管理数据库;对公司的内衣产品进行了符合人体尺寸的修正;开发成人男女T-shirt产品2项、少年(少女)内衣产品2项(少女、少年各1项),合作发表“男平脚内裤裆底破损原因分析及结构设计优化”论文一篇,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25%以上,产品舒适性评价满意度为90%以上,直接效益产值450万元。

 


“制版师岗位证书”与“学力证书”双证合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郑小飞

副教授

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许淑燕

教授

达利女装学院常务副院长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丁林

服装设计(制版)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黄年斌

技师

技术主管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成果简介

按照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构建由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所构成的学力证书、岗位技能证书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女装制版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力证书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签发,体现学生掌握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程度。制版师岗位技能证书由达利公司发起,联合杭州知名女装企业共同制定岗位技术标准、考核题库。学生考核合格后颁发《制版师岗位技能证书》,获得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以优先获得工作,并取得比同岗位更高一级的劳动报酬。

1.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有利于教学与岗位要求紧密对接

通过制定服装制版师的岗位标准,进一步明确服装制版师的岗位要求,通过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将岗位标准分解,落实到课程教学任务中。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制版师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比其它人员优先得到工作,并获得高一级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动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业素质

根据岗位标准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很强的岗位实战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学校与知名女装企业、服装制版师协会共同制定服装制版师岗位标准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服装制版师,但是国家目前尚无服装制版师的岗位标准。为了使教学能对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根据达利公司的制版师任职要求制定了制版师岗位标准,并与达利技术专家多次讨论与修改,在此基础上还邀请杭州女装品牌企业的制版师以及制版师协会的专家对此标准进行详细论证与修改,力求能代表企业岗位当前的要求及今后发展的需求,确保实施方案的代表性、先进性和辐射性。

2.由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组成考核委员会,每年进行制版师岗位证书考核

考核办以企业专家为主,并推选一名企业专家担任考核组组长,全面负责年度考核工作,包括理论试卷的出题,以及理论和技能考核试卷的评分等工作,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组织严密性。考核分为三部分:理论考试,占总成绩2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70%,;职业素养,占总成绩10%

监考人员由企业专家组成,在保持考场纪律的同时,将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每年考核结束后,由专家团队组长召开总结会议,考试学生参加,组长将本次考核过程中技术层面给与总结,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职业习惯。

3.企业对顶岗实习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签发学力证书

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达利公司安排顶岗实习岗位,进行个性化培养。实习期间由企业师傅进行辅导,实习结束对学生掌握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程度进行鉴定,签发学力证书。

 

3.成果的创新点

1.服装制版师岗位标准的制定弥补了现有职业工种的不足,填补了国内空白。

现有国家制定的岗位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比滞后很多,目前国家只有“服装制作工”岗位标准,岗位标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因此服装制版师岗位标准的制定既满足了教学与岗位要求的对接,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发展。

2.制版师岗位标准由企业制定,体现了标准的先进性。

标准制定主要由行业和企业专家讨论制定,学校只是作为标准制定的组织者。企业专家根据制版岗位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素质要求等制定了制版师岗位标准,代表了行业、企业的普遍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3.岗位证书由企业专家评价,使证书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考评委员会,专家出题、监考和评价,严格的考核制度使证书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4.学力证书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签发,体现学生掌握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程度。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2009年,服装制版师第一次考核,由达利公司产品研发部经理余光明担任主考,6名学生考核合格获得服装制版师岗位证书。获得证书的同学在制版岗位上表现优异,获得企业一致好评,其中朱慕芳同学成为企业的主力版师,月薪8000元。

2010年,服装制版师第二次考核,由达利公司技术主管刘良华担任主考,10名学生考核合格获得服装制版师岗位证书。这些同学在校期间参加多次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如:邹佳丽、蔡约霞获得全国第三届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学生组金奖;第四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干亚琼、魏丽娜获金奖、蔡约霞、杨秀李获银奖。 

2011年,服装制版师第三次考核,由达利公司技术主管黄年斌担任主考,10名学生考核合格获得服装制版师岗位证书。这批学生在制版实习岗位上获企业一致好评,被企业优先录用,签订了劳动合同。


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设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魏雪梅

教授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负责人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韩文泉

教授

纺织学院院长、书记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杨磊

讲师

纺织学院副院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于京现

高级讲师

科研科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王俊英

副教授

教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王树英

副教授

教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刘志华

讲师

教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宋铖

讲师

教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孟祥东

讲师

教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创新实施利用两种资源、培养两项能力、适应两个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眼于国内外纺织产业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打造职场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2)系统设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纺织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编写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完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做合一的职场化教学条件
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要求,扩建、完善校内实践条件和校外实践环境,形成了基本技能培养单项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4)多渠道打造多元结构优秀教学团队
采用校企“1+1”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打造双师素质专职教师队伍,构建由纺织名家企业高管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解决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针对纺织企业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对鲁泰纺织、孚日家纺等50余家纺织骨干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发放并收集问卷300份,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

2)创新实践了利用两种资源、培养两项技能、服务两个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化设计人才培养过程。

3)系统设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解决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什么内容的问题
根据纺织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编写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完成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4)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解决了教、学、做合一的职场化教学条件,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要求,扩建、完善校内实践条件和校外实践环境,形成了基本技能培养单项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5多元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采用校企“1+1”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打造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构建以国内外纺织名家企业高管能工巧匠为骨干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

 

3.成果的创新点

1)利用两种资源、培养两项技能、服务两个市场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高度认同
通过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80%以上的毕业生到国内外大型企业工作。同时,该人才培养模式,并被评为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集产学研一体的校内纺织实训基地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

政府支持、多元融资和校企合作搭建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纺织面料)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山东)培训中心纺织教学工厂山科纺织研究所等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纺织实训基地,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创新了高职学院自我发展的路子。

3)“鲁泰学院成为校企合作特色育人的范例

我院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鲁泰学院,设订单班级,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授课,设立鲁泰奖学金,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得到了省内纺织企业如鲁泰纺织、孚日家纺、威海海马等骨干企业广泛赞誉。长期以来以培养的毕业生技能强、作风朴实、吃苦耐劳得到企业高度认可,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随着成果推广就业质量逐年提升,经问卷调查与两年前相比,高技能就业岗位由25%提升到75%

示范建设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07级、08级、09级、10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工作中得到应用及实践检验,经调查满意率9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育人质量。自2008年以来,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35项奖励。

成果较好地符合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顺利通过省级初步验收和教育部、财政部验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益,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建设成果,教研立项44项,取得教学成果26项,其中利用两种资源、培养两项技能、服务两个市场——纺织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奖4项;开发了14门专业课程,《织物设计及CAD》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3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部委级2部,参编3部,行业指导书1部,自然科学丛书1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与企业横向联合开发项目34项,到位资金90万元;获得专利21项,专利技术转让1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为纺织企业培训职工4605人次,行业师资培训130人。2008年以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获奖35项,其中一等奖(金奖)5项,二等奖(银奖)10项。

2010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选为省级品牌专业,2011年被评为潍坊市特色品牌专业,纺织类专业在201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开展的全省高职高专学科专业评估中名列第一。


高职院校“教学做、教管学、教产研”三个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瞿才新

教授

副院长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华

副教授

纺织工程系副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杜梅

副教授

教研室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王前文

讲师

纺织党支部书记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毛雷

讲师

机织教研室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主要以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依托,对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升了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科研合力育人的效果。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实施构建岗位引领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搭建公共+方向的三级平台,实施双证融通制度,实行教学组织阶段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的223”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点滴积累、技能渐进培养、素质日日提升,突出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解决了教师重课堂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问题。

 所谓教管学一体化,就是在二级院系,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教学教研和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降低管理重心,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提高管理效能。通过教研室按专业设置、支部建在教研室实体上、支部管理班级和辅导员按专业分工负责,党建、教研和学工形成合力,保证了工作有序推进。通过教管学一体化的实施,解决了教学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相脱节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管理仅仅依靠系部少数学生管理人员,导致工作不深入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缺乏主动、自发组织学生介入专业实践问题。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教学、生产、科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包融,做到以教出研,以研促产,以产助教,以产养研,充分发挥教产研合作的综合优势,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教产研一体化,解决了教师没有项目实施能力,教学中不能指导的问题;解决了教师没有渠道搞科研,导致科研无从下手的问题;解决了教师没有教学的项目课题,导致无米下锅的问题;解决了教师虽有好的项目,而没有办法去完成,导致无力可为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加强理论学习,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团队制定学习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陶行知、姜大源、戴士弘等专家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专著,统一了教学做一体是教学改革方向的认识。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从构建以典型职业岗位引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入手,完善职业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系统,以一课一素质,一周一操练,一人一绝技,数课一技能,月月一公益的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建设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实践行知和谐的“223”教学模式,服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设计课程体系保障教学做一体,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通过改革课程,促进了教学做一体的效果提高。

2.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实践教管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围绕为人诚实,做事踏实,工作扎实,心态平实的五实学生的培养,创新教管学一体模式,以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日常管理和学生培养一体的理念,全员参与,支部党员、普通教师人人参与管理,支部管理的各班级学生人人参与教学管理,融入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实现让学生在管理岗位上培养核心竞争力,逐步将工作变成兴趣爱好,形成责任只能让事情做完,只有爱才可以把事情做好的理念。更加注重项岗实践中的企业基层党组织、车间技术人员人人参与管理的模式,建设岗位成才的软环境。

3.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实施教产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对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项目研究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项目实施的效果,决定了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高低。因此,我们采取将教学、生产和科研结合的办法,让教师学会自己在教学、生产中找项目,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提高项目,实现项目实用性强,技术优势明显,产业价值高。具体操作为,从企业生产现场或项目教学现场收集项目,在学校实训基地改造项目,在校内外基地研究项目,在教学中实施项目,在课外提升项目,服务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服务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让学生受益,企业得利,地方受惠。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性地将高职院教学、管理和科研系统化研究,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管学一体化和教产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实现了“1+1+1>3”

2.建立公共+方向两个平台,贯彻双证融通原则,实行教学组织阶段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的223”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了以岗位引领,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突破性地将高职院二级院系的党组织建设、教学教研和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全新的教管学一体化的基层管理模式。

4.首创以教学为核心的教产研一体化的教产研模式,实现了教学、生产、科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包融,做到以教出研,以研促产,以产助教,以产养研,充分发挥教产研合作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育人模式在纺织工程系各专业推广,全系近1800名学生、50名专任和50名兼职教师受益,成果经验分别在《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上介绍,育人模式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

2.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等,重构了理论实践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和学案导学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了《纺织材料》、《纺织实用技术》、《机织物分析与设计》等省级精品教材,为校企合作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配套的一体化教材获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立项,已出版3部教材。近二年,在全国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和面料设计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团体一等奖两项,二、三等奖各一项。

3.教管学一体化的推广提高了基层系部管理的效率,增强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了教师服务学生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获得省、市级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多,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多个班级体获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4.教产研一体化的实施实现了师生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双丰收,学生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8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3篇。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通过改造成功申报为省级科研项目。同时,教师在近三年教师成功申报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2项和22项横向课题。多项获奖。其中蚕桑废弃物——桑皮纤维的可纺性研究为省科技厅下达的产学研前瞻项目,学院连续两年获得此项目,这在同类高职院中是非常难得的成绩。

5.毕业生社会评价高。悦达纺织有限公司、悦达家纺有限公司等为学生主要就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评价学生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生工作踏实、吃苦肯干、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能操作,会设计,懂经营贸易,上岗快,留得住。

6.育人模式得到同行专家肯定。江南大学高卫东、南通大学丁志荣教授以及同类院校的专家都给予此育人模式较高的赞誉。

 


“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日报印刷厂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黄卫平

副教授

学校党委副书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顾明智

副教授

创意学院副院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赵玲珍

副教授

党办、院办、外事办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项建华

副教授

创意学院副院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洁青

工程师

副厂长

常州日报印刷厂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我院开展“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2007年开始已有5年的历史, 5年中,我们从点到面,从小到大,逐步递进,不断深入,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开展“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先后有两大专业获得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个,省部级精品课程一门,省部级精品教材4本,省部级金教鞭奖3个,发表论文10余篇,校级教学成果奖3个,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改革试点专业2个,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3个,多次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生产性教学”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7份,修订课程标准125份,制作“生产性教学”课件100余件,师生获奖90余件,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沿用中专和本科模式,学生缺乏企业环境下的真实体验,导致教学与应用的严重脱节,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能用的毕业生,又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恐怕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纵观各国职业教育现状,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工厂化”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都着重解决教学与生产的脱节问题,都值得我们学校与借鉴。“生产性教学”旨在通过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创设企业工作流程,模拟企业工作氛围,模拟或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分析企业岗位能力,提炼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形成职业课程体系,配置“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在教学空间、时间、实践条件,考核方法等方面按照“生产性教学”的要求进行设置,努力形成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实现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统一。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校企政联合,开展“生产性教学”,首先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否则将制约“生产性教学”的开展,以我院为例,我们原来在学院下设3个系和多个教研室,现在全部拆散,将重心下移,按专业方向设立多个校企共建的工作室和实训基地,设立工作室负责人,组建专业方向工作室团队,明确工作室职责,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研活动、教学改革、教师教材、招生就业、技能考证、科研社会服务全部下达到工作室。

2)、营造仿真工作(学习)环境

按照相关企业真实环境和企业工作流程改造传统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为此,我们首先从动漫、印刷、服装、造型、平面实训基地着手,“筑巢引凤”,和企业联合按照企业要求设计生产流程、设置工作(学习)岗位。其次,对10多个传统教室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进行改造,成为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室,配备了如投影、展柜、展板和相关专业设施及设备,方便师生开展“生产性教学”活动。

3)、配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团队
    按照“生产性教学”的要求开展教学,原来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通过轮流下企业,参加教师技能证书考试以及访学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其次,引进或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构建素质高、技能强的师资团队。

4)、创新课程体系

开展“生产性教学”,原来的课程体系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通过深入企业大量调研,了解相关企业岗位能力要素和技能要求,提取知识、能力、素质构成,转化为职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合理序化课程前后关系,形成“理实一体、工学交替、项目引领”和“大模块、小方向”相结合、共支撑的课程体系。

5)、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原先的上课时间是45分钟一节课传统做法,职业教育要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采用上、下午制,即8小时工作制,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和真实性。同时,改变一贯制的一门课一个地点的传统做法,而是根据“生产性教学”的具体要求,适时改变教学场所和环境,体验真实工作情境,以视觉传达专业《CI设计》课程为例,有市场调研、收集查阅资料、与客户沟通、草图构思、电脑表现、向客户提案、项目制作完善等环节,地点都是不固定的,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如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工作室,有时在实训基地,有时在图书馆,有时还要进入市场或企业。

6)、采用项目化教学手段

除一年级的专业文化基础课外,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基本采用项目化教学,项目来源或真实、或模拟、或来自各类大赛及威客网,把作业当成设计任务来做,以项目带课程。按照项目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考核也是按照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

8)、创建“双重属性”企业

由教师组建多个“双重属性”企业,对内开展教学研讨,对外开展社会服务,并吸纳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是工作室的延伸与补充,形成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教室即岗位、教学成果即项目成果等一体化的局面,通过市场实战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9)、改善考核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为过程考核和多环节考核,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综合考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协作精神、专业技能、实践环节的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企业参评,职业技能考证等综合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成果的创新点

1)、体制机制创新,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工作室负责人制,充分调动了每一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生产性教学”的新形式给学生全新的工作体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仿真的学习(工作)环境,缩短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4) 、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容易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同;

5)、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提倡真题实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6)、校中厂“双重属性”企业,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7)、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与企业共建 大型“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4个;

2)、改造传统教室为“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室12个,建立专业方向工作室9个;

3)、编写“生产性教学”教材5本,4本获奖;

4)、按“生产性教学”要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7套;

5)、按“生产性教学”要求,修订《课程标准》125份;

5)、按“生产性教学”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100余份;

6)、教师下企业32人,企业参与教学人员30余人;

7)、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100%,通过率95%

8)、师生作品获奖近百项,承接社会服务项目106个 ,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申报网站:校外地址: http://222.35.137.226/scjxcg

校内:http://jpkc.cztgi.edu.cn/scjxcg

相关网站:http:// 222.35.137.226/wzdh ;   http://222.35.137.226/ CI


基于“4R理论”的订单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小雷

副教授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陶辉

教授

副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熊兆飞

教授

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随着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进程,实践型、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此,我校自2004年起就积极探索高职学院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形成学生为核心、企业,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强化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素养、专项技能、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4R理论Relations between school and studentstudent and corporationschool and corporationtheory and practice)为基础的订单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准确定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培养平台优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依靠各方支持,走集成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2、加强宣导学生在企业中的受教权益。订单式培养模式并非一昧迎合企业的刻板需求培养缺乏创新与个性的技术工。而是基于学生全面素质考量,努力开拓创新,走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3、优化产学研教学模式。结合已配置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扩大教学成果影响。切实强化学生工程应用实践意识,解决了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的同质化、刻板化等问题。

4、探讨了如何建立适应高职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模式。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构建技术型、职业型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为途径,以生产、管理、服务岗位的技术质量为考核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综合性培养机制和平台。

1)创立了诚达集团鞋业部就业实践基地;与东莞以纯集团合作建立的产品研发中心等。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企业配套客观需求。为学生实习、训练、实践技术指导提供成熟平台。有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畅通实现艺术与工艺的市场化诉求管道。

2)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机制,通过参加服装设计相关竞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建立订单式培养策略。结合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趋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输送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等职业人才至对口企业,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缺乏与人才储备的问题。

(三)整合社会需求与教学质量保障,灵活调整课程结构。

1)建设具有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邀请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培训师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技术与实践支撑。

2)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理论基础课、企业实践课和职业技能培训构成的一教双证三种要素有机结合。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深化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渠道。

3)构建开放办学模式,通过反复实践,结合多年开展教学实习经验,建立了与服装企业训练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人才能力培养新模式。

 

3.成果的创新点

1)系统提出具有服装学科和行业特色的设计教学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创新性教育理念。以订单式培养为核心,将技术教育同艺术教育以及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对于服装设计、打板、工艺流程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实践能力的培育,使学生具有基础夯实、宽口径、实践力强等特点。

2)在全国较早建立起具有分层次、模块化,内容丰富、配套完善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具有平稳紧凑一核心、三结合以学生为核心,紧密结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实现了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覆盖。

3)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结合的实践型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规范的教学和管理之中,达到了毕业即就业的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

4)整合扩大资源,促进资源共享。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高端生产制造技术和研究前沿。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心建设 

目前,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已签定《武汉纺织大学以纯集团产品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协议书》以及台湾诚达集团签定建教合作协议。与有资质的服装品牌企业共同建立服装设计实践中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100%就业。

2“4R理论订单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内化生产实践经验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高职人才涵养。融贯4大关系(学用关系,校企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教学关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贯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已覆盖武汉纺织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所有纺织服装类专业。建设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和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机制,强化实践教学。必须依靠学校面向市场经济的产学研合作和良性运转。

 1“4R理论订单式培养模式

Figure 1 4R theory based develop-to-order mode

3)已开设企业实习训练项目 52类,1152学时;其中前沿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习项目10类,253课时,占总项目课时数22%;内容更新率97%;品牌基础管理以及42类工厂生产实务类实习项目约占总项目课时数的78%。订单式培养旨在保障实践操作的合法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延长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时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汲取实现了从学校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将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企业实习设计创新课时分布

Chart 1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ories` creative design projects

2企业基础管理课时分布
Chart 2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ories` basic management projects 

3企业生产管理课时分布
Chart 3 the distribution of factories`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jects

针对当前行业专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需求,   我们较早提出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环节中与当前科技与工艺相协调等一系列关于服装设计专业方向教学与建设的创新性理念。借此创造了可观的就业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自20045月起,本校高等职业学院与台湾诚达集团鞋业部签定建教合作章程,建立了大学生鞋靴设计实践中心,设立鞋靴设计创新实践班。进一步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课程的范围扩展到服装全学科、设立专业服装工艺实验室,开设了系统的创新实践教育系列课程,制定了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规范的教学和管理之中。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注重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新型教育模式,获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直接经验支持。“4R理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高职学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设计理论和工艺训练实践在组织和运行上的教学合一。实施“4R理论成功搭建合理稳固的实践型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结构,以满足现代纺织科学和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

4)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承担(含参加)教育部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五项,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支撑作用。参与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国际化视野下服装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核心成员承担武汉科技局重点攻关项目(111029)武汉服饰创意文化产业孵化与虚拟展示平台建设。承担对服装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的具体研究。校级创新实践项目:2011年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大项目《学科交叉研究在废旧牛仔服装升级改造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01CXZ016

5)取得的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中心团队负责国家精品课程《服装结构设计》。

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校考突击服装设计通关》、《产业用服装设计表现》、《鞋靴艺术与表现》、《服装画艺术与表现》、《服装设计500例》5本教材,在编教材3本。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

㈠指导学生张峥、黄玉立、夏添、王晶、石淼《废旧牛仔服装回收与再设计的调查研究应用》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二等奖。

㈡指导学生张峥、黄玉立《废旧牛仔服回收与再设计的调查研究应用》获得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㈢指导学生夏添、王晶、杨小娟与石淼《蓝色涅磐——废旧牛仔服装回收与再设计》获东亚七国绿色生活行动最佳网络人气奖

㈣指导学生夏添、王晶、杨小娟与石淼《蓝色涅磐——废旧牛仔服装回收与再设计》获东亚七国绿色生活行动银奖

㈤指导学生张峥、黄玉立获2010年湖北高校第四届美术与设计大展艺术论文优秀奖两项;

6)教学论文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论成衣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曼彻斯特大学《时装管理》课程教学启示和思考》,《服装创意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论服装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及道德观》,《浅析法国高等美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以法国坎佩尔高等美术学院为例》。

 


染整技术专业“校→企→校→企”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常州市盛宇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宜兴坤坤轻纺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冯国平

研究院

院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田恬

教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刘建平

副教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高介平

讲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袁霞

讲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朱红

副教授

纺织化学系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国成

CSR总栽、高级经济师

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

钱亚军

工程师

企业执行董事长、党支部书记

常州市盛宇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向志娟

工程师

厂长

宜兴坤坤轻纺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本成果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常州市科教城教学研究基金课题、以及本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等研究和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构建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1+0.5+1+0.5”-企交替人才培养方案。“1”指在学校教学活动时间为1学年;第一个“0.5”指在企业定岗、顶岗、轮岗实训时间为0.5学年;第二个“0.5”指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为0.5学年。

开发企业实训课程,实施-企交替课程体系教学。“1(专业基础课程)→0.5(企业实训课程)→1(专业核心、设计、创新技能课程)→0.5(毕业实习)课程教学。

创新企、校、生、师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而且综合评价指导教师。注重过程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

构建企业实训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共同管理、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校、企、生、师共同监督,全方位保障企业实训教学质量。

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学生方面:

●“职业素质培养:两阶段企业生产实践学习,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到综合素质得到递进式培养,较好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技术技能培养:校内实验、实训尽量与企业生产接轨;两阶段企业实践教学,有效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

专业认识和学习目标:企业实训加深感性认识,尽早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后续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毕业实习和就业跳槽率。

教师方面:

●“双师型培养:企业实训中,教师固定在一个企业,是生产知识、技能的学习者,同时参与企业技术、生产攻关,有效实现双师型培养目标。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对高职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高职学生更适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符合职业人成长规律的-企交替培养模式,将原来“2+1”模式改革成“1+0.5+1+0.5”模式,使学生在理性感性理性感性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过渡。

(2)开发企业实训课程:根据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培养需求,分阶段进行企业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在校内学习,也学习生产知识、技能和企业文化,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建立企业实训课程保障制度:如课程实施方案、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实训教学文件、教学评价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兼职教师聘请等制度,保障企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4) 组织实施流程:

a第一个1”在学校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专业的认识,如:纺织材料、织物颜色、染整基本工艺等,为企业实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b第一个0.5”在企业学习,校企合作完成企业实训课程教学。具体步骤为:制定计划、组建小班、生产实训、企业轮换、全班交流。期间,学生定期在不同企业之间轮换,教师定岗在一个企业。

c 第二个1”在学校学习,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将工艺设计和创新知识、技能贯穿于教学过程,课-证融通,提高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d第二个0.5”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最终转变。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染整技术专业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 “1+0.5+1+0.5”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理性感性理性感性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逐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2)开发企业实训课程,实施染整技术专业《染整工艺实训》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开发了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染整工艺实训》课程,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企业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生产岗位实训染整新技术染整设备等,并制定了企业实训课程教学的保障制度。

(3)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在第一个0.5”企业实训课程教学中,专业指导教师定点在一个企业,并且蹲点生产一线,按企业制度考勤,既是指导老师角色,又是生产实习者角色,并由校企双方对实训课程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生产实践指导者角色对指导教师带来的巨大挑战,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积累。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自2006年开始进行研究和探索性实施,在2011年进行系统的建设和改革,体系已趋成熟,通过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从第二个1”后续课程和第二个0.5”毕业实习、就业反馈来看,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跳槽换企业频率明显下降。

(2)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半年定企业实践指导,使教师系统地获得了生产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充实了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校内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深化校企互动:在生产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企业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和技术问题。如:指导老师在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担任指导教师期间,帮助企业解决了针织物一浴法低温前处理工艺中的白度问题纯棉针织物翠蓝色色点和色泽深浓度问题等。

(4)辐射其他专业:在本成果实施过程中,其他专业负责人和教师、督导来现场观摩、学习,染整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交替培养模式在本系部和学院被广泛推广。


中职纺织服装专业校企合作“分层分段多维复式”订单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刘霞

高级讲师

副校长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黄启良

研究员

校长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雷敏

高级讲师

主任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刘梅

高级讲师

纺织工程系主任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朱华平

讲师

服装工程系主任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潘荫缝

高级讲师

染化工程系主任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卜艳阳

高级讲师

公共教学部主任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该成果是广西中职2007年二级教改立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实践成果,能够有效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纺织服装类职业学校与发达地区对口企业在跨地域远距离订单办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效率及成本问题。2011年通过广西中职教改中心的结题验收并获广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1)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密集、分工细化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分层分段多维复式订单培养的理念,将订单人才培养从能力分层、教育分段、空间分区、类型互补的角度划分为若干个动态可组合教育教学模块,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进行组合、调整,能够较好地解决订单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职业人才培养的普适性之间的矛盾。

2)该模式以订单的形式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鼓励学生跨地区学习先进的纺织服装生产技术,提升本地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同时在征得订单委培企业同意的基础上,与区域内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在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旺季安排学生下厂实习,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满足订单委培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内企业季节性用工需求,更能适应多种教学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需要。

3)本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教改思路,开展分层分段多维复式订单培养模式配套机制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保障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根据合作过程中除了校方订单委培企业两个节点之外是否出现合作第三方,中职纺织服装专业校企合作分层分段多维复式订单培养模式可分为单点合作订单培养多点合作订单培养两种实践模式,其中多点合作订单培养是对传统订单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土化纺织服装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需要将学生派送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纺织服装地区企业进行学习。由于校方和订单委培企业属于跨省、跨地域的地缘关系,在运行传统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工学交替教学活动时,会形成相当高的教学成本。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征得订单委培企业同意的前提下,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引入订单培养的合作第三方,开展以“1+(0.5+0.5)+1”为特征的多点合作订单培养。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所引入的合作第三方——与校方位于同城的广西鹏达制衣厂为例,该实践模式基本操作如下:

①第一、二学期为校内教学期,按照订单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依托校内全仿真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实践技能学习;

②第三学期为区域内近距离教学实习期,按照订单标准制订生产性实训教学方案,由广西鹏达制衣厂提供教学实训场地,组织学生赴广西鹏达制衣厂开展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实习,强化职业意识,进一步学习企业生产一线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学校与广西鹏达制衣厂采用全程合作管理的方式,安排教师下企业授课,组织学生白天进行生产性教学实习、晚上开展理论教学;

③第四学期为校内教学期,学生针对在企实习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提高,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推动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到更高层次;

④第五、六学期为区域外远距离顶岗实习期,学生到订单委培企业如江阴福汇公司、广东溢达公司开展为期不少于一年的顶岗实习。

 

3.成果的创新点  

1)针对传统点对点订单培养模式,中职分层分段多维复式订单培养模式创造性地引入合作第三方,充分满足纺织服装类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教学特色和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具备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2)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中的重要作用,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培养为抓手,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能力标准为核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评价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元驱动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是中职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3)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进行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在生产专业化分工体系设置不平衡的背景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开展本土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订单培养成为学校办学品牌。本成果得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纺织报》、《广西日报》、中央教育台、广西电视台、新华网、八桂职教频道网等媒体公开报道,学校被广西教育厅誉为广西中职跨地域远距离订单式办学典型,于2009年获评为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获第五届中国校企合作先进院校、第五届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荣誉称号。所创建的分层分段多维复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在非订单班得到大力推广。

2)学生实操技能提升明显。自2007年起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连续三年被广西教育厅指定为广西中职服装制作技能竞赛承办单位,至今仍保持着广西中职服装制作项目在全国赛场上获奖级别最高、获奖人数最多、获奖率最高的记录,获广西教育厅颁发广西首批中职技能比赛训练基地称号,是广西中职服装专业教育的龙头学校。

3)毕业生就业质量好。我校学生职业素质强、适应性好,广受企业欢迎,自2008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双证率年均96%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试点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6%以上。

4)积极拓展合作企业数目。截至该项目结题之日止,我校累计与10家企业开设39个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班总数在广西中职教育界居于首位。

5)纺织服装类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获评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专业,2008年染整、针织、纺织三个自治区示范专业顺利通过复评。

6)校企合作共建而成的校内实训基地示范作用显著。企业投入实训设备总值近800万元,在学校先后建立了6个校内冠名实训基地,其中针织实训基地、服装实训基地获评为广西中等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且服装实训基地顺利通过了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验收,染整实训基地顺利通过广西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验收,接待了中职校长培训班等多批次业内专家、社会人士的参观、考察。


基于产业发展的服装设计专业建设与实践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服装(服饰)行业协会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阳川

副教授

系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系

童晓晖

副教授

系副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张序贵

副教授

成教部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朱利容

教授

系党总支书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王禧

副教授

营销教研室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李晓岩

讲师

专业负责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陈立加

讲师

系党总支副书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系

刘治君

讲师

服装系实训中心副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系

胡毅

讲师

教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系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2010-2011, 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并成功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前期建设成果基础上,服装设计专业成为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成功申报教育厅“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服装设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得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颁发的“最佳人才培养奖” 以及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服装人才培训基地。

1)服装设计专业积极跟进产业发展,推行校企四合作,与服装产业园、服装行业协会、服装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

2)推动了高职服装教育的内涵建设,构建了“专业方向动态设置,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1234”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合作育人。

3)打造了一支“教师+技师”校企合作教学团队,运行并完善校企互动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4)建设了一个基于产业发展的集品牌策划、服装设计、生产、营销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服装实训中心,与中小企业、其他院校实现共享。

5)创新社会服务,与监狱系统全面合作,促进监狱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提升,热心政府公益项目,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得良好社会声誉。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解决了校企长期脱节的问题。

2)构建了“专业方向动态设置,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解决了学生职业规划性不强、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3)以社会服务促进师生职业能力提高,并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解决了社会服务不深入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积极推进校企四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提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随产业发展而不断跟进。

1.与产业园区合作

服装设计专业与省内外产业园包含浙江绍兴柯桥、广东西樵、福建石狮对接。省内已与彭州服装产业园、广安牛仔产业园、富顺服装产业园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深度介入产业园规划以及创新中心的建设,成为产业园有力的技术支持。20111221,我校与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11四川纺织服装高峰论坛

2.与行业协会合作

服装设计专业已加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成都市服装协会,与协会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2011年,我校与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成都纺专杯四川省首届服装制作技能大赛,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行业中的地位。

3.与企业合作

与企业的合作重在办实事,同福建赛琪、七匹狼浙江分公司等进行产品开发、企业培训、合作育人,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同时在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多方面共谋发展。

(二)校企合作推进专业方向动态设置,职业能力递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合作育人。
     1.构建专业方向动态设置,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体系,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对服装设计专业企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群进行归纳。分析每个岗位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逻辑遵循以岗位发展为逻辑线索和典型工作情景为逻辑线索展开。
     2.
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国家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为课程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依托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实施。在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团队。

(三)构建品牌经营+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服装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现有总面积达到3000余平米,集品牌策划、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销售与一体,设备总投资300多万元,设备总数达500余套(台),另有400万设备正在进行政府招标,建设了蜀锦蜀绣中心2010年,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纺织服装实训基地。与中小企业共享基地,完成多个社会培训项目。建立长期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95%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四)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理念, 打造教师+技师校企合作教学团队

1. “走出去,请进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改革首先是理念先行,2010开始对服装设计专业师资进行大规模培训,包含国家产业规划以及职业教育政策解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完成境内境外职业教育理念与方法学习300人次以上。

2.打造教师+技师校企合作双师教学团队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在2008年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开始,服装设计专业从行业企业聘请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能工巧匠2人,校内专任教师12人曾有企业工作经历;校内教师已有12人取得技师证书,4名教师在四川省首届制版大赛中获得银剪奖、铜剪奖以及四川省十佳版师称号;从各类企业聘任校外兼职教师20人,指导轮岗与顶岗实习。

3.成立科研机构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与职业能力提升
 
蜀绣中心在三年承担了《蜀绣产业链打造》等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以科研促进教师创新素质提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五)创新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
      1.创新警校合作机制,与监狱系统全面合作,促进监狱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提升,获得良好社会声誉

提供干警生产管理能力培训、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诊断以及警地企业对接服务,2009-2011年共完成122500名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培训4名干警服装设计定制工考评员,服刑人员900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300余人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警校合作成果受到四川日报、成都电视台、四川在线多家媒体报道,同时司法部内参高度赞扬新源监狱与我校的合作。
     2.
跟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做好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

与四川省劳动厅、四川省残联、四川省就业局、四川省政府采购中心等合作,服务社会,多次完成技能大赛的组织与评审、残疾人和农民工技能培训。
     3.
服务产业集群,开展技术服务 

整合服装行业协会、服装工业园区、服装生产企业、服装商业企业等外部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设计、技术支持。
     4.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蜀绣中心在三年承担了《蜀绣产业链打造》等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多项,以及蜀绣新产品开发、蜀绣工职业技术标准的起草、成都市蜀绣技能大赛组织、残疾人技能培训,并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博览会,为四川传统蜀绣赢得声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以科研促进教师创新素质提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3.成果的创新点

1.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深层介入产业发展,推行校企四合作新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实践“基于岗位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2. 创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强化服装设计、生产、营销多方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三年中形成“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拓展能力”三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3. 创新社会服务方式。通过校企共建“教师+技师”教学团队和共建共享型服装实践基地建设,构建社会服务新模式,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增强辐射能力。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2010-2011,在前期建设成果基础上,服装设计专业成为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成功申报教育厅“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服装设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得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颁发的“最佳人才培养奖” 以及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服装人才培训基地。

 两年来,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并成功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积极跟进产业发展,推行校企四合作,推动了高职服装教育的内涵建设,构建了“专业方向动态设置,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1234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在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五个年级按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良好。这种大平台多方向的模式有利于服装设计专业品牌建设,使专业建设向“新、专、精”方向发展,适应服装行业多种岗位的需求;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打造了一支“教师+技师”校企合作教学团队,运行并完善校企互动师资团队建设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了一个基于产业发展的集品牌策划、服装设计、生产、营销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服装实训中心,与中小企业、其他院校实现共享。

创新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与监狱系统全面合作,促进监狱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提升,获得良好社会声誉; 服务产业集群,开展技术服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受到四川日报、成都电视台、四川在线、高职高专教育网多家媒体报道,同时司法部内参高度赞扬新源监狱与我校的合作。

本项目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为探索高职特色的服装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带动纺织服装类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其他高职院校特别是西部服装设计专业提供了借鉴经验。

系部主要成果(详情见附件)

1.2010年,服装设计专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获得970万资金支持

2.2010年,我校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纺织服装实训基地

3.2010年“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营销课程模块建设与实践”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4.2010年《服装结构与工艺》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教育厅5万资金支持。

5.2011年,成功申报教育厅“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服装设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得400万经费支持。

62011年,学校获得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颁发的“最佳人才培养奖”

7.2011年,学校成功申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服装人才培训基地

学生成果

1.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双证书之一,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职业岗位和考证相统一,并已开展了服装设计定制工、商品营业员、ISO9000内审员、ADOBE公司认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与百胜服装软件公司联建的服装ERP实验室也已开展ERP操作认证。双证持有率率为:99%

服装设计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地点辐射全国各地,学生服务于七匹狼、柒牌、雅戈尔、韩国依恋集团、广州例外服饰等著名品牌公司。学生职业技能突出,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同时,学生后续发展良好。柒牌采购总监周利、质量总监胡军、七匹狼浙江分公司总经理夏宇、福建赛琪四川公司总经理向东等均为我校优秀毕业生,不少学生赴法国、意大利、英国留学深造。

2.各类大赛成果

学生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级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服装技能技能大赛、营销创业大赛等类型的赛事锻炼学生,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多年来,我系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中国真维丝杯休闲装设计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大赛、艾民儿杯国际青年女鞋设计师大赛、四川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四川省服装制作技能竞赛等各种专业比赛,以加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提高综合素质。20102011年,我系学生共获各大赛奖项近40项,国家级奖项13项。(见成果总结)

 


行业职业标准融入高职服装纺织类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言宏元

教授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强

副教授

党支部书记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朱远胜

副教授

设备处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该成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服装纺织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Gzffj 08-9 
由教育部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基金资助项目。

1.通过研究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NVQ)、美国国家技能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国家技能框架(AQTF),结合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提出:职业标准必须由企业、政府、学校三方制定。职业标准要以能力为本位、行业企业参与度高、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融合互通、政府严格把关、法规体系丰富健全、评估体系科学全面。

2.把参与建设职业标准作为构建专业和课程标准的切入点。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块化、层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思路,积极主编了《家用纺织品设计师》等五部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标准的内涵。

3.把国家职业标准融通到高职课程体系,解决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互相分离、彼此孤立的局面。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框架,进行分级别的实施、分模块的系统集成,重组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职业标准融入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4.创新“双证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5C模式,五个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考核评价,发挥出技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全过程、分阶段考核技能,建立了技能题库,改革了传统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

5.尝试构建课程技能包。职业标准的技能点和有关知识点,很多是孤立和分散的,但在技能包里可以聚点成面,细化了实践能力。如纺织品检验工岗位技能包。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6. 职业标准在高职教育教、学、训、考、赛各环节中起到龙头作用。学生技能考证与就业岗位实行无缝对接,促进就业率提高。双证融合,大赛引领,师生取得国家级一等奖40项,省级一等奖54项。规定每年五月为红帮技能月

7.实现职业鉴定品牌化,我院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2011年被授予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金牌单位。成为行业鉴定品牌。

8.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ICAD)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掌握其标准设计、培训手段、考评方法及认证和推广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及方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开发建设纺织行业职业标准。1.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完善的职业,参照相应的标准,开发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2.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尚未建立的职业,通过主动与国家、行业鉴定中心联系,提请制定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3.对于某些新兴领域,要更多地关注、研究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业界具有权威性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职业教育。

2)把国家职业标准融通到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框架,应用国家职业标准分层化的理念、分级别的实施、分模块的系统集成,重组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职业标准融入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3)染整专业把染色小样工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染整工艺》,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以市场实际需要的染整加工终端产品为载体,以不同纤维类型的加工模块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重组和整合,颠覆了传统染整技术的四大块内容及与工作过程相分离的教学方式。2010年《染整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4)服装表演专业制定以服装模特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的介入式,课程改革项目式竞赛式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完善实战中学习,学习中演练,演练中创作的模式,走市场T型舞台,打造实战型人才

5)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采用“5C”考核模式,五个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考核评价,改革传统一卷定乾坤考试方式,构建了职业标准融入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出技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全过程、分阶段考核技能,建立了技能题库。

 “评、展、鉴、赛全程考核和灵活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校企合作考评。:过程作品展示。: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

6)尝试构建课程技能包。职业标准的技能点和有关知识点,很多是孤立和分散的,但在技能包里可以聚点成面,细化了实践能力。如纺织品检验工岗位技能包。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成果的创新点

1)把参与建设职业标准作为构建专业和课程标准的切入点。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块化、层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思路,主编了《家用纺织品设计师》等五部适应高职教学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同类高校领先。

2)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ICAD)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掌握其标准设计、培训手段、考评方法及认证和推广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及方法。

3)把国家职业标准融通到高职课程体系,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构建四层次一体化的职业能力框架,进行分级别的实施、分模块的系统集成,重组高职课程体系。针对岗位群,开发与职业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职业标准融入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4)创新“双证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5C”考核模式,五个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强调过程性考核评价,发挥出技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课程全过程、分阶段考核技能,建立了技能题库。

建立评、展、鉴、赛全程考核和灵活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校企合作考评。:过程作品展示。: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大赛。

5)尝试构建课程技能包。职业标准的技能点和有关知识点,很多是孤立和分散的,但在技能包里可以聚点成面,而且细化了实践能力。如纺织品检验岗位技能包,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独创性。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开发纺织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是构建专业和课程标准的切入点。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块化、层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思路,积极争取主编国家标准。目前《家用纺织品设计师》,等五部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由我院主编并实施完成。得到纺织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

专 业(方向)

对应职业资格名称

职业标准现状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

纺织品检验工         

我院主编国家职业标准

家用纺织品设计

家用纺织品设计师    

我院主编国家职业标准

染整技术

染色小样工          

我院主编行业标准

服装表演

服装模特            

我院主编地方标准

针织技术

针织横机工          

我院主编国家职业标准

2.职业标准融入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双证制有突破性进展,每个专业都开发对应的职业(工种)作为鉴定工种。2008年、2009年、2010年学生双证书平均获得率为96.3%97.5%99.74%。考证书率高,就业率也高。

3.染整专业以染色小样工职业标准为核心技术,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专业核心课程《染整工艺》以市场实际需要的染整加工终端产品为载体,以不同纤维类型的加工技术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重组和整合,颠覆了传统染整技术的四大块内容及与工作过程相分离的教学方式。2010年《染整工艺》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4.服装表演专业制定以服装模特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的介入式,课程改革项目式竞赛式,完善实战中学习,学习中演练,演练中创作模式,走市场T型舞台,打造实战型人才

4.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5C考核模式,五个结合的创新评价方法,发挥出技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技能包”显示出独到的作用。
    5.
全国首次鉴定《纺织面料设计师》《纺织品检验工》《服装设备保全工》等职业就在我院学生中试点开展。其中《纺织面料设计师》高级工比例达到82%

6.双证融通、工学结合,建起26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仿真生产基地的建设,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组织教学,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建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75个。

7.学院具有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鉴定资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外向型的办学原则,2009年学院举办了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次服装技师培训,来自雅戈尔、培罗成、杉杉等大中型服装企业的432余名企业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班,并获得技师证书,从能工巧匠成为高技能人才。

8.双证融合,大赛引领。建立竞赛平台,共承办全国、省级纺织服装类技能大赛12项。全院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316个,获得奖项650余项,全国比赛一等奖40项,省级一等奖54项。每年五月为技能月。

9.职业标准融入职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浙江省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得到充分应用,试点获得成功,通过了省劳动保障厅的验收。

10.实现职业鉴定品牌化,我院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2011年被授予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金牌单位。成为行业鉴定品牌。


应对产业升级、契合岗位需求构建纺织装饰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白志刚

副教授

专业方向负责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徐颖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韦笑笑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寇永奇

工程师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简介

依托校企共同体,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同类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出发,结合专业特色及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确定了精技艺、探创新、宽岗位、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构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两平台+四模块以项目为载体的整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多模式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全面、全程、全员的教学监控体系。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教学资源得到了整合与优化,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得到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教学监控体系行之有效,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1.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解决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知识、技术与设计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如何协调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2009年自新专业成立以来以来获得国家、省及学校的大赛奖励30余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毕业生就业区域拓宽、就业岗位多样,显现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建设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1、确立精技艺、探创新、宽岗位、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一体化的达利女装学院针对产业发展动态,契合岗位目标,在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以纺织产品(印花、提花、家纺、服饰丝绸礼品)为载体的研发的创意设计描稿分色组织设计产品打样产品延伸设计包装、展示营销为一体的纺织装饰艺术设计整体化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本专业将精技艺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与本科院校的纺织面料设计类专业错位培养,凸显学生特点。

创新设计是产品的灵魂,作为设计类专业必须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对于学生就业后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基础,在4个模块中都是将以设计为主线展开课程的教学。

本专业以花稿设计师为首岗形成电子分色、配色、数码喷绘、制版工艺等岗位群,形成家纺成品设计师和服饰品设计师为迁移岗的相关岗位群。避免当前职教领域存在着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带来的潜藏危机。

2、构建两平台+四模块以项目为载体的整体化课程体系

针对花稿设计师首岗和家纺款式设计、服饰、礼品设计和营销等拓展岗位,以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职业素质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本专业职业素质平台课程包含企业文化讲座、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等,同时还把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现在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花卉写生与线描、花卉变形、色彩与构成、车缝与手缝工艺等课程,为以后的花稿设计、配色、款式设计的完成工艺打下了基础。

根据首岗及职业发展规划建立了花稿设计、家纺设计、服饰及礼品设计、营销与管理等四模块。

所有教学模块都结合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内容,将职业资格内容分解到课程标准中。使毕业的学生达到纺织面料设计师三级标准。

 

3.成果的创新点

1、依托达利集团,在校企一体化专业建设背景下,培养一流人才,将所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本专业的教学优势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2、扎实的专业平台基础课程、高水平的校企共建项目化核心课程、一体化实践平台课程三者并重,符合纺织专业建设规范的高标准。

3、以项目带教学,每门课主讲教师都有相关企业生产经验。学生尽早接触实际问题和科研课题。占总人数1/3的学有余力的同学接触到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了相应的各研究方向工作室。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师生参赛:

纺织装饰专业方向的师生在成立的近3年时间里,在全国性的花稿设计、家纺设计技能大赛中市级以上取得了31个奖项的成绩,其中:第三、四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纺织面料设计技大赛花稿设计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1个,优秀组织奖1个,团体二等奖1个、优秀指导教师奖3个;海宁国际经编设计大赛银奖5个,铜奖4个,单项奖4个、,优秀组织奖1个;全国纺织面料设计师入围奖1个;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海报应用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1个。

2、专业教师发表专业论文18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  

3、受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委托,研究成果《流行趋势提案如何指导企业产品开发开发》由白志刚老师在广州西樵中国纺织面料训练营中主讲与推广,对于我国大型纺织产品生产基地企业的产品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4、受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委托,研究成果《服装制版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服装款式设计》由白志刚老师主讲,听众者为杭州女装企业技术总监对于杭州女装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5201012月受达利集团杭州设计室委托,研究成果《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设计》由白志刚老师主讲为达利集团纺织面料设计师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校企合作”背景下纺织品设计专业《图案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居梦莱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张伟

副教授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陈扣洋

讲师

就业处副处长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陈洁

副教授

党支部委员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范友芳

讲师

党支部委员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陈明明

讲师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与此相配套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却少有问津跟不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图案艺术设计》是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专业纺织设计人员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依据我院纺织品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特确立以《图案艺术设计》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彰显“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提出“1+x”改革方案,“1”是指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色;“x”是指对原有课程进行的充实和更新,就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变更教学效果与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改革方案,以便更好地适应纺织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果的研究进展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068月—0812月:以厅级“教改课题”的立项为标志的研究与试行阶段;第二阶段091月—201112月:以 “工作室”的设立及“校企合作”为标志的完善与推广应用阶段;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首先成果在观念上进行了改革,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做“学做”一体化,解决了 “学做”分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脱节的矛盾。
    2
、成果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将课程内容整合,提出 “教材+纵向资源+横向资源”的改革方案,解决了设计的时尚性与文化内涵脱节的矛盾。
    3
、成果在教学模式上教学进行了改革,率先在专业基础课中采用 “工作室制”+“协同式”教学模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
    4
、成果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改革,运用以完成“工作过程”为目标的“项目教学法”教学,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 课 外脱节的矛盾

5、成果在教学效果与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 “学校考核+行业鉴定+企业参与”改革方案,解决了学校与行业企业评价标准脱节的矛盾。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首先成果在观念上对《图案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提出“1+x”改革方案即 “基础知识+专业应用”教学改革方案,增强图案在专业应用方面的实训,将设计应用理念贯穿始终。把“学做”分离,转化为“学做”一体化,即“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2、成果在内容上对《图案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依据教改课题将课程内容整合,提出“教材+纵向资源+横向资源”改革方案,将中国传统、民间图案资源和国内外市场流行趋势融入到图案教学之中,丰富了《图案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民族文化与现化设计相融合的教学新思路,解决了设计的时尚性与文化内涵相脱节的矛盾,为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3、成果在教学模式上对《图案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实现在专业基础课采用了“工作室制”+“协同式”教学,设立学校与行业、企业挂钩,以行业特点和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为依据,完成具体教学设计,工作室实行由两名教师或由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协同式”教学,“协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形成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改革了自身的不足,企业也通过院校的优秀设计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解决了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的矛盾。

4、成果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对《图案艺术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运用以完成“工作过程”为目标的“多元化”实施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现场教学的方式,增设了主题设计教学法、项目实训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部分设计,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交叉、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之间脱节的矛盾。

5、成果在教学效果与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学校考核+行业鉴定+企业参与”改革方案,依托学院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依托行业指导、引入企业标准,联合企业共同考核,将《图案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企业制定的项目实训标准相结合,融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解决了学校与行业企业评价标准脱节的矛盾。

 

3.成果的创新点

1成果提出“基础知识+专业应用”改革方案,在观念上将设计应用理念贯穿基础课教学过程始终;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改革现状,提出在教育理念上改革,增强基础知识在专业方向方面的实训,完成“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把“学做”分离,转化为“学做”一体化。

2成果将教改课题应用于教学研究,提出“教材+纵向资源+横向资源”改革方案;致力于将中国民间图案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方面,把民间资源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交叉、融合,形成民族文化与现化设计相融合的教学新思路、新角度。

3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工作室”制教学,实行由两名教师或由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协同式”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设计流程组织教学,设立学校与行业、企业挂钩,以行业特点和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为依据,完成图案教学设计“校、行、企”合作。

4提出在专业基础课实行“学校考核+行业鉴定+企业参与”的教学效果与评价方案,为地方经济服务;依托行业指导、引入企业标准,根据社会发展与行业变化适时调整实践性教材内容,坚持以赛促练,组织师生参加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级各类设计大赛,与悦达纺织集团等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校、行、企”联合注重对《图案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性考核,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5、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由校内到校外循序渐进地进行,补充了知识盲点,成果体现我院纺织品设计专业办学特色,可操作性强、具有示范性;相关的方案、案例、课件及报告能直接应用于教学,在获得经验、提高水平的同时,推动我院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其它专业和其它高职院课程改革起到带动推广作用,具有可示范性。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成果推广应用在专业教学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

成果源于2006年我院对高职办学提出的教学改革,经过200620072008三年三个班级的试运行后,在总结试行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等进一步的完善,2008年通过“校、行、企”联合论证,改革成果得到确认并进入全面推广运行阶段,在200920102011年近500名学生中全面实施和应用,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得“金”“银”等大奖,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9%,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生就业率达100%,该专业已成为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目前我院毕业生在悦达纺织园、南通居梦莱、海宁家纺城等单位顶岗实习和工作,企业满意度反馈很高,深受企业欢迎。

2、成果推广应用在我院其它专业教学改革中;

成果推广应用在我院其它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把教改科研成果和设计教学很好的贯穿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学院建设一支导师团队,人员由行政、行业、企业和专任教师构成,对学生社团和大赛团队进行指导,同时为我院纺织品设计专业、艺术类专业等相关提供真实的实训指导服务,指导我院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3、应用于高职高专校本特色教材的开发中;高职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专业特色教程体系,纺织品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图案艺术设计》改革力度不大,而同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设计色彩》等的改革已初具规模,本成果致力于将《图案艺术设计》作为开发校本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高专特色项目化教材,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创新利用,体现专业性、创新性,力争在模块化、开放性等方面形成特色,通过后期开发能转化为实践性教强的校本课程,编写成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专用教材。

 

 


精品课程持续建设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张耘

副教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国燕

副教授

系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毅

副教授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张茹

讲师

教研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

作为一所具有纺织服装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如何在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促进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点带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凸显精品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本研究以省教学教改课题《外语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开发》(项目批号:2005-179)为理论依据,以市级课题《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批号:CZSKL-2011C056)和《“高技能为抓手、高就业为标尺”培养创新人才的个案研究》(项目批号:K2010325)为依托,以省级特色品牌专业为载体,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函电与写作(英)》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2007年被评为院级一类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英语教指委精品课程),确立了“精品课程持续动态建设,服务于纺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项目。我们把该项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的就在于根据我们建设《函电与写作(英)》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以点带面地研究精品课程的持续动态建设问题,从而为更好地建设精品课程提供切实的思路和措施,使课程建设朝着健康、有序、实效的方向发展。

本成果在示范应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等方面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1)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滚动发展是长期目标,如何挖掘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2)实现教学质量提高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

3)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了“六面一体”课程持续动态建设模式

根据“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设计思路,结合岗位资格证书社会需要,分析精品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向和具体要求,扎实研究,整体规划,以推进教学过程改革为核心制定了课程轮动建设方案,构建了以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激励措施为引导面,以保障条件、机制建设、管理手段为支撑面,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队伍建设为四个着力面的“六面一体”课程持续动态建设模式。

2、“引导面”是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就业创业着想,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激励机制鼓励教改创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造、学会创新,以系统的观点,将精品课程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统筹规划,体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提升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3、“四个着力面”是高质量精品课程内容建设的支点

我们从全员、全程、全面三个角度着手,遵循“新而实、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依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每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我们实施课程内容“菜单式”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异质互补高水平课程团队的作用,坚持创新精神和培养技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宗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届学生的特征,创新分类四种不同的培养教学模式,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架起由“学会”到“会学”的桥梁。

4、“支撑面”是精品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实现“建设——修改——再建设——再完善”的扎实开展,实行精品课程岗位责任制,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教材撰写、教学研究和科研项目等锻炼队伍,以教学建设多投入提高教学水平,以科研成果进课堂丰富教学内涵,以交流培训保持创新活力,以激励机制鼓励教改创新,以完善教学制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建立了长效机制,夯实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

 

3.成果的创新点

1、富有特色是培养模式的灵魂

    本课程以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为保障,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根据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设计思路,构建了以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激励措施为引导面,以保障条件、机制建设、管理手段为支撑面,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队伍建设为四个着力面的六面一体课程持续动态建设模式。

2、注重实践是培养模式的生命

    按照立足专业特点、面向行业实际、注重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想,创建四层次、八模块、二支撑的实战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课程实践的创新性、项目训练的实效性、多元化毕业实习的实效性和三位一体毕业设计的技能性和综合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长效机制是培养模式的关键

    以精品课为核心,以异质互补为机制联建具有国际知识和本国经验的优质水平生力军,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的实践教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创造性进行了中外专兼职教师同堂授课的设计和实践,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一体化环境。

4、学生就业是培养模式的根本

    本课程始终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培养模式好坏的最高标准。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届学生的特征,实施精课程培养方案,创新分类了双元强化式自学辅导式强化训练式精讲、实践式四种不同的培养教学模式,并将校企共育形成一种机制固化下来,使学生就业后迅速成长为留得住、用得上、业务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通过改革,本专业中的主干技能核心课程《函电与写作(英》、《纺织商务英语》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被评为教育部英语教指委精品课程;《国际商务单证》、《商务翻译》和《综合英语》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得到了校外专家、行业专家、毕业生、在校生的高度评价,受到社会的极大欢迎。

2、精品教材的引领作用

由课程负责人张耘副教授主编的《纺织服装外贸函电与写作》2009年和2010年分别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和纺织服装教育“十一”部委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主编的《新体验高职英语》获省立项教材精品,奠定了我校在同类专业中教材建设的重要地位。在近年中,本课程组继续坚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高水平教材”的教学建设主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编写了若干部具有行业特色的教材以及配套的习题集,形成了教材建设连续、系统、良性发展的可喜局面、

3、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高

依托我院的“剑桥大学商务英语证书”、“全国商务英语证书”、“国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考点,凭借异质互补的优秀师资队伍,按照课程建设目标——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获得了喜人的成果。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染色打样”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与实践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钱建栋

副教授

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杨毅红

副研究员

教务处副处长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周家伟

副教授

教务处处长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周谨

副教授

轻纺系主任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顾宗玲

工程师

染色打样主管

苏州欣鸿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本成果是江苏省级精品教材立项建设项目、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学院重点教研课题、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的研究和实践的标志性成果。

印染加工中的“染色打样”是染整企业中技术含量高、动手能力较强、与最终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一个工作岗位。染色打样实训作为培养染整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染色打样实训》,共同编写了与职业技能鉴定同一化的实训教材,共同培养了一支双师型实训课程教师队伍、共同建设了与企业同步的实训环境“苏州经贸-欣鸿源”染色打样中心、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作为在苏州地区最早开展染色打样考工的学校,连续多年合格率都在100%,在2008年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染整技能大赛上,我院学生一举获得大赛一等奖。四届大赛中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充分展示了染色打样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成果。

本成果具体主要解决了染整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中的如下问题:

 第一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职业核心技能实训课程;

 第二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教学场所;

 第三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职业核心技能实训双师型教学队伍;

 第四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及编写实训教材。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针对研究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具体的方法简述如下:

1.校企深度融和-全方位建设精品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染整技术专业教师通过走访大量印染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共同开发课程。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特点,以课程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逻辑起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课程系统化,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结合,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校企深度融和-共建生产性实训教学场所,搭建实施课程教学任务的实质载体

学院和苏州欣鸿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共同组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苏州经贸-欣鸿源染色打样实训中心”,共同为学院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型打样人才,它既是染色打样实训课程的教学基地,也是企业的生产基地,是一个融染色打样实训教学、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服务等一体的实训基地。

依托该中心,即可以真实的染色打样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打样中心内进行真实的染色打样工作任务,通过完成来样的染色任务,达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从而在完成来自企业的染色打样任务的同时同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实际产品的染色打样过程中掌握了染色打样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3.校企深度融和-联编省级精品教材,充分展现课程建设理念及项目化教学成果

染整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基于企业染色打样实际工作过程需要,以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综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来选择确定项目,以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内容的整合与编排,从而形成了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融专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为一体的项目,在项目的顺序引领下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专业知识有效迁移,专业技能逐步提升的教学效果,由于项目来自企业,与实际生产具有很高的贴近度,

因而教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材同时还有机融合了“职业活动”和“职业鉴定”内容,真正实现课证融通。实现了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多年来,学生染色打样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均为100%

  4.校企深度融和-互聘教师及技术顾问,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水平的有效提升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近两年,4名老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和访问工程师,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及指导“工学交替”,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企业染色打样主管驻校担任校内“欣鸿源”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师,充实了课程教学队伍,充分发挥了企业能工巧匠的作用,引领课程主讲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再提高。

5.校企深度融和-开展产学研结合,共育高素质高技能染色打样人才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专业教师还带领学生从事新产品染色工艺开发与技术服务。近年来,“欣鸿源”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为多家企业完成了大量新面料和新纱线的染色打样工作,产品销往日本、欧美、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好评,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3.成果的创新点

1.通过校企共建精品课程,辐射专业建设,形成由点到面的立体支撑架构

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全方位参与,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组织与开发、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组织与实施到共建“苏州经贸-欣鸿源”染色打样实训中心,全方位实施校企深度融和共建精品课程,使课程教学与印染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实训成果与企业生产任务相关联,最终服务于社会和生产一线。校企共建课程的建设模式,为课程注入了不断发展的活力,使课程建设的亮点不断增加,课程建设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增强了课程建设在行业企业中产生的影响力,确保了企业对课程建设的支持,进而辐射到对我院染整专业整体建设的支持,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支撑架构。

2.通过校企共编精品教材,有机融合“职业活动”和“职业鉴定”内容,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全方位参与,遵循“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淡化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考核方式兼顾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实现了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多年来,学生染色打样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均为100%

3.通过校企共参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达到以赛促学促教,实现赛学互促

营造了“以技能大赛促学、以技能大赛促教”的良好教学氛围,在学院、企业和系部的支持下,每年都举行染色技能大赛,企业驻校老师参与大赛指导,锻炼和培养了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大大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受到业内赞誉。20082011年连续四年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轻化类教指委主办的染色打样技能大赛竞赛佳绩不断。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学生职业核心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评价高。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染整专业学生染色打样职业核心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高职高专首届染整专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有力地佐证了我院基于校企合作培养职业核心技能的突出成果。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大多在企业担任技术和管理工作,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2.建成“染色打样实训”精品课程,打造技能学习的网络平台。

经过多年实践,建成了“染色打样实训”精品课程网站,网站提供了完整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标准、技能操作试题库、图片及视频资料等,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下载后供业余学习。

3.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转有成效。

校企共建 “苏州经贸-欣鸿源染色打样中心”,共同为学院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型打样人才,该中心拥有技术领先、代表行业较高水平的染色打样实训设备,企业打样主管驻校完成生产及教学任务。

4.联编《染色打样实训教程》,彰显课改成果。

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全方位参与,遵循“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有机融合“职业活动”和“职业鉴定”内容,兼顾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真正实现课证融通,实现了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学生反映良好。。

5.校企互动,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专业教师和企业驻校教师还带领学生从事新产品染色工艺开发与技术服务。“欣鸿源”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为多家企业完成了大量新面料和新纱线的染色打样工作,产品销往日本、欧美、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好评,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高职纺织艺术类专业“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加减品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项建华

副教授

创意学院副院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乔京禄

副教授、工艺美术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苏军强

讲师

服装系副主任副书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薛霞

讲师

染织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杨湛

讲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艺术、服装和影视动画等专业和文化部“无纸动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支持下,纺织艺术类专业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双重属性”的“校中企”为依托,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和实战项目,丰富了实践教学内涵;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校企“联合作业”,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将“产、学、研、赛”相结合,提高师资的“三术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共享、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交叉递进,使各专业间实现兼容互补和特色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企业化”和课程教学“职业化”进程,“学、做、研结合”服务于行业、企业一线,为企业提供适用的人力、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参与教育的能动性,促进了纺织艺术教育与纺织服装产业链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链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果较好地解决了单一专业内部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分散,实施项目化课程项目不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不快;专业教师理论较强、实践经验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多方合作和多元投入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搭建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与政府共建大型区域性共享“艺术、服装、动漫”等实训基地;二是与行业共建多个国家、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引进企业建立“双重属性”的“校中企”;四是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工作室。通过引入了专项资金、高端技术装备、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项目,创造了优良的基础条件、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形成了“校、行、企、政”合作共赢的多元化专业建设发展新模式。

2)构建与行业、企业岗位核心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构建纺织艺术类专业“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其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交叉互动的生态特性。通过校企合作,使课程体系实现项目化、模块化,以“联合作业”的教学模式实施“生产性教学”,实现了纺织艺术类各专业、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开放交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3)建设专兼职教学团队,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形式和出国培训、下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建立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科研团队。将各类教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涵,促进“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创新”相融合,实现“学、做、研合一”。同时建立各类激励奖励的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3.成果的创新点

1)多方合作和多元投入的实践教学平台

发挥“政府主导、行业引路、企业参与、学校主体”作用,多方参与、联合投入建设共享型公共技术服务和实践教学平台,创造优良的实践条件、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有力推进高端技能型纺织艺术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进程。

2)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合作业”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交叉递进的模块化项目教学内容,体现了纺织艺术类教学实务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3)专兼职团队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通过建立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科研团队,使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创新、各类竞赛相结合,在提高师资“教术、技术、学术”水平的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和全国部分中、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成效显著。

1)加快了本校纺织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过实施本成果,加快了纺织艺术类专业的建设步伐,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地推进了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进程。由于成果显著,学校服装专业、动画专业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在2008年同时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职教育园区重点示范专业”和“江苏省高职艺术类‘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在2011年,影视动漫、艺术设计和服装设计获教育部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国家级重点专业”,动漫实训基地在2009年成为文化部“常州国家无纸动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四大平台之一),2011年承担建设教育部“国家数字影视动漫实训基地”。

2)提高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010年,“无纸动画”获国家精品课程,“CI设计”获教育部艺术设计教指委精品课程,“服装设计”获教育部纺织服装教指委精品课程;建设了13部艺术类专业教材,其中7部获得省(部)级精品教材。3个课件获省级以上奖项。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获得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51项,我专业教师因辅导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手参赛成绩显著,学院在2009年获得了教育厅的“江苏省职业院校大赛特殊贡献奖”。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7%,毕业生以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受到社会、企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3)师资队伍教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专业带头人建设、“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师资队伍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来,团队主持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项目1项,承担常州市科技局等市(厅)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11篇,并将28项横向课题带进了实践教学课堂,丰富了教学内涵。近5年,教师积极参与行业规划发展和参与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乔京禄老师带领学生在1999年至2012年间,连续承担十四届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面设计工作;在近5年内,同时为“江苏东渡纺织集团-集团形象及伊思贝得品牌维护”、“南京苏派服装有限公司-Succpard 户外品牌创建”、“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王子甲服饰品牌创建”、“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流行趋势展厅策划设计”等17个服装企业进行品牌形象策划设计和维护,实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和纺织服装专业的深度融合,受到行业、企业一致认可;如项建华老师连续五年担任了常州动漫协会和常州创意产业协会的秘书长,使本专业可适时参与地方产业规划和发展,2011年她参与了教育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基本要求的编制和审定工作,并连续四年被工信部举办的全国3D大赛组委会聘为全国总决赛专家评委,平时积极为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制作动画多媒体课件,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通过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科研能力,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4)得到了广泛应用,示范效果显著

本成果在我校视觉传达专业、影视动漫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和染织艺术设计等专业部分班级进行了试点,得到了显著成效以后,进入全面推行实施阶段。目前,已在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影视动漫专业、服装设计专业和染织艺术设计等专业全面实施和应用,并在全国部分中、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得到推广。近三年来,由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动画短片创作》、《动画实例实训》近三年来已成功被全国三十多个本科、高职院校动画专业选用;“学、做、研合一”的模式已为本校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江西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了78348人次的实训,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和满意,在2010年和2011年被央视十台、央视四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纺织服装专业链特色资源库及开放式学习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周建

副教授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嵇波

工程师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助理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春辉

工艺美术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吴新华

工程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课题以深化我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应用为抓手,以教育理念创新为突破口,以纺织服装专业链核心课程、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依托,在真实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开展网络教学和创新实践。着重研究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学交互行为有效性、不同学习模式下的内容组织形式及学习进阶构建和评价体系构建。着力构建基于纺织服装专业链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学习体系,着实解决教学资源的开放问题。在实践基础上,及时发现开放式数字化学习平台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深刻总结新经验、新思想、新方法,进行提炼、完善和推广。

——通过对不同学习群体的教学支撑研究,解决纺织服装专业链开放式学习平台教学内容的构建问题。依托纺织服装专业链课程、选修课程、成教课程和培训课程的开发,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如在校学生、成教学员、企业员工等在开放学习平台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纺织服装专业链教学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学交互行为有效性研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有效交互的问题。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生的学习模式,其网络教学过程中的消息、作业、自测、答疑等教育交互行为,采取何种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通过学习进阶构建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干预,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地,序列化的学习相关知识。

——通过网络课程实施过程的研究,解决了纺织服装专业链网络课程的具体实施问题。制定了《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及网络教学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工作流程及实施办法。

——通过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研究,解决了纺织服装专业链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问题。即从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方面评价课程,客观评价是从课程资源、学习进度、作业、考试、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观评价是学习者、同行和专家对课程的主观评价。

——通过对纺织服装专业链资源库建设内容与组织结构的研究,解决资源库的规划设计问题。资源库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而是要以一种或多种组织形式有规律地去组织资源。在考虑资源教育性、系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分类的科学,达到资源检索的方便、快捷和高效。

——通过对纺织服装专业链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解决资源库建设长期性问题。在资源库共建与共享机制问题上加强研究,在资源库建设的组织实施、制度建设、规范制定等方面深入探讨,先后制定了《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及平台建设方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资源库建设与管理办法》、《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课程建设标准及评估指标》等制度与规范。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服务社会企业人员终身学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借鉴。本课题以纺织服装专业链资源库建设为契机,按照“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目标,吸引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在集成纺织服装专业链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和图书资源库等基础上建成了开放式、共享型数字化学习中心。

——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建设期内,结合校区整合实际情况,学院与中国移动南通分公司合作,由其投入近1000万元对校园网络进行了改造,构建了万兆带宽的主干网络,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了2.5G,对网络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进行了更新,并形成了一个包括认证、监测、追踪、加密、记录、路由管理、防火强在内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为自主化学习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网络环境。

——开发了开放式教育资源管理与学习平台。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学院购买了平台建设所必要的软硬件设备,结合自身特色,建成了基于教务管理系统、成教管理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和共享数据中心等基础平台的多功能学习中心。

——建成了内容丰富的纺织服装专业链教学资源库。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制订了纺织服装专业链教学资源库的技术规范和层级架设,设置了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等,其中专业资源库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专业链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认证、专业信息文献、特色资源、行业资源等;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专业链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方案、学习指南、课件、教学任务单、案例、习题等资源。目前,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可供浏览、共享的各种教育资源总量达到2.5TB,电子图书27万册。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共享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为同类院校进行专业参考和面向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及再就业人员岗前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成果的创新点

——高职教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本次教学平台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我院全日制学生,同时我院将向社会适度开放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探索如何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中最小颗粒度的内容,本课题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资源的收集,并将他们有机的组合成可以用于网络学习的课件。在技术层面,通过院校间构建资源目录服务器,实现了院校之间资源的有效共享。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创新点。课程资源是专业资源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课程资源分为课程基础资源、公共教学资源和课程特色资源等,并将上述资源以课程展示平台进行展现,同时,纳入专业资源库管理。任课教师可以课程资源中的公共教学资源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减轻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工作负担。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创新点。学习平台中引入了“学习进阶管理”的功能,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质量控制。

——资源收集模式的创新。为提高资源收集的方便度,设计了一键资源收集工具,做到了本地资源、网络资源的一键式上传,大大提高了资源收集的效率。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网络课程的评价分为主观评与客观评价,通过设定评价问卷,分别以学生、同行专家等为对象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我们称之为主观评价。通过系统统计访问次数、访问时长、作业布置次数、作业批阅率、考试安排次数、学生提问次数、教师对提问的回复率等信息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我们称之为客观评价。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随着我院数字学习中心的建成和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学院建成了开放式课程中心,学习者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用户注册,了解学院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开放情况,开展网上选课,选课前的试学体验,对收费资源的网上支付,对资源的评价等。该平台为在校学生、成教学员、培训学员、行业企业人员提供了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环境。

我院积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专业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建设,重点建成了纺织服装专业链的专业资源库,三年来,数字化学习中心资源数增量达50000多个,网络课程的增量数为54门,为这些课程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网上学习、作业的提交、在线考试和在线交流等。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开通和开放,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提供经验积累。目前,从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资源拥有量、开通的网络课程数和申请加入网络学习的人数等方面看,学习平台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三年来申请加入网络学习的人数达1万多人次。

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卓有成效,我院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同时,在校内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网络课程的建设,通过院级评审的院级精品课程共计46门。所有精品课程均建有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平台的开通率100%

为更好提供网络教学服务,2011年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启动了百门课程录像制作计划,先期投入资金135万元,用于课程录像制作,目前已完成包括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1000多课时的拍摄和后期制作任务。

近三年,学院在电子图书的建设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了近300万元,用于电子图书的软硬件环境的搭建和电子图书的购置。

由于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工作卓有成效,2011年接待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10次,参加省内外大会经验交流8次。2011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分中心”。荣获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先进单位。主办了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会议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参加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系列课题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主持编写了《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及平台建设方案》。


应用型会计人才“一纵三横”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刘书兰

教授、注册会计师

副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王珍义

教授、注册会计师

副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

杨红

副教授

系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

刘圣妮

副教授

系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

吴琛

讲师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本成果以社会调查为出发点,以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要为立脚点,从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出发,依托教学改革项目:分阶段实践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构建及培养研究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考模式研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思路——“四二三一思路,构建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一纵三横模式,完善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从而建立起具有现实意义的适合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一是解决了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及熟练操作技能的专才。教学活动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强化实践性,彰显其特色。我们在培养计划、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师队伍聘任、考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亮点。二是优化了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在培养方式上,统筹规划了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理论与实务操作训练之间的关系,加大动手能力训练的范围,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一纵三横贯穿大学期间三个层次多环节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以会计基础知识训练,培养会计职业意识(包括认识会计操作流程、会计职业道德及手工制证,登账和编报等)为基础的第一层次;依托会计手工实训中心、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及专业平台课程(手工全套实习训练,电算化会计实习软件等)进行实验教学为第二次层;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而进行创新培养(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研训练等)为第三层次大学期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改革了传统的考评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对学生习题、实验和设计的考察,倡导情景练习。学生最后得到的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习题、论文、实验、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等的综合量化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以增强其今后适应实际会计工作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会计职业道德》以学生自拍《小品》比赛的方式决定成绩、《涉外企业会计》考试中采取一张纸考试法等均受好评。不但让学生树立了会计职业道德观,也展示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能力与素质并重,强化四大教学理念。本成果树立大实践教学观,践行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四大教学理念,在重视基础性文化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拓展的基础上,坚持大学期间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基本原则,强调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种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辟两化实践教学途径。本成果树立大课堂教学观,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并重,以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以实践教学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程化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3)校内与校外结合,建立三级实践教学平台。本成果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大办学资源,以手工基础会计实习为基础平台,以会计实习软件为强化平台,以企业、会计师事务等社会实践为实战平台,构建三级实践教学平台;以主要长期合作的企业为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实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4)统一与自主结合,规范两种实践教学形式。本成果规范统一实践和自主实践两种基本形式,通过统一实践,确保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和实践教学质量,通过自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实践教学实现多样化、经常化、全程化;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3.成果的创新点

1)实践教学思路的创新。提出四二三一实践教学思路:树立四大理念——重视品格、打牢基础、加强实践、能够创新,开辟两条途径——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程化,培养三种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一个原则——大学期间实践教学不断线。该思路提升了实践教学的学理层次,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内涵。

2)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一纵三横实践教学模式:以大学期间为纵轴,在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实习、实践拓展三级实践教学课程训练,实现基础性、提高性、创新性三级实践教学目标,使实践教学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展开和梯级化推进。

3)实践教学管理的创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按照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按照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原则,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组织。

4)实践教学机制的创新。形成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坚持两个结合”——统一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会计业务实践与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重视两个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签约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成果的应用效果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精神,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了一批高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二是锤炼了学生的创新品质与业务技能,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成效显著,并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奖。柯芳芳(会051)《制造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的驱动因素---基于湖北企业的实证”(09年获省优秀论文奖);丁冰洁(会06)《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2010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万兆君(071)《食品饮料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2011年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苏丽(研09)《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以外部融资为中介效应》(2010知行论坛一等奖年);陈璐(研09)《金融安排、外源融资与自主创新——基于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分析》(2011年知行论坛二等奖)。艳燕、夏盼、邹小秀、钟元同学个人获得湖北省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竞赛决赛二等奖、团体优胜奖,学院获得特别组织奖。刘曦、李莲、余晗、魏茜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省级二等奖。在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中31名选手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我院09级会计专科派出周琼、花子晴、李敏、涂丹、晏茜5名同学进入复赛,高水平地发挥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荣获团体二等奖。指导老师吴琛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处事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我院会计专业的就业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根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财会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89.7%92.6%,比2008年提高十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对17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绝大部分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湖北天河服装进出口(集团)公司对我院财会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能吃苦、忠诚企业。
2)成果的推广价值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学生、同行、社会媒体的好评。

校内推广应用:

一是强化了各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学院适时建立了SMT“学生、学生管理者及教师共同的育人模式,建立了教师联系学生班级制,开展了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是完善了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除我院其他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商务英语等都分别地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及实践性教学有关的教研活动。2011年获得学校应用操作能手培养创新实践分园区立项、5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全国大学生物流技能总决赛中取得佳绩,被大赛组委会特别授予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服务工程·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并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带队指导教师李诗华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天津工业大学圆满落幕。我校经济学院和外经贸学院分别选派四名同学参赛。八名参赛选手均获个人单项奖,其中曲晨、郭墨豪同学荣获一等奖,易淑婷、滕红飞和刘宏钰同学荣获二等奖,胡春琴、周梦和刘常昱同学荣获三等奖;指导老师吴英、金敏、黄辉和田俊芳获优秀指导教师;外经贸学院还荣获团体一等奖。

三是引发了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分阶段考试法、商务英语分层次教学法、物流与营销管理等案例教学法,专业综合知识团队培训、商务谈判中情景教学法等分别实施与运用,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院适时地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讲义设计、课堂教学演示等教学比赛活动,形成了让学生成长、让老师快乐、让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氛围。

四是引起了教学研究的新高潮。该系统工程研究与实践引领了更多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近两年来,我院申报的教学研究项目逐年递增,教学研究论文篇数增加、质量提高。成果负责人正在承接省教育厅两个教学研究项目即:基于以人为本培养理念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资完善该系统工程。我院青年老师参与教学研究热情高涨,比如,密桦老师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构建校企合作ST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诗华老师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田俊芳老师基于行业背景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校外推广应用:

成果获得专家较好的评价,具有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长江网〗2009531报道:(记者 叶圣凡 通讯员 周闰禄段钢)为培养会计人才的职业判断及灵活运用知识等综合能力,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在2009年学期《涉外会计》课程期末考试中,尝试一页开卷考试办法,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200961报道:为培养会计人才的职业判断及灵活运用知识等综合能力,在本学期《涉外会计》课程期末考试中,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尝试一页开卷考试办法,受到同学们的欢迎(http://hubei.eol.cn/hubeinews_5089/20090601/t20090601_381357.shtml)。 考试结束后,该院会计专业王同学表示,以往的闭卷考试,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公式、定义的记忆上,开卷考试让我们又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感,不复习,指望所有的答案在书上找到。而一页开卷的考试模式既让我们不用花力气去记定义、公式,又让我们在做小抄的过程中自觉地复习。(周闰禄段钢)

3)成果多次获得教改立项和教学成果奖。先后获得部省等各种教改立项 7项次;在《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篇;出版专业理论和实验教材部;2008年本成果获得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同年本成果获得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得武汉纺织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实验中心获得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分园区立项应用操作能力创新实践分园区,获批5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

 


“产学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柳金发

副教授

院长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曾宪萍

讲师

教研室主任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主要在于:纺织技术专业“产学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按照校企共建、独立设置,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企业负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学校参与基地的教学管理,校企共同确定基地的产品生产、实践教学、设备保值三大目标。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企业负责管理、经营和教学。基地面向市场承接业务,开展以生产带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的三重效益。本成果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

A. 纺织技术专业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产学一体”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了?双环境、双师资、双证书?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学生)?三赢?,学生在?校中厂?实现了双身份、企业在?校中厂?实现了双效益、学校在?校中厂?实现了双丰收。

B.纺织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按“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运行,形成“产学一体”的教学工厂; 创建“车间与教室合一、生产与教学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实现以企业生产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C.高效运行的“产学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主体(学校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学生等);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室、实验室、企业生产现场等)、打破了教学及学习时段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限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进行。

D. 有效运行的“产学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出?校中厂?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教学基本建设,是一个专业如何培养吻合其定位的人才的集中体现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A.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探索其新运行模式。搞好统筹管理、明确职能分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监督;确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目标,定期组织专对基地进行检查评估,从形式到内容保证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研究基地的创建、管理、建设、运转及如何为教学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重点研究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产学一体” 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架构,实现校内基地管理企业化。

B.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

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稳定性和实训中“工”的不确定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要实行柔性管理; 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和工人身份的二重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要实行分段管理; 实施双重目标和标准化管理,双重目标即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国家和行业统一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实践教学重在过程,不能让教学流干形式.对实践教学的准备策划、教学中的指导、考核,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让教学落在实处。

C.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是一条线,生产服务又是一条线,属于双线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

D.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质量监控机制与激励机制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企业生产绩效的考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于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绩效考核,对人才培养效果持续不佳、运行不顺畅的引进企业和合作项目要坚决予以调整。

E.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益分配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各种利益分配问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也关系到校企双方的核心利益。校企双方要通过机制的方式明确责的承担和利益分配。 

F.改革实训基地实践教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统一起来,强化过程管理,把企业生产的操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二合一?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G.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沟通交流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需要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

H.建设具有高素质的双师教学团队的方法

实施技能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团结协作、作风优良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3.成果的创新点

A.从高职产学全程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问题,拓展了研究的范畴,同时,对生产中实施实践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动态管理运行机制,角度新,立意较高,研究成果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B.探索重建与产学全程合作相适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组织结构,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师资素质和教学团队等问题,研究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教学绩效管理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C.丰富和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将以生产带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的全过程之中,突破了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研究的局限性。

D.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改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和教学运作管理体系,把场所的重心由课堂转入生产现场,以项目教学为结合点,对专业建设、课程教改进行探索,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论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标准。进行教学实效性突破性研究,跟踪每个项目的完成过程及学生在该项目中的能力提升。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实验厂成立于1992年,主要承担纺纱生产任务和纺织类专业的实训任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学校投入有限、管理及生产成本高,生产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高技能实践指导教师等难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8年我们引进了湖北华润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双方合作成立了独立法人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厂,厂长由学校委任,生产厂长、经营厂长由公司选派,双方共建“产学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全成本核算,目标考核。公司进驻基地后,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学院主要从教学质量、设备资产保全、安全教学生产、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目标监控和考核。实行这种运作模式以来,纺织厂以实际生产任务和质量要求为项目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采取和企业生产现场相符合的步骤、要求和结果,对实训进行项目考核,以工作结果来评价实训结果。该基地每年培训学生3000人次,完成教学时数9000余个。而且,公司投入了800多万元,购置生产型加工设备,用于满足自身生产任务和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真正实现了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近年来,通过该模式复制、建成并运行的湖北武职纺织品检测中心、楚天激光武职制造办事处,卡卡武汉机电有限公司(武职)等,运行良好,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学校通过考查了解,武汉军盾服饰有限公司拥有各类服装加工设备210余台套,主要是承接外协加工,工序柔性大,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学校进行合作。经过协调,学校将该公司引进到学校,合作成立“产学一体”的武汉军盾服装有限公司武汉职院实习工厂,工厂实行“独立核算”,厂长由公司委派,生产副厂长由公司人员担任,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副厂长,共同开展生产和教学实训。学校按人才培养方案,向工厂开出“菜单”,制定考核办法;工厂根据培养要求,具体进行实施;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质量考核。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工厂的生产工艺制定教学进程、按工厂生产的产品设计实训教学内容。这种机制运行以来,学校服装类专业每年有700名学生到工厂实训,学生参与其服装设计、服装打版、服装工艺设计、生产过程实施等真实的生产过程,以本“产学一体”工厂为载体,采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创建了“车间与教室合一、生产与教学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合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与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三年来,将该运行机制复制到“真维斯武职专卖店、武汉佳诚印刷公司武职印刷厂”等基地;亦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

几年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校来校考察学习、借鉴和推广本校的“产学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运行机制,例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博宝科技黄冈(冲压)制造事业处”等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此,2010年刘延东国务委员到本实训基地考察。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全国高职产学研协会会长朱传礼也多次来本基地考察、调研


第三部分 三等奖

 

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陈建华

教授、工程师

系党总支书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刘子明

讲师、工程师

系办公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赵培新

副教授

学工处处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赵振勇

讲师

系团总支书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以创建“江苏省示范高职园区”、“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高职院”为平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在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1.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全方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两翼,构建如图所示的全方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如下图所示,该模式从制订创业教育的目标开始,到学生成功的创业实践结束,步步深入,步步反馈,既层次鲜明,反馈信息也能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发表创业教育论文6篇。分别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高职高专院校创业课程实践模式”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4.完成《创业典型案例集锦》校本教材的编撰。本教材共收集有借鉴意义的校内外案例24篇,并对案例进行逐一点评,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事实基础。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创业事实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必将鼓舞更多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

成果历时3年培育积累。在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百草根”大学生创业集市、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学生资助等方式,形成了常州纺院特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难题:
   1.
解决复杂商业活动中高职院学生创业活动无所适从的状况。
开设针对创业活动的相关课程,如IEEKABSYB等国际创业系列课程,聘请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创业教育讲座,拓展了学生的创业视野。
   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普遍反映枯燥的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系统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在激烈复杂商业竞争情景下的角色扮演与互换,培养了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开拓能力与创新精神。
   3.
过分强调分职能模块化教育,无法培养具有整合性知识和综合性管理能力的创业人才。信息技术系联合院学工处、经贸系、校企合作单位等部门,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教学团队以及综合性的创业知识集成式教学体系。
   4.
创业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有畏难情绪。通过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在校园文化中加入更多的创业元素,发挥创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以学生创业者为主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投身于创业大潮并获得成功的学生的昂扬风采,培养全民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

5.创业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通过系统性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创业孵化,极大地改善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满足了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与创新实现的需求。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理论支撑,实践灯塔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和利剑。丰富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完善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创业者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自身有精辟的理论来阐述、管用的理论来回答、生动的实践来解决。

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有的学生创业项目越做越大,学生本人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后劲不足,并逐渐意识到理论在创业中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面对既忙于创业又渴望学习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如何因需施教,并将我国传统教育的学多悟少与西方教育的学少悟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既需要大胆实践的探索,又需要精辟理论的支撑。

2.仿真环境,牛刀小试
       
高职院校要倾力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倡导、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走进市场,深入市场,与市场共舞。高职院校可以成立相应的创业中心,投入一定的资金,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灵感。同时,可以争取创业中心能获得更多的创业基金,在学校内成立创业园,吸引有志创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加盟。这样,既能对初创时期经验不足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又可以促进入园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共赢,形成同学同创,同创同学的团体优势。

3.创业指导,恰到好处

创业指导主要包括制度指导和教师指导两个方面。制度指导是指院各部门相互合作,完善创业制度,增强创业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序合理。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将创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融入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为创业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教师指导是指通过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实践的校内外教师创业指导团队,给创业学生提供实用、前沿的创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教师要经常与创业学生在一起,在学生创业刚起步时给予必要的扶持,在学生创业遭遇瓶颈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创业。

4.创业文化,潜移默化

创业文化的构建要从小处着手,大处深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模拟创业成功后的自信;组织覆盖全校的创业文化宣讲与讨论,将创业文化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课堂之中;树立优秀的创业人物典型,宣扬他们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发挥创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以学生创业者为主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投身于创业大潮并获得成功的学生的昂扬风采,培养全民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

5.真刀实枪,创业实践  

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敢于超越常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的大熔炉中历练成长。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自信心,积累社会经验,熟悉市场规律;继而鼓励在校生投身商海,开展实打实的创业活动,培养硬碰硬的创业能力。学生动起来了,创业氛围就会浓起来,创业教育就活起来,创业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以行动激发活力、以平台激发合力、以全方位指导构建牵引力、以理论保障构建持续力、以文化传播构建向心力,才能让创业教育理论系统化、创业实践形式多样化、创业成果效应辐射化,才能让创业学生的明天更有甜头、创业教育的发展更有盼头、具备创业力的学生勇立潮头。

 

3.成果的创新点

1.开创性地提出四结合的创业实践教育理念。践行职前职后结合、自办联办结合、校内校外结合、长短结合。为学生的近期创业实践开辟了通道,远景创业打下了基础。

2.科学性地营造创业模拟与体验的校园创业环境。结合百草根商贸集市、应用电子商务知识进行网上创业、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实现从创业教育到创业实践的无逢对接。

3.全面性地制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与途径。通过实行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建立校园创业服务体系等为内容的八项实施策略;通过搞好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拓展创业实习与实践基地等四项途径。

4.首创性地打造了一条高职院校周期性螺旋式上升的创业教育实践链。该实践链以 “KAB创业课程教学、SYB讲座——创业规划、创业竞赛——择优进创业园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反馈信息,培养下一批创业者为流程,同时,创业实践的反馈信息为下一周期的创业流程提供经验性依据,实现创业实践的螺旋式提升。为兄弟院系和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可移植、可推广的创业教育体系及其实施模式。

5.创造性地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方式揉入现有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的同步提升。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成果纳入到了信息技术系各专业的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规划中。
    首先,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方式,将SYBKAB等全球商业竞争环境下的国际创业系列课程揉入现有课程体系,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其次,把创业实践模式纳入信息技术系学生素质教育总体规划中,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更新。

2.创建“创业案例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项目大赛”的教育培训机制,并在省、市、校各类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0年创业教育(重中之重课题)获得院级优秀;参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分获常州市教育局一等奖、二等奖;参加常纺院创业计划大赛分获一等奖和优秀奖。
2011
6月 参加江苏省职业规划大赛获二等奖。

3.创业教学成果推广
    创业研究团队共计在《扬州大学学报》、《黑龙江教育》、《科技创新导报》、《科技信息》、《广东教育》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与创业相关的论文10余篇,编辑的《创业典型案例集锦》已经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材料。因应用情况良好,研究成果获2011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4.学生创业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推广,信息技术系的创业教育不仅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业活力,投身创业实践,而且有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创业磨练的经历,实现创业梦想,以创业促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据统计,近两年,仅信息技术系就有五十余名学生参加“校园百草根商贸集市”进行创业模拟,二十余位学生进驻“纺院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其中邓胜虎、张丰运、王龙龙、吴辰、郭海峰等同学经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已经创业成功,七位同学应用电子商务知识进行网上创业,已初具规模。

5.创业教育模式成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辐射作用明显
    以信息技术系等为代表的常纺院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已经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常州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频道都曾多次对本院的创业教育和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了报道。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高职院纷纷前来我院学习交流,辐射作用明显。


“项目引领、双证融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副教授

党支部委员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张荣华

教授

党委副书记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李建国

副教授

教务处处长、评建办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陈玉红

讲师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吕文静

讲师

教学秘书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简介

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项目课程,深化以工作室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导的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使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依托学院的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实施双证融通。通过实践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108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3部,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个,省级以上教改项目5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3门,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6项,教师教学成果达21项,学生参加设计大赛获奖达50多项。建设省级纺织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建设、生态研发中心和省内唯一的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2010年服装设计专业获得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作为江苏省示范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构建前店后室、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课程体系改革问题---实施双教融合、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三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享校企双方资源;

四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生产化;

五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工作室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发项目化课程,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师生工作室和产品研发中心,积极展开多方合作,实施三阶段学习过程: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专项训练;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训练;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生产性实训。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以企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岗位为依据,以项目化教学方法为学习载体,完成具体教学组织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教融合,依托学院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实施双证融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

3)建立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双师结构合理的要求,打造一支胜任工作室化教学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副高职称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9%,专业教师中有1名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1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先后聘请了14位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形成了具有较好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4)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国家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生态纺织研发中心和省内唯一的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服装工艺实训、订单制作、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校内还配有服装制板工作室等十多个实训场所,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已与江苏亨威实业集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一批生产环境强,兼有教学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

5)注重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企业项目真题真做融入工作室教学,学、做、赛结合。近两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比赛获奖达50项、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6项,研究性教学造就了一批创新型专业人才。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前店后室,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师生工作室和产品研发中心,融团队教学、企业项目于一体,实施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目标的三阶段工学结合,设定与行业、企业对接标准,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 2010年服装设计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2实施双教融合、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项目课程,深化品牌服饰店、工作室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施工体化的学做融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教材4门。

3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胜任工作室化教学、示范作用明显的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纺织实训基地教学团队作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2009年服装设计教学团队作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近两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达108篇,承担课题研究21项,教学成果获奖达21项。产学结合人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4)坚持以赛促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承接企业真实的项目,与企业合作进行设计比赛,从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协作,完成设计产品---商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市场,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业的精神。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服装设计专业为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由时装样板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针织服装设计、家用纺织品艺术设计组成的服装设计专业群。2010年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作为江苏省示范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了服装设计专业群的建设。

2)产学结合、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近两年立项21项院级以上教改课题和学术研究项目,科研成果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院级课题9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8篇,其中有15篇以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主编、参编全国高职高专教材13 部。省级二类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教材4门,院级精品课程3项,院级精品教材1门,教学成果获奖达21项,产学结合有力的推动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方向。

3)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工程创新的专兼结合,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课题研究、参与技术服务项目等措施,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008年纺织实训基地教学团队作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2009年服装设计教学团队作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有23位教师获得服装定制工、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初显成效

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纺织服装实训基地以及省办唯一的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平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设计、打板、裁剪、缝制及后整理一条龙流水线,为师生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实训条件。双证融通学生通过率达100%。与江苏亨威、江苏舜天、悦达纺织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可靠的实训、产学合作关系,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采取引企入校引产入校、进企业顶岗实习等不同形式,通过顶岗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5)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与悦达纺织集团校企合作成立悦达纺织学院,利用学院的优质资源,依托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大中农场警员分三批进行服装基础知识培训,为亨威、悦达、佳源等企业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利用产品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服务,与市劳动局、教育局合作先后进行了服装设计与服装表演技能比赛的组织及评审工作5次,承办行业、企业如高校联合体服装设计与表演、亨威实业集团职业装设计比赛工作。产学结合有力的推动了本专业的教改发展方向。目前,集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和生产研发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已基本搭建。 

6)注重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专项训练课程;对二、三年级学生启动项目教学,把真题真做融入工作室,大量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企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比赛获奖达50项、参加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6项,成果丰硕,研究性教学造就了一批创新型专业人才。


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许淑燕

教授

达利女装学院常务副院长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小飞

副教授

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路

经济师

服装中心总经理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徐剑

技师

达利女装学院副院长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王颖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简介

达利女装学院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校企共同体,服装设计专业结合杭州女装产业主流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确立了为女装产业培养制版、工艺、生产管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定位,以达利企业为主导,以女装生产技术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把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多个来自于达利的真实项目,构建了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围绕这些项目共同组织教学与考核评价,旨在以企业生产实际引领教学,为女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企业适用的人才。

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骨干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女装工业工程实训中心列为浙江省重点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省重点教材4本,发表于国家核心、CN专业期刊的论文有40余篇。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是确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二是构建层次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选取达利典型产品,从简单到复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高度融合;

三是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以课程开发为纽带,建立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

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企业真实项目,企业标准考核,实施学做合一,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确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由达利及其女装产业的技术专家组成课程开发主体,按照杭州女装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岗位分析、能力定位、岗位标准开发、课程结构等开发流程,确定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素质平台以及选修课程;制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编写项目化教材、确定制版师岗位标准、编制制版师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2.
构建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课程体系

达利企业是全球知名的丝绸女装生产的主流企业,代表了杭州女装产业发展的先进水平,达利典型产品是杭州女装企业产品的典型代表。选取达利企业的基本款式和典型产品作为教学项目,依据其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能力的培养及技能的训练。师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和达利企业生产车间共同实施一系列完整的“项目”工作,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内容,共同进行授课,共同编写教材,共同进行质量评价,挑选优秀作品投入企业生产。每个学生每年不少于2个月时间到达利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轮岗训练、顶岗实习、产品开发等。从中学生了解达利企业文化,养成职业习惯,也培养了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
以课程开发为纽带,建立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

聘请达利企业服装中心总经理担任企业方专业负责人,实施双专业负责人制度,校企双方共同成立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按教学与生产的要求制定教学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的分工与职责,做到在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考核上有标准。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课程体系,突出服装设计专业办学的区域性

在对杭州女装产业及达利企业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的基础上,选取达利企业的典型款式和流行款式作为教学项目,开发项目化教学模式,技能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利企业全程参与项目教学、评价;学生定期去达利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形成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

2.校企共同开发服装制版师职业技能证书,丰富服装专业现代化建设内涵

服装制版师证书是由达利公司发起,联合杭州8家女装企业共同推出的,并成为杭州女装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拥有证书的毕业生其待遇将高于同岗位人员。

3.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职业素质养成

引入企业产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及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构建了由学校标准、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构成的学历证书、学力证书、岗位技能证书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共同进行质量监管,并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项目化教学。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已使用近三年,在服装设计专业13个班级, 500多名学生中实施,应用情况如下:

1.专业教师教研能力逐步提高

紧密依托校企共同体,专业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开展科研开发与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立项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校企共建核心课程10门,建设了浙江省重点教材4本,完成服装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编写工作5项,发表于国家核心、CN专业期刊的论文有40余篇。近三年来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共计1600余人次,多次承办全国、省、市级的技能操作大赛,体现了较好的社会服务职能。

2.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基于达利典型产品的课程体系和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近三年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各类服装设计、制作大赛奖项共24项,学生毕业时双证率为100%,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6%以上,工资水平普遍比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学生高出10%以上,有的学生在达利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月工资就到达2000多元,毕业一年后已提拔为车间质量组检人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反馈也较高,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3.建设了集教、学、做、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依据构建的课程体系,为满足教学的需求,对校内的教室进行改造,教室既是教学课堂,又是实训车间、生产车间(校中厂);达利在企业生产车间专门设立教学区,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训平台,企业的生产车间既是实训车间、生产车间,又是教学课堂(厂中校),也是教师实施企业经历工程的场所。校内外都有良好的职业氛围和教学环境,真正实现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女装工业工程实训中心2010年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也是浙江省、杭州市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依托基地,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达利等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

4.本成果具有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作为样板在杭职院各专业予以推广,兄弟院校也纷纷来女装学院参观、学习、交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校企合作之达利女装学院非常荣幸地被评为杭州市2010年美丽生活行业美丽生活现象之一,校企合作的特色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纺织报、纺织服装周刊、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更为可喜的是20116月,合作企业达利集团应邀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高职教育四周年成果展示会,集团董事、达利中国服装中心CEO梁淑妍女士以唯一的企业代表身份在会议中做了校企联姻、共图发展的主题发言,得到与会同仁的赞同。


基于校企共同体下针织专业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刘桠楠

副教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卢华山

副教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朱琪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卢英

 

分支部书记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严胜奇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成果简介:达利女装学院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确立了为杭州女装产业培养女装毛衫设计、编织工艺技术、生产管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达利企业为主导,以毛衫横机工艺师为专业培养的首要岗位,重点培养电脑横机工艺设计人才,实施项目化教学、生产性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达利毛衫典型产品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

本成果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专业被评为杭州市市级特色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主编和参编校本教材共4本,课题5项,1门省级精品课程,培训企业员工300人次,承担了达利公司2011年的围巾产品研发200余款,生产总额达到60多万元,设计开发新花型50余款,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1.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成果主要解决了基于毛衫典型产品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将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与课程内容的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和课程内容紧密配合,对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了适合高职针织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技能要求的课程,很好的解决了教、学、做合一的难题;聘请达利公司的技术骨干为专业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程教学,突出了以企业生产实际带动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校企共同体是专业教学的依托

校企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较好地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化、实践少、技能低等教学问题,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对接,提高了专业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为专业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2.2共同构建基于企业典型产品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根据行业企业的特点,准确定位就业岗位,开展教学项目任务的分析,制定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选取企业典型产品作为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从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层面实施文化育人。

2.3共同开发横机工艺师职业技能证书,突出岗位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由达利公司发起,联合杭州多家毛衫企业共同推出横机工艺师职业技能证书,成为毛衫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了突出岗位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4共享教学与生产资源,为专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学生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学习对象,并参与样品开发,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学中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派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参加课程成果的评审,并参加实践教学指导。

 

3.成果的创新点

教学中提出项目化课程的概念,构建了针织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经过实践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教学内容任务化、课程实施项目化、学生能力技能化的特色。

项目化课程实施以企业典型产品作为任务引领的真实情境教学。企业参与课程整体设计和建设,课程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典型产品为教学案例,教学过程始终毛衫生产流程而展开,设置教学环境为真实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使整个教学过程置于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将横机工艺师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由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集中评审。

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增强了职业归属感,对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4.1本成果项目化课程教学经过200620072008三个年级3个班级的试行后,针织专业的教学资源及其组合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本成果课程体系所要求的教学条件已达到设计要求。本成果研究团队在总结前期试行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文件、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设计,目前,本成果已经在2009级、2010级针织专业教学中全面实施和应用,通过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学生的毛衫创意设计与编织工艺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4.2在项目化教学的推动下教师综合能力逐步提高。紧密依托校企共同体,专业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开展科研开发与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企共建核心课程4门,教师与企业专家主编和参编校本教材共4本,完成或在研课题5项,发表了相应的教改论文数十篇。为企业培训300人次,承担了达利中国有限公司2011年的围巾产品研发200余款,生产总额达到60多万元,设计开发新花型50余款,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4.3本专业项目化课程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教学实施中以工作岗位的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化教学。所有课程教学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基地为中心的原则,实施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鲜明的教学特色、优秀的教学团队、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条件使本专业的项目化的课程教学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纺织服装类院校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志敏

副教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国燕

副教授

外语系副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杨青建

副教授

外语系党总支书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蒋爱萍

副教授

系督导组组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陈小龙

讲师

教研室副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高职英语课程是我院学生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重要课程。高职英语改革为我院教改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教改成果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重点立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评价》(课题批准号B-b/2008/01/001)、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批准号08SJD7400001)、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与创新研究》(课题登记编号KC147)等多项省级课题为研究基础,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手段,通过三年多的潜心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职业教育成果实现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围绕教学情境的职业性、建设了核心精品课程及配套的教学网站,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发挥了优质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青年教师在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脱颖而出,屡屡在省、校教学比赛中获奖;近三年来,50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江苏省高职高专口语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明显提高;三年来,高职英语课程教师共主持完成6项省级研究课题,发表英语教学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篇,其中CSSCI源刊2篇,北大核心期刊9篇。教研论文获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学课件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和重庆市第一届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编著的体现自主性特色的《高职高专英语拓展教程》系列教材自2009年起被常州多所高职院校作为高职英语课程教材,辐射和引导省内多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学校AB级考试合格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每年稳步提高。

解决的教学问题:

1. 解决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脱节的矛盾。真正实现高职英语为纺织服装类专业服务的教学宗旨。

2. 弥补了职业教育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3. 增强了纺织服装类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突出职业性:实现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的充分融合 (1)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就业与职业导向,将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部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与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自然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更贴近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真正实现高职英语为纺织服装类专业服务的教学宗旨。(2)完成编写了分别适用于我院纺化系、服装系等不同专业大类的《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等5部校本教材。(3)根据纺化系、服装系等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按我院专业大类制定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课程要求框架表,突出英语教学的行业性与实用性。(4)课程模块化设置: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听说模块、阅读模块、翻译写作模块。针对性地将学生进入企业岗位(群),所需知识和必备技能模块化,纳入教学范畴,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以实现职业性需求与教学模块化的充分融合。

2.构建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1)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本,教师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者自主。(2)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2个,语言实验室5个。(3)编著的体现自主性特色的《高职高专英语拓展教程》教材自2009年起被常州大学城多所高职院校作为高职英语课程教材。

3.彰显交互性: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1)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策略的实践基础是:人机交互。交互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借助网络多媒体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2) 开通使用空中无线接收系统和校园网。通过天空教室建立了高职英语课程网站,将课程有关资源全部传输上网,并启用该资源网站进行英语教学(3)以各项语言应用能力为学习模块,采用了大班多媒体屏幕讲授、小班组织操练与学生网上和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英语学习实践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

 

3.成果的创新点

    1、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优化网站模块的信息呈现,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情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保障;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2教学质量的可度量性

教考分离。建立了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体系。能力为本。建立起了以毕业率、就业率、社会评价优良率为主要指标的教改成果测评体系。研、教相长。量化教师的科研、教学要求,形成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激励机制。

3、教学体系的自洽性

    通过模块化设置,使教学体系在总体结构上做到了应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在教学模块上做到了稳定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在实施效果上做到了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师生评价:高职英语改革受到学生和专业教师的欢迎。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机地融合,促进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

2校外辐射:本教改成果从20082月起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上展示和共享,起到了省级课题所要求的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高专英语拓展教程》系列教材自2009年起被常州大学城多所高职院校作为高职英语课程教材。《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系列校本教材自2008年起应用于我院纺化系、服装系等各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教材使用情况反映良好。教改成果受到校外专家的好评。

3数据检效:近年来,我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显著提高。学生在国家、省举办的英语技能等竞赛获奖比例逐年上升;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的获取比例屡创新高; AB级考试合格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每年稳步提高。

4社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明显提高。两年来,高职英语课程教师共主持完成6项省级研究课题,主持在研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4项。发表英语教学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篇。其中CSSCI源刊2篇,北大核心期刊9篇。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项目化课程“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建设的实践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袁飞

副教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郑小飞

副教授

服装设计专业负责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邵新阳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竺近珠

讲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卢玉

服装设计(制版)师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服装产业的发展要求专业人员能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更好的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项目组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2009年,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共建课程,以达利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能力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2009年项目化教材《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2010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课程列为省级精品课程。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教学内容梳理提炼,序化整合,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2)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来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解决谁来教的问题:教师强,学生才能强,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注重教师各方面提升。

4)解决在哪里教的问题:通过校企共同体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服装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联通岗位,以真实项目驱动课堂教学

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开展教学,课程培养的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依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中采用的项目来源于实际工作的真实项目,一切围绕职业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性。

2)重构课堂,创建工学结合的全真教学环境

依据服装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开始,全程与达利(中国)紧密合作,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真实环境为依托,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方案设计。

3)双师共育,构建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中始终贯彻学生主体、典型产品载体、能力目标三项原则,由达利与学校共同构建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车间、达利生产车间为载体,采用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训练项目。

4)校企联动,以达利文化为指导,创建融入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系。

课程组依据企业的要求,在注重人才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融入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素质分为课堂纪律、学习习惯、岗位习惯三个考核点,并对每一个考核点进行了一个量化细分,创建融入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系。

 

3.成果的创新点

1)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我们将达利企业产品作为典型款、市场流行产品作为拓展款,来设计我们的能力训练项目,分为达利裙装制版与工艺、流行裙装制版与工艺、达利裤装制版与工艺、流行裤装制版与工艺这四个大的能力训练项目。

2)重构课堂体现全真工作环境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达利校企共同体为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企业氛围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以真实的项目构建课堂,使教学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连。

3)以人为本,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

课程结合达利企业文化,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了便于操作和执行,我们将职业素质的考核点进行了量化细分:学习习惯、岗位习惯、课堂纪律等方面。职业素质考核占30%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自实施以来,已有10个班级共400余名学生参与实践,在项目组教师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合理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多变,教学资源更加充实,教师业务水平极大提高。

与达利(中国)专家共同编写的项目化教材《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教材获2009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立项并于20123月交与东华大学出版社予以出版。

《下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课程于2010年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网站不断更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程全方位的辅导,引导学生获取各方面专业信息,并为其他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师生提供共享资源。

通过教师下达利企业经历工程,安排专业教师到达利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业务的能力;通过与达利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校内实训设备,充足的校外实习基地,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得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纺纱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实践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杜梅

副教授

纺纱教研室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王文中

副教授

盐城纺院财务处处长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樊理山

副教授

纺院科研产业处处长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王前文

讲师

纺织党支部书记,纺纱教研室副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位丽

讲师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高小亮

讲师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赵磊

助教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戴俊

高级工程师

悦达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江苏悦达纺织有限公司

徐亚龙

高级工程师

悦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部副总

江苏悦达纺织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纺纱技术》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和素质课程。多年来,课程组致力于打造精品课程,依托行业、企业,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材料、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20085月,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115月,纺纱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省级纺织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现代纺织技术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1)紧紧围绕服务学生就业,实施了岗位引领,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学生高品质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纺纱技术相关课程体系以及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和生产管理、纺纱工艺设计和质量检验等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推进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纱线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情境

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实训中心,以纱线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纱线生产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基于纱线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以纱线的生产过程和典型岗位工作的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纺纱技术相关课程网站和一体化教学材料

校企合作开发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纺纱技术项目化教材《纺织实用技术》、《纺织产业生态工程》、《新型纺纱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技能》、精品课程网站及系列实践指导书等其它教学材料,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以上三门教材出版之外,还通过了《纺纱技术》院级精品课程的验收,正在编制的东华大学出版社规划教材《纺纱技术》,力争本年度完成,并争取申报成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实施体系

以纱线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纱线生产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任务导入、市场调研、讨论和决策、工艺设计和实施、产品质量检查、反馈”的过程,创设课程真实学习情境。学生在完成纱线生产工作任务之中,形成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职业意识和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的融合。

2)完善了一系列项目化教学材料

校企合作开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纺纱技术项目化教材《纺织实用技术》、《纺织产业生态工程》、《纺纱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技能》、精品课程网站及系列实践指导书等其它教学材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纺纱技术教学团队始终按照专职与兼职结合,内培与外引结合的原则,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升师资教学水平。目前,团队拥有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0%,企业兼职教师占比例达30%,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2009年,被评为省级纺织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

4)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围绕生产企业某一真实品种的纱线这一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纺织实训基地的仪器和设备条件,专、兼职教师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氛围下授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课证结合、案例分析、研究讨论、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5)保证了教学过程企业的全程参与

依托地方行业企业,有悦达纺织有限公司、中恒集团、华芳纺织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全程参与本课程的建设。如: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参与教学材料建设;参与校内外课程教学;参与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参与校企合作的教科研项目等。

 

3.成果的创新点

1)全力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行知和谐,促进和谐发展

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实训中心,先后建成了纺纱技术一体化教学实训室8个,在国内同行院校处于领先水平,也得到了同行专家、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因此,施行项目化教学,以纱线生产项目为导向,按照真实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实现六个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习情境与工作岗位一体化;教学任务与企业产品一体化;知识与职业技能一体化,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2)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有利条件,实现课证融通,培养职业能力

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根据纺纱生产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设计教学任务,将职业技能考核纳入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可以获得设备操作高级技能证书设备维护高级技能证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充分发挥纺织实训基地和生态研发中心的平台作用,实现产学研结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纺织实训中心和研发中心,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平台,也是教师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引进企业产品作为教学任务的载体;师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真题真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托中心先进的设备和雄厚的师资,以及真实和完整的研发环境,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中心的项目研发,将有利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在本系率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范围广、内涵深,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目前,已有许多所高职学院在使用我们编写的教材《纺织实用技术》,在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基于纱线生产过程的项目化纺纱课程体系,体现于07080910级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出版教材《纺织实用技术》、《纺织产业生态工程》、《新型纺纱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技能》(由学林出版社今年出版),建设《纺纱技术》院级精品课程网站与校企合编的校本讲义《纺纱设备操作指导书》、《纺纱工艺设计指导书》、《纺纱试验指导书》、《纺纱设备维护指导书》等参考教材结合应用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素质和技能课程,并积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本成果已经在070809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中全面实施与应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每次学评教和教评学结果均在95分以上,毕业班学生的纺纱职业技能高级工种通过率达98%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009年,纺织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纺织实训基地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成果已先后在国内公开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教改论文20余篇;课程改革成果在学院和系部其他专业课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受到纺织行业企业的认可,近五年为企业培训订单培养、基层干部综合培训、岗前培训人数近3000人,和企业共同开发省级项目4项,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10余项;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学院等多个同行院校来我系观摩、交流学习经验,对本课程的建设成果予以肯定。


切实推进工学结合,实践“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徐琳

副教授 高级经济师

建工系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曹留峰

讲师、工程师

系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吴志红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曹兵

讲师、一级建造师

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徐红

副教授、高级经济师、注册造价师

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周华

讲师

系办公室主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是在工程造价专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紧紧依托南通“建筑之乡”的行业和企业优势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产生的。该成果应用于专业建设,实践了“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了适合于建筑相关专业的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服务于社会等问题,在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建筑行业产业发展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创新并实施“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以切实推行“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和核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职业生涯的平台,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创建平台,为学生就业创造平台。

“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企业项目”载体,校企融合,共同推进“双轨并进”,同时以“学习—一轮顶岗—学习—二轮顶岗”从“一轮顶企业基本技术岗”递进到“二轮顶企业技术管理综合岗”的递进顶岗,进行了工学交替的组织教学,实现了学校教学、企业项目建设、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二)实施以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

与南通四建集团、南通建工集团等行业主导企业紧密合作,实施以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即前两学期在校内安排专业知识储备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2学期末在施工现场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认识实习,初步了解就业环境和岗位要求,第34学期实施专业计划中主要技能培训课程,储备岗位对应技能,第4学期末到校外企业进行2个月第一轮顶岗实习,第5学期,实施岗位技能提高训练和管理岗位知识储备,第6学期学生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学习→认识岗位→学习→一轮顶岗→学习→二轮顶岗”的过程。

工学交替,使学生逐渐适应岗位要求,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学生得到企业认可。

(三)进一步完善“双向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为实施“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坚持校企合作,

紧紧依托南通“建筑之乡”的行业背景,以“企业服务专业教学,专业教学服务企业”的“校企双向融合”为切入点,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结合优势,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的要求,企业选派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并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任务;根据企业的要求,选派专业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造价咨询、技术服务,参与企业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每位教师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完成与企业商定的工作任务。通过校企融合,共建专业教学团队。

(五)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提高现有实训基地的合作紧密程度,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达到15家,建设了生产性实习基地,使学生实现在基地的全过程实习,健全了各种实习实训的工作管理体系和相应制度,满足专业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需要,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两轮实习的需要。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并实施“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

2、实施以“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落实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3、完善了“双向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为实施“工学结合”、“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4、建立了实施人才培养的“校内双师型”、“校外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师队伍;

5、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

6、实现专业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在行业具有影响力,专业特色示范作用逐步显现。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对口率高,学生就业质量高,工作薪酬高,企业满意程度高。

工程造价专业自05年有毕业生以来,一次就业率均为100%2009-2010年学院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毕业生进行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100%,专业对口率92%以上。2010届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多项指标均高于全国示范院校平均水平。麦可思公司的报告中凸显了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改革的成效。

2012届毕业生目前已经与企业签订工作协议的人数占到80%以上,就业形势良好。

2、“两轮递进顶岗、双轨并进”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在二年级的第一轮顶岗过程中,学生通过企业的测量员、施工员岗位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在实习结束时,向80%的学生发放实习费用,虽然酬劳不高,但是这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08年、09年、10年学生一轮顶岗班级收入达1~2万元以上。

在三年级的第二轮顶岗岗位上,学生为企业编制项目的投标标书、预算报价、项目结算、现场结算等计价文件,并将项目成果作为毕业设计。学生的顶岗实习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完成了自身的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参与投标,并且中标,企业对学生满意程度很高。

学生凭借取得的各项职业资格和在两轮顶岗中的实践经验,不仅能顺利就业,而且就业起点较高,是高质量的就业,这也验证了专业的培养质量。

3、优秀毕业设计验证培养质量。

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专业质量建设。专业适应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要求的培养效果已在05届、06届、07届、08届、09届、10届毕业生中得到验证。自专业有毕业生以来,每届都获得院优秀毕业设计,1011届毕业设计获省级团队优秀毕业设计。

工程造价专业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也为企业培养了适应性强、技能强的员工。

4、学生综合素质高。

工程造价专业6届毕业班级中已有4届的班级获得南通市先进班集体。

2010年学生参加江苏省测量技能大赛荣获个人二等奖;2010年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算量大赛在与本科学生同台竞技的情况下荣获三等奖;2011年学生参加全国高校算量大赛荣获二等奖,2011年江苏省土建类CAD大赛获团队二等奖、个人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5、专业教师服务行业和企业,能力强。

坚持专业面向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原则,开展技术经济服务,加强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发展联合办学。

2003年开办造价员培训班,共开办18期培训班,为行业培训人员达600人次。我系教师还为南通崇川审计局、南通市造价处进行培训,在造价行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两年来,专业为江苏江中集团有限公司、南通通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员工进行企业培训350多人;与被工信部授予国家规划重点行业软件的上市公司——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训广联达软件应用488人;受南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委托,举办2011年全国造价员续期培训,培训221人;面向社会进行土建、安装、装饰、市政园林造价员培训425人;受南通市建设局委托,20102011年共举办10BC证安全员培训班,共培训人员4294人。

完成服务企业的横向课题11项,总金额56.658万元。与企业合作申请(报)专利10项、与企业合作获得2011年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工法6项。

专任教师中有6人分别被南通造价管理协会、南通崇川区审计局聘为行业授课教师;4人被聘为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投标评标专家,2人被聘为江苏省水利系统工程招投标评标专家。

专任教师积极服务于企业,有6人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或管理顾问,参与企业的管理咨询和技术指导。近三年,专任教师完成校企合作横向课题11项。

6、专业辐射

通过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带动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专业群整体水平。

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带动下,使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同时,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成果,被专业群借鉴、移植和运用,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与整体水平的提升。

2011年经过中澳合作项目的论证分析,与澳大利亚中央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工程造价专业,将于2012年实现招生。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拓展至国际合作,专业将在国际合作学院短期交流生、学生互派、教师交流、在校生留学深造等项目进行拓展,进一步拓宽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思路和专业辐射范围。

    2010年工程造价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建设点(20124月正在验收),在全省范围内向相关专业辐射,为相关专业做出示范;201111月专业入选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纺织院校中基于“双高”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陈跃安

副教授,高级技师

曾任教务处教研科科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曹建军

讲师,工程师

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一凡

讲师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刘艳云

讲师

电子技术教研室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建成

高级工程师

图文信息中心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依托江苏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开展教材、过程、考核三位一体教学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时间:自2009年至2012年。

成果之一:教材设计:根据苏教高〔200815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优质立体化教材建设。新编出版了五部项目化规划教材,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有一件获自动化教指委一等奖、两件获江苏省二等奖,一件获国家级二等奖。

成果之二:过程设计:根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设计集教、学、练、赛一体的工学结合型教学过程,彰显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有两门课程教学设计分别获得学院团体一等奖和自动化教指委特等奖。

成果之三:考核设计:根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建立知、会、能三维考核模式,在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公选课中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尝试,实践证明该考核评价方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抑制考试作弊行为成效显著。

本成果有效地解决了因大众化高职教育学生基础差异增大、以及因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在相同学时下教学信息量增大的两个教学难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教材设计:对于职业技能课,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最新的项目化教材;对于职业技能基础课,以相关专业技能考核中的典型项目为载体,重新序划知识,打造成项目化教材,凸显行动特色。配套开发多媒体课件,使教材的呈现形式多通道、多元化,有效地解决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配套开发《习题指导》和项目化教考分离考核软件。

2)过程设计:创设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的职场化学习情境。对于职业技能课,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训室和常州科教城共享实训基地,以及校中厂厂中校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和企业锻炼的机会;对于职业技能基础课,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理实分家式教学为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的讲练结合、小步快进式;让学生分组体验完成某个工作任务过程(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3)考核设计:对于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技能基础课,贯彻落实双证制,将考核设计为应知考核+应会考核+能力素质考核(简称为知、会、能三维考核);对于技术应用类选修课考核,也引入以赛促学及团队互评等考核机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相应的应用载体结合,促进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3.成果的创新点

1)教材创新——纸、媒、网多元

不仅开发项目化纸质主教材,而且配套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和网站资源,配有丰富的视频资料、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指南、试题库等立体化资源,便于学生选择学习和拓展学习。

2)过程创新——教、学、练一体

在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基础课、选修课中均成功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验室或实训室为教学主场,在做中学、做中教,使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从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3)考核创新——知、会、能三维

应知+应会+能力素质三维考核促进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并能起到三防、两减、一提高功能,即防止临时抱佛脚(过程性考核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防止作弊(考核实施教考分离,且题库总量达1032题,每人不同)、防止死记硬背(教师适当增加题库外的灵活题);减轻期末学生大考压力、减轻期末学校考务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应用简介

    2009年以来,研究组在职业技能基础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小型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等课程和职业技能课《三菱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常州科教城公选课《Excel高级应用》、校内选修课《Excel应用与提高》等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践,效果好。以电工技术、电工技术实训课程为例,这两门课程均面向纺织化学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开设,开课班级数同期多达18个班级(下表列出了两个学期中本课程教学对应班级及人数)。

尽管上课班级人数多,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度普遍较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评价
   
【吕景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教指委主任,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
以陈跃安老师为团队牵头人,遴选了相关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课程建设实践的累积经验成果编撰而成立体化教材。该套教材建设团队在教材建设五项原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引进行业、企业标准嵌入教学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方面进行了探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平台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载体。(见《电工技术》、《电工技术实训》、《电工技术习题指导》教材之序)  
   
 王一曙】(常纺院科研处处长,原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同行专家)
在相对较少的课时下(早期的电工技术课程学时为80~90,现在课时减了近一半),同学们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其中有的项目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电工初级证书的考核要求,这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课改成效;体现了现代职教理念下的人才观;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现了新型的教学观。  
      
【成丙炎】(常州纺院高职所所长,原教务处长、研究员)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内容充实,理论阐述准确,实践探索有效,研究报告规范。
该课题针对高职领域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在引进行业、企业标准嵌入教学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出的学、做、练一体知、会、能三维教学与考核方法,富有实效性;开发了立体化教材,丰富了课程资源。  
    
【赵发荣】(常州纺院党委书记、教授)
赞扬机电系教师第一党支部以教学为载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立足岗位,坚持不懈,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赞扬机电系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先锋作用,而且团结党外教师同心同德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全院树立了榜样。  
    
【机关二听一课活动报道】
      1
、学到了老师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职业素养,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
、选修课Excel课题组全体教师针对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采用教与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以致用的主线。通过课题组分组带教,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引导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比赛的过程,较好的体现出了教学成绩,这一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梁华艳】(纺检1031)
中学老师的教学几乎都是满堂灌,不容易吸收。我们很庆幸,遇到了与我们之前不一样的老师,老师讲课的方式很特别,不是全理念的灌输给我们,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收获了信心……如果说电工课让我倍增信心,那么电工老师就是催化剂,使我们对电工课产生了兴趣。  
    
【薛莲】(纺检1031)
    
老师把电工课的考评分为4部分。
     
第一,理论部分。采取学完一部分考核一部分的方式,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我们学期末的压力,而且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是一种很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方式。
     
第二,实验部分。实验能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对前面理论部分是否真正理解的检验。
     
第三,汇报部分。老师要求我们把自己的专业或生活中使用的电器同电工技术结合起来向大家展示汇报。这能体现出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把成绩限于一张纸上的几道题目。
     
第四,课程小结。体现我们对于电工课的理解,同时也能训练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笔。
    
【闫  倩】(校企合作春格尔教改班)
刚进入这个班时就感觉这门课对我们女生没多大用处,我们又不去修机器。一开始对它没一点兴趣,后来我发现我慢慢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老师很有耐心的给我们讲着我们不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让我们边学边操作,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事,记得接电动机安装电路时,我们花了几天的时间去完成它,一开始感觉很累,很没头绪,可是我们耐下心来一点点的去做,最后终于完成了。我们有了成就感,感到欣慰。谢谢老师的精心指导,真的感觉上了老师的课是最轻松的。 
    
【杨晶晶】(班级:电气073A
没有原理图,没有工作原理分析,没有思路,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去找米下锅,进行方案比较设计。一开始真有点一筹莫展,但是这激发了我们的爆发力,挖掘了大家的潜力,通过不断查资料、不断测试,费尽周折的我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尤其是产品发布会让我体会到了无尽的乐趣,并享受到了理工科中的奥妙。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突破自己,前进,感觉真的很好。
    
【冯国晶】(班级:助剂0831
我是纺化系大一的学生,入学前我从未获过奖,也不曾任过职,是进入纺院后选修的第一门课程——Excel应用与提高》,让我找到了自信,我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开设如此丰富多彩的选修课,非常感谢学校在选修课中也配有这么好的指导老师。
    
3)成果分析
    
实践证明:教材+过程+考核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基础差异大、课时数与知识信息量不成正比这两个教学难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有效性,促进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在国类同类高职院校中处于较前沿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课教材实现了项目化。目前国内在职业技能基础课中能够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还不多见。这主要受教材的制约。因为基础课教学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所寻找的项目难以满足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沿用传统的章节模式,或简单地用项目、任务替换原章、节目录。而本研究目组人员则充分利用课程建设实践所累积的经验成果,遴选了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深入行业企业,不仅寻求到合适的载体,而且在主教材重新序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拓展、知识附录和项目题库指导,从而使项目化教材成为可能。
    
二是基础课教学实现了行动导向化。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界公认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目前国内在职业技能基础课中能够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还不多见。这是因为基础课学生人数多、实践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求,而本研究组成员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集中摆放在实验室的综合操作台分出一台或若干台安放在其他实训室,作为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课间练习用,这样既平衡了实训室、实验室的使用率,又扩充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场,从而使行动导向教学成为可能。此外,每门课程的最后一个项目均为让学生分组体验完成某个工作任务——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自主学习。教师按行动导向六步工作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并向学生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在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学会系统地考虑问题,从而提升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下图展示了技能基础课实施行动导向法教学现场及扩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
    
三是项目化考核中引入了发展性评价。实施应知考核+应会考核+素质能力考核简称知、会、能三维考核,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终结式考核,而且能有效地弥补过程性考核所学知识不够扎实的缺陷,同时还体现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经实践证明能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特别是素质能力考核大大增强了学生市场调研、设计与分析、绘制图表、团队合作、多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术语表达、产品营销策划等能力,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双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成果推广
   
1. 本成果多次在学校网站发布,下表为学院网站上对研究组近年来开展的相关教学改革的报道(内容详见网站):

序号

 

发布时间

媒体

1.          

一场特殊的电子产品发布会

——常州纺院电气073A班电子技术实训课纪实

2009-01-16

常州纺院网站/常州科教城报

2.          

深化行动导向,创新实践教学

2009-03-03

常州纺院网站

3.          

班级活动有新意,教学联动增技能

——记电子0831班的一次主题活动

2009-04-20

常州纺院网站

4.          

机关第二分工会举行听一课活动

2009-6-22

常州纺院网站

5.          

是选修课帮我找到了自信

2009-06-26

常州纺院网站

6.          

行动导向展成果,赛前练兵掀高潮

2009-07-5

常州纺院网站

7.          

机电系电类专业基础课举行教学听诊活动

2010-02-08

常州纺院网站

8.          

机电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电气安装与调试》课程汇报总结会纪实

2010-07-10

常州纺院网站

9.          

教师奉献在岗位,学生汇报展成果

——记机电系别开生面的党日活动

2011-01-16

常州纺院网站

10.      

教师奉献在岗位

——记我校《电工技术》课程组创先争优示范岗

2011-1-30

常州纺院报

11.      

项目教学三大创新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机电系举办《电工技术》课程学生汇报展成果活动

2012-1-6

常州纺院网站

12.      

我院召开创先争优活动教学示范点经验交流会 机电系第一党支部教师奉献在岗位党日活动

2012-1-6

常州纺院网站

13.      

选修课也有大收获

2012-2-13

常州纺院网站

    2. 研究组多次在全系、全校相关会议上进行汇报交流,下图为教学成果汇报现场。
    3.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教材参编单位也多次上门交流,推广使用本成果。


CBE/DECUM职教理论及方法在纺织高职高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及创新

河南工程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朱进忠

教授

 

河南工程学院

苏玉恒

副教授

系副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教授

系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许瑞超

教授

副院长

河南工程学院

毛慧贤

教授

纺织材料实验室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教授

 

河南工程学院

 

教授

纺织教研室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吴保平

教授

针织机电教研室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严广松

教授

学报编辑部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邹文林

讲师

系教科办公室主任

河南工程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将素质教育理论和CBEDACUM模式与方法相结合,提出了“素质能力职教理论”及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索人才培养途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编写出版适用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7年的改革应用研究,纺织服装专业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以素质能力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人才培养途径宽、质量高”专业特色,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工作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高达100%,专业社会声誉好。解决了专业面宽窄不当、毕业生工作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综合素质和专业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 缺乏创新精神、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人才市场需要等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人才培养“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进行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及“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特点的持续改革,并不断总结分析与完善。

2)准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纺织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要精通纺织工艺设计、纺织原料及产品检验、质量分析与控制;会纺织生产基本操作、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和新产品开发设计;懂生产管理与经营;“四能四会”,强调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3)应用将素质教育理论和CBEDACUM模式与方法相结合提出的“素能职教理论”及方法,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块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走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之路,将学校引向社会和将社会引入学校相结合,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探索人才培养途径,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切实加强实用性,提高针对性,将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放在企业进行,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新技术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工作上手快、适应环境快。

5)大搞教学基本建设。建立一支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过硬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高水平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工程实践环境;出版高职高专适用系列教材;建设各级精品课程。

6)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了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试制度改革的新做法。

7)在培育专业特色上狠下功夫,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3.成果的创新点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将素质教育理论和CBEDACUM模式与方法相结合,提出了“素能职教理论”及方法,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获得新突破: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块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了新技术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完善了“选课制”、“学分制”、“双(多)证制”,形成了常态化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新体系。

2)教学基本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过硬;形成了较完善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工程实践环境;主编参编出版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15本,被评为“纺织服装教育‘十一五’部委级优秀教材”4本,承担高职高专“纺织服装教育‘十二五’部委级优秀教材” 主编参编11本;已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

3)以人为本,探索了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试制度改革新做法,培育的“以素质能力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人才培养途径宽、质量高”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纺织服装10个专业应用实施7年,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以素质能力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优化教学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人才培养途径宽、质量高”专业特色。包括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针织技术及针织服装、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化纤生产技术、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非织造布)、服装设计、服装工艺与技术专业在内,已有2004-2008级五届学生毕业,2009级学生也即将毕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工作能力强,就业率高达95%以上,广泛就业于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地、供需比连年达1:71:10,专业社会声誉好。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公布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相继成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专业”。

7年来,学校接待了多家全国各地乃至境外院校的来访考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实践证明,在全国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由CBEDACUM职教理论创新发展来的“素能职教理论”及方法,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三十条”,教高[2012]4号)精神,具有创新性、普遍性和推广价值,不仅可应用于我校纺织服装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而且可用以指导“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各高职高专院校的综合教育教学改革。


化纤生产技术专业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安平

教授

科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李爱香

副教授

副主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科研与校企合作推进中心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化纤生产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的优势专业之一,2008年该专业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是我院特色专业链纺织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

本课题以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迁移能力为基本点,探索企校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并完善了以学院“产学研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实施并完善了“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①针对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实行了联合培养订单、意向+定向培养订单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了订单联合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并根据订单形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

②通过搭建“实训室+教学工厂+研究所”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创设校内职场化育人氛围,实施了“职场情境、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多达22家,构建起校内以教学工厂为主体,校外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保障。

    3)基于学院二级管理模式,为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水平,企校合作积极构建了系统、科学、有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促进和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实施并完善“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校企之间如何实施订单培养的问题

随着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产能的扩大,对化纤生产工艺操作与质量控制、设备维护、化验检测以及技术管理人员需求量大幅增加。化纤行业企业又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同产品工艺差异大。

针对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基于学院“职场化教学主导,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和意向+定向培养订单,实现了订单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海龙班”为例介绍了订单培养运作机制。

2)实施 “职场情境、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化纤生产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实施工学结合育人的难题

化纤生产技术专业现有6个实训室、3个生产性教学工厂和1个专业研究所,搭建了“实训室+教学工厂+研究所”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创设校内职场化育人氛围。校内教学工厂融入“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经营理念,以确保有充足的教学项目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和工作交替,实现了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加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企校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解决了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职场化教学条件,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校企深度融合,与山东海龙合作,扩建了化纤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室,开发了粘胶纤维DCS仿真操作教学平台;与美柯化纤合作,新建工业用高强丙纶长丝生产线一条;与山东青州化纤厂合作,新建了化纤短纤教学工厂;完善纺织化学品研究所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与模式逐步完善。同时,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多达22家,构建起校内以教学工厂为主体,校外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工学结合育人提供了保障。

4)基于学院二级管理模式,企校合作积极构建了系统、科学、有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保障体系,解决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空白
    ①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②健全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运行机制;

③通过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完善评价制度,健全学生信息员制度,完善听课机制,校企共建常态化的质量评价机制。

 

3.成果的创新点

1)企校合作,实施并完善了“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基于学院“职场化教学主导,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和意向+定向培养订单,实现了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并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人才培养具体实施方案。

2)通过搭建“实训室+教学工厂+研究所”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创设校内职场化育人氛围,实施了“职场情境、任务引导”的教学模式。

扩建了化纤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室,开发了粘胶纤维DCS仿真操作教学平台,新建了工业用高强丙纶长丝生产线,新建了化纤短纤教学工厂,完善了纺织化学品研究所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与模式逐步完善。

3)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校企深度融合,构建起校内以教学工厂为主体,校外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工学结合育人提供了保障。

4)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了系统、科学、有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保障体系。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通过企校合作,化纤生产技术专业“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职场情境、任务引导”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1)专业建设与发展后劲充足

2011年,示范专业建设先后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教育部、财政部验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益,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化纤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2011年被学院评选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所在的化工类专业在201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开展的全省高职高专学科专业评估中名列第一。

2)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取得突破

《熔体纺丝工艺与质量控制》被评为2009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化纤设备维护与管理》、《化纤产品质量检测》被评为2009年度院级精品课程。企校合作,专业核心课程均编写了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3)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企业高度认可

“校企联动、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省内知名企业如烟台万华、泰和新材料、山东海龙、威海海马、青州合力化纤等广泛赞誉,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职业素质高,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4)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率高

近几年,化纤专业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人才培养方案在08级、09级、10级化纤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工作中得到应用及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11级部分学生试行双主体教学模式。经调查满意率90%以上,育人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教师的教科研成果突出

近年来,专业教师申报教科研课题16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与企业横向联合开发项目11项,到位资金5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为相关企业培训职工700人次。


国贸专业面向纺织产业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袁永友

教授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谢少安

副教授

副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田俊芳

副教授

国贸系主任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倪武帆

教授

副院长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汪生金

讲师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 结题和在研教学研究项目6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4项,教材5部,国家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优秀教材1部,教研论文27篇,含国贸专业服务贸易方向的成果6篇,国际会议论英文6篇,CPCI收录3篇,各类获奖11篇,全国性学会和协会教学成果1-3等奖13项,学生各类获10次,校级以上教学奖例5项及社会评价。

本研究成果探讨了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不足;突破了纺织院校国贸专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照搬本科教育模式,定位不清晰的制约;重新构建了国贸专业的课程及知识体系,拓展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方向——服务贸易,改变了长期以来国贸专业以“货物贸易”为中心的状况;根据国贸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纺织类院校高职高专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了纺织服装贸易的特色;积累和总结了“互动教学”、“角色模拟”、“课证融合”和“大赛检验”等教学方法,适应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兴起趋势,为解决国际贸易实训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成果用于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后,毕业生质量受社会认可,考研和被大型企业招聘就业率位于湖北高校前列,社会效应良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学术年会、教育部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商务部官方网站“商务培训网” 并邀请课题组成员作演讲和授课,其视频在全国持续滚动播出。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网络、问卷、会议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收集国内高校,特别是纺织类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发展趋势的基本数据、素材和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与经验。

比较分析法:注重高职高专教育与一、二院校的区别,进行了国内与国外商贸专业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分析,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实证研究法: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为样本进行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的教学创新,总结了“互动教学”、“角色模拟”、“课证融合”和“大赛检验”等教学方法,以点带面,优化互动教学的模式与策略,取得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与体会。

 

3.成果的创新点

1)课题研究突破了高职高专国贸专业同质化发展瓶颈,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融进了现代教育和服务经济的理念和信息,为全国其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模式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成果研究推动了国际贸易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其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体现了高职高专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同类高校所借鉴,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3)以互动教学、角色模拟、课证融合和大赛体验为主要经验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解决了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不足,探讨了国贸专业面向纺织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体现了纺织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开放式和应用型的教学的特色。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通过课题研究开发的服务贸易方向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案在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三届学生中得到了应用。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编写和采用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及教案不断完善和科学,应用效果良好,其经验已被武昌理工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院校应用到各自的教学中。

2)在课题研究中提炼总结出来的 “仿真实训”、“角色模拟”、“课证融合”和“大赛体验”等实践性教学方法,不仅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得到充分验证,而且被应用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参加全国大赛获奖名列前茅。

3)课题组成员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部大中城市承接服务外包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2010年立项后,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奖;商务部官方网站“商务培训网”和教育部“中国学术会议在线”邀请作课题组成员授课和介绍经验,其视频滚动播出。

4)本课题成果得到学生欢迎,教学改革实践方案被省内高校和外经贸企业关注,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欢迎。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张小帆

副教授

教务处长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胡刚

教授

院长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黄敏

教授

教务处副处长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森

教授

纺织系主任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宏喜

副教授

轻化系主任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项目针对高职院校实际,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的意见》文件为指导,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创业工程人才培养品牌战略,构建基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具有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开展改革实践,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
2)省级精品课程四门:《纺织材料学》、《针织服装设计》、《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织物结构与设计》
3)省级优质课程二门:《毛邓三概论》、《形势与政策》
4)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二个:现代纺织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5)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三个: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
6)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个:服装设计实训基地、染整技术
7)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个: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实训基地
8)教育部表演艺术专业委员会师资培训基地:服装表演与编导
9)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构建研究与实践、高职院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0)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一项:RFID技术在服装制造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项目获2010年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
11)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广东所有高校第一
12)国家级、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若干:如近三年我院轻化系学生连续三届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纺织系学生获2011年度全国(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第二届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一等奖;机电系学生获2011年全国模拟网络设计大赛一等奖;经管系学生获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四项特等奖;信息系学子获广东省第21届“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等。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以完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指向,着力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找份工,更能做好这份工”,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基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

2)围绕“兴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调研、分析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础上,重组和整合基础理论课程;以技能发展为主线,注重学生个性需求与参与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能学分制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和培训体系。

3)以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组建校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

4)进一步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按照夯实基础、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观念提升、结构转型、平台升级的改革方向,以产业体系为依托,贯彻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专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找份工,更能做好这份工,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基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

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新型德育观,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
    按照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专业发展思路,依托珠江三角洲经济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我院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染整技术等特色专业优势,大力发展我院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等重点专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新型纺织、染整、服装、艺术、机电工程等专业群为主,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环境与资源、应用外语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3)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力度
    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依据,及时、动态调整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和技能训练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专业群规划的职业集群式课程结构体系。即面向专业群的一个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面向多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专项能力课程模块+面向多个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技能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以职业性和开放性为基本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过去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按职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岗位创新技能顺序形成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学院主导式、共建共享式、企业学院式、教室车间式、基地集群式五种模式建设学院与企业交融的实践基地,创设真实工作环境。
    
5)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打造一支基于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制度,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专兼结合方式,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6)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教学质量反馈与监控评估机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组织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配备、实习实训条件、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实现规范性教学安排快速反应新机制,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有效开展。
    
7)建立基于纺织服装行业的渐进式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全面积极开拓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探索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渠道,加快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的开放力度,探索纺院特色的产学结合模式,坚持实施专业教师与企业一对一挂钩的“1+1”模式,形成学院渐进式发展机制。
    
8)改进和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建立多层次跨校园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建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和创业导师队伍,改进和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对优质就业内涵和实现优质就业的途径和措施的研究,使我院就业创业工作成为全省就业创业工作的排头兵。
    
9)倡导特色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养成的引领作用,明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征,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倡导师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建立校园文化项目负责制,把服装毕业汇演、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项目方式打造成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3.成果的创新点

1)率先提出创业工程人才培养品牌战略,打造学院特色品牌
    着眼于打造一个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实施以优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创业工程人才培养品牌战略。一方面,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指向,技能发展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课证融通,着力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业理论研究与创业实践活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不断拓展丰富创业工程的内涵,积极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新领域。
  
据对学院前十五届(含中专)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学院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的比例为10%,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左右。佛山知名服装企业佛山金红棉服饰有限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其中80%以上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我院的毕业生。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率为92.6%
    
2)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兴基础、重实践、强技能
     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二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兴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夯实职业基础、渗透职业素养、注重实践创新、强化技能培养、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所谓兴基础,其创新、振兴的含义,就是在充分调研、分析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础上,围绕大学生公共基础素养、人品德行素养、人文基础素养、专业基本素养等职业基础素养的养成,转变观念,优化过程,改革与高职教育不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特别是公共课要围绕专业教学重组课程体系,着力素质渗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中自学能力、交流与协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重实践,就是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与产业对接的深度,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并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强技能,则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技能测评体系平台构建。专业核心技能要课证融通,同时搭建和完善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平台以及个性化技能证书课程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突出学生自我发展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为实现学生优质就业提供支撑基础。
    
3)贯彻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专业发展思路,创新与实践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创新与实践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基于德国政府在中国南方的PPP项目(即国家与企业合作培训项目),并引进德国职教理念的五基(即:基于设计、基于生产、基于技术、基于工艺、基于流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西樵集群式实训基地的双向开放(即:学校向行业企业开放、企业向学生教师开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工学交替的 “1+0.5+1+0.5”(即一年专业基础课程+半年专业课程见习+一年专业课程+半年专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引桥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从实践层面为高职教育的人才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4)多模式建设实践基地,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形成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
    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学院主导式、共建共享式、企业学院式、教室车间式、基地集群式五种模式建设学院与企业交融的实践基地,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如南风古灶艺术设计分部由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提供研发基地和教学、实训场地,我院投入资金共同建设。在该分部实施“1+2”工学结合模式,将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带入基地,实施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顶岗实训,同时通过贴近设计大师、企业家身旁学习,开展玩陶、参加国际服装节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学院以职业性和开放性为基本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过去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按职业基础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岗位创新技能顺序形成阶段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围绕兴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创业工程人才培养品牌战略,立足岗位创业,实现优质就业,着力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如下:
  
1)中共广东省委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第130期简报(2009324)刊登了我院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情况。——学院在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这一理念统揽下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成效显著,被选为全省学习实践发展观试点单位。
  
2)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第597期简报(2009627)刊登了如下内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必须校企互动,最终实现校企双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紧扣学校所在地的纺织业集群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大力引进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着力打造高技能应用型纺织服装类专门性人才。目前,该校已形成企业学院式、共建共享式、教学工厂式、基地集群式、学院主导式等5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深受当地企业欢迎。
  
3)学院日益凸现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普遍认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092011年平均总体就业率为99.56%,其中2009年就业率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一名。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情况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近三年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率为92.6%
  
4)以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专业发展思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具有示范性,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省示范性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配套经费480万元。
  
5)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配套经费1150万元。
  
6)制订广东省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利用我院的纺织服装专业优势,主持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预测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提出可行性发展路径。
  
7)牵头省纺织服装专业镇产业升级科技专项工作。根据广东省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专业镇产业升级、一镇一策的战略部署。首批计划列入2011年实施。纺织服装产业第一批拟列入专项支持专业镇计划8-10个,专业镇名单由广东省科技厅和我院共同商定并组织实施。
  
8)组建广东省生物医学纺织功能材料与装置创新联盟。该联盟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组成,我院是创新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联盟将集合区域内行业优势资源,借助高校的科研设施条件、创新团队、成果优势、实现强强合作,构建有政府引导的产学研有机体系,实现联盟成员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服务五链的有效整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9)成立广东省高校技术开发中心和佛山市工程技术中心。以我院纺织服装研究所为依托,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分别获得广东省和佛山市的批准,特色是将密切围绕地方经济,结合地方产业集群特色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使我院社会服务能力更上新台阶。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将推动广东纺织技术发展的技术平台,将在纺织服装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投入科技力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最大限度解决了纺织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该中心主持承担的项目“RFID技术在服装制造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已在佛山多家纺织企业中成功运用,其中佛山市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运用该系统后,整体效益提高了约60%,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千万元以上。由于该系统对纺织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2010年度的桑麻纺织科技奖评选当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此项目评为一等奖,成为全国仅有的4个一等奖之一。
  
10)纺织系以三层递进式能力培训课程体系对应的职业能力,开发职业技能技能鉴定项目,制定标准,建立题库。针织大圆机调机等七项专项能力被批准正式成为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项目,面向全省推广。
  
11)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发表论文24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篇。申请专利31项,已获批准16项,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佛山市禅城区第四届专利奖1项;禅城区科学技术奖4项。
  
12200911月,我院有3个学生团队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扶持资金25万元,其中黑蚂蚁书坊项目在创业导师凌宇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云先生提供场地的支持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13)近三年来,共有学生41人次参加了10项国家级技能大赛,取得一等奖9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8个,优胜奖8个,有67个学生参加了12项省部技能大赛培训、取得金奖1个,一等奖1个、银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0个、优胜奖6个。


服装设计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穆红

副教授

专业带头人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陈珊

讲师

系副主任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邵汉强

副教授

教学副校长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高岩

副教授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胡美欢

讲师

教研室主任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创建了服装设计专业“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校内项目工作室与校外实训基地为两翼,将人才培养与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010年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复评优秀。

2)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归并、梳理,确定任务领域,并进行岗位群的划分。从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课程定位,以核心岗位群、拓展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目标,实施“三连环”式课程体系,开展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教学,构建由公共文化课程、岗位平台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岗位拓展课程、集中实训课程五项合一的项目课程体系。《女装造型表达》课程于2011年建成无锡市精品课程。

3)实施了“工学结合,课岗直通”的课程改革

校企紧密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开发与设计,实现了课岗直通,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校内的项目式课程延伸到校外的各种服装参赛大赛与技能大赛,教师充分利用校内项目工作室的开展,拓展教学项目,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程与参赛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服装设计专业“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主要根据服装设计专业所确定的职业方向和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归并、梳理,提出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根据服装专业实践操作性强,工作过程一体化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模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校内与校外的双重培训,在教学环境中参与企业项目,在企业顶岗中修完专业课程,完成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提高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具体实施:

1)校内项目工作室为第“一翼”

以服装企划设计为核心岗位群,服装生产技术和服装营销为拓展岗位群,实施“三连环”式课程体系。按照服装设计品种分类,设立男装、女装、童装等项目工作室,项目工作室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按照服装品牌运作程序安排项目课程内容,从调研、策划、设计、制版、样衣、改样、销售方案等各环节安排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校内工作室与企业对接,优势资源共享,并通过“作业”与“作品”这种虚实相应的校企合作形式,进行服装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2)校外实训基地为第“二翼”

学生校外实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暑假的认知与专业实训,其次是三年级的顶岗实训,学生在校外实习中,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内与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保证学生校外实习一年以上。通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成果的创新点

1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师资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做到六个一工程:一师一室一门类、一师一企一项目;一专一兼一课程、一师一企一岗位;一师一徒一技能、一师一企一案例。

2)通过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优化教学资源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项目中充分进行学习与实践,做到四项合一:教学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教师将课程教学与服装产品研发相结合,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通过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使校内校外双元(项目工作室与实训基地)互为补充,培养学生的双创(创新与创业)能力,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流行趋势与市场需求,掌握服装研发的过程,创新创意及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就业率明显攀升。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研究始于20083,作为院级重点课题,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开发改革、教育实施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于2009年以服装设计专业群为实践载体,在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营销与表演三个专业中得以推广。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主要成果为:

1)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通过对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三连环、四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内服装设计和技能操作比赛,获奖30多项,其中获省级以上服装设计金奖2个、银奖4个,铜奖4个,优秀奖12个;省级以上服装画、服装制作比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2011年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获江苏省服装院校户外休闲装设计大赛金奖,我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最佳育人奖。

2009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企业满意度高,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近千万。

2)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创建了以学院教学名师、企业大师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请有深厚企业背景的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课程建设者,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的师资培养,专任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开发设计能力全面提高,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1名教师获省大学生最喜爱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专业教师中有1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1人被评为校级教学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多次,实践能力提升明显。

3)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专业

近年来我们先后为无锡鼎球实业有限公司、艾贝服饰有限公司进行服装网络营销培训、为无锡雪竹国际服饰有限公司进行服装品质检验培训、为企业分流人员进行服装CAD培训,为监狱干警进行服装制版与缝制培训,培训人员1200多人,同时还为宜兴的高青制衣等多家服装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服务,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10项,经费25.2万元,设计实用新型专利2项。

4)示范引领作用扩大

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CG66岗位导向,工学一体式服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2010127《校企合作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两项省级课题,服装设计专业获无锡市重点专业,女装造型表达获无锡市精品课程。


纺织类高职“四位一体”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大学城研发培训中心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肖海慧

副教授

教务处副处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许晓婷

讲师

创意学院副院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邓凯

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教务处处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余志军

副教授

人事处副处长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丁学华

讲师

服装系副主任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该成果是我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基于创建四位一体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常州电子商务研究会以及实施国际合作软件人才培养基地(欧普)项目的基础上,多个部门相互协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上,通过专业改造、课程改革、教学改良,实践改善和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在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四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解决了产、学、研如何结合,相互如何在体制上、机制上给予保障。通过实践在学校办学定位上做到以产业为依托,以学业为基础、以研发为特色、以创新为引领。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依托产业办专业,结合企业搞学业,依靠项目搞研发,创新创业贯穿其中。

2四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培养体系,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学培养过程、营造四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充实四位一体的教学内容,造就四位一体的创意人才。

 3四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了创新文化进课堂、创新精神进校园、创新意识进灵魂。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在体制上,搭建政、企、行、校四方平台,一方面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依托行业平台,通过教师在行业管理协会中主持工作和任职,把行业的课题、活动与学校的创意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合作研发,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把课题和生产项目带到学校来,解决到企业里去;再一方面创办企业,先后创办了大学城信息化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在机制上,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共赢,为产学研理顺关系。

2)在项目上,参与社会项目、企业项目实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在课程上,根据产、学、研、创的相关环节需要安排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在内容上:把项目的经典案例引入教材,反映到课程中,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

3)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结合相关专业编制教材,如:《创新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创新FLASH动画设计》,开设《创新学》选修课。开展创意论坛、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4)建立创业孵化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创业来推动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3.成果的创新点

1四位一体的创新提出,创新性地在三个层次上提出了产学研创四位一体,这就是:

A.在学校办学定位上做到以产业为依托,以学业为基础、以研发为特色、以创新为引领。

B.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依托产业办专业,结合企业搞学业,依靠项目搞研发,创新创业贯穿其中。

C.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教师要有产业的背景,学历高的基础,研究开发的能力和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要有过产业的历练,学习进步的动力,研讨设计的能力和经过创新创业的培训。

2四位一体的创新实现

通过领导、参与行业协会,创办有关研究所和研发中心,做到与产业合作研发,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设置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开展,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重构实施。

3四位一体的创新成效

 编著了《创新学》、《电子商务创新案例分析》、《创意专辑(12)》等。师生的产学研创课题、项目、作品获得立项、取得专利、获得大奖、受到表彰和社会广泛的认可。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四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探索,创新了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行之有效,在校内、省内和全国有关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建设中已逐步被认可,并有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在常州纺院内,已在创意学院、信息技术系、经济贸易系、服装系等获得认可并逐渐被实际使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院和大学城中的其他四所高职院校也通过共享机制在相关专业逐步引入,并取得实效。

体现在课程上:该项探索的思想理念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已成功支持服装设计、动漫、服装工艺专业成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支持《无纸动画》为国家精品课程,《女装设计与工艺》为教指委精品课程,《服装工艺》为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

体现在教材上:已有《实用计算机英语》、《计算机网络基础》、《服装设计》及《创新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创新案例分析》等成为江苏省精品教材或全国行业精品教材;《国际贸易实务》、《色彩构成》、《国际货运代理》、《国际金融实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基础》等一批教材也在陆续出版中。

体现在课题上:该成果的前期有关课题如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江苏省厂会协作三等奖);四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江苏省文化厅课题);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课题);《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模块化课程的改革研究》教指委课题;技术与艺术创意人才信息化教育平台(江苏省教科院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横向课题《融合》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市场一体化研究;常州科教城课题《服装设计课程改革与产品化终端的施教途径》;科教城重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生产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常州市级课题《常州市区店招(牌)规范化设置导引》等课题研究成果丰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探讨》等一系列论文获优秀论文嘉奖。

体现在社会上:师生作品在多个全国、省市的大赛中得奖,有关教师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教师。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在落实“产学研创结合”的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提升了该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新型工业制版能力培养模式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白嘉良

副教授

九三学社成员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王雪梅

讲师

服装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祖秀霞

副教授

服装系副主任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张志宇

讲师

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主任

大连艺术学院

杨旭

副教授

曾在兄弟院校担任服装系副主任工作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主要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高专学生在服装工业制版能力方面的培养机制,克服以往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教学过程违背企业运作模式的弊病,建立新形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和经验二者的辨证关系,让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

1)解决理论讲解不能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的问题。具体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案板教学环节来解决。

2)解决课堂教学理念与企业实际运作模式脱轨的问题。成果很好地把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理念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解决了新技术、新工艺能否及时融入教学的问题。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入教学过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能真正让教学领先于行业,更充分地体现了高等院校存在的价值。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七个:

1)保证师资能力大幅度提高——多年来,本项目的教师苦练专业基本功,不但深入企业进行实战过程的实践和考察,还积极投入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撰写数十篇专业学术文章、多部专业教材和专业书籍;此外还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大奖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保证采取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当大程度取代了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对着黑板书写教学以及坐在电脑前播放幻灯片操作的教学形式,这就使得专业技术教学与企业的专业技术部门的工作形式统一起来。

3)用强化式训练来代替低质量的实战——在工作室教学形式中,教师不满足于单纯的校企联合形式,用“高质量的训练胜过低质量的实战”的思想来指导教学。
    
4)积极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让教学内容领先于行业——项目组教师教学不忘科研,不断改进制版技术,研究出一系列高效制版的新技术、新方法。而且,我们经过多方研讨,在观念上捋顺了经验和方法的关系。
  
5)抓住服装制版技术学习的关键环节,按照科学规律来教学——严格按照制出设计版——制作样衣——修改样衣——修改设计版……这个流程来进行技术操作,正是这个流程才保证了高品质的制版结果。
  
6)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让日常教学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本项目主持人多年前建立的网上交流平台(www.fashion5000.com 网络空间),保证了任课教师及时解决授课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难点问题。

7)紧密依托行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3.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有四个创新点:

1)把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效率。本成果中融入的真比例制版技术已经在业内引起一定的影响,弘扬了教学领先于行业的理念。

2)强化了专项能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过硬基本功。教师能贯彻“高质量的训练胜过低质量的实战”的指导思想,努力安排学生进行各种款式服装的制图、变化等强化式训练。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倡导了修改矫正理念,摒弃了一步到位思路。严格按照制出设计版——制作样衣——修改样衣——修改设计版……这个流程来进行技术操作教学,真正将制版技术教学引入科学规范的轨道。主张在过程中完成技术任务,重视团队协作,注重品质的不断提升。

4)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让日常教学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主持人建立的网上交流平台(www.fashion5000.com 网络空间),每天都有几百人浏览和参与讨论。多年来,任课教师能够通过这个网络教学空间与社会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授课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难点问题。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学院连续10年的服装专业教学,均纳入本成果设计的轨道,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教学内涵建设。本校学生在新的能力培养模式下学习,综合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日常参加各种形式的大奖赛以及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不仅如此,本成果通过网络交流平台www.fashion5000.com 与全社会的服装企业以及纺织服装类院校的技术人员和师生建立了即时的联系,本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多年来,国内很多同类院校均借鉴了此新型制版能力培养模式,在服装制版教学领域带来了一场教改潮流。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领略了该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纷纷前往本学院相关工作室参观和学习,本成果中使用的真比例打板尺,既是教学用具也是实战工具,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15月,成果完成人白嘉良老师和王雪梅老师前往四川成都参加中国首届服装造型设计研讨会的即席发言中,重点汇报了我院服装制版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得到了在场数十位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李当岐先生当时盛赞我们讲了“大实话”。


三堂统合开展《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邓鹏举

副教授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熊丽华

副教授

教务办主任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王雪菲

讲师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韩英波

副教授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三堂统合《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研究,是指通过工作室教学、岗位实训、创业基地三种不同模式的教学形式,顺利实现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该研究解决了如下问题:

(1)改变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直接切入企业项目,加强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  

(2)在企业项目的要求下,工作室教师之间协作授课,相互配合完成企业的分项任务,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同时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      

(3)模拟与实战相结合的校内外岗位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集中,工作任务环环相扣,岗位轮换,真正的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4)课程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实现了企业服务和自主创业相结合。实训基地教学与项目实践开发相结合,以产品开发验证实际能力,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5)多维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展现了学生从策划、设计、制作、展演与展示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各项服装设计赛事成果累累,验证了我们教学导向正确性。

6)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学生质量赢得社会行业的认可。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三堂统合下的服装立体裁剪课的教学研究,主要探讨在工作室、岗位基地实习基地与创业基地下完成教学实践的方法。

(1)工作室教学实训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服装类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教学实习基地。 工作室的教学与实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它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培养过程是以实践项目为主,以企业的具体项目为依托,以实践作为教学的前提,转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2)校内外岗位实训

针对有一定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能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的平台。实训基地既是工厂的模拟,也是企业的缩影。学生集中到一个群体中,在企业项目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相互团结与协作,共同完成相同项目的不同任务,将学校教育与获取企业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拉近了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来步入社会和企业的工作平台。

(3)创业实训基地

创业基地就是以改革案例教学、实例教学与项目实践开发相结合,形成实训基地的产业化结构,进行专业产品的开发,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地特色。学生通过工作室的具体技能的学习和实训基地的磨砺后,在创业基地中,以校园品牌作为依托,对优秀学生进行创业的实训,使部分同学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从事高级技能的工作,也可以也在合适的条件下实现自我创业。使学生真正理解将来的工作意义与环境。

 

3.成果的创新点

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和创新性。

1)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很好的补充,同学对专业的热爱和投入也能带动更多的同学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投入 。

2)教师以团队的形式组合授课,以企业的项目作为依托,在项目要求下, 转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3)岗位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两层独立实践操作的平台中进行岗位能力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期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时间,实现了企业和学生双赢。

4)项目合作教学,学生集中到一个群体中,通过项目任务之间的关联性,提高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意识,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5)创业实训基地教学与项目实践开发相结合,市场产品的开发,验证实际能力,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教学实施生产化,真正做到全方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出版了相关教材4门,其中28万字的《服装立体裁剪》实践教程,被评为全国大专院校   “十一五规划教材,2012年完成了第二版修订,同时被确定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有效地解决了该门课程及研究领域高职实践教材缺乏的问题,与国内外同类教材相比,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全国服装院校中使用面广,影响面大。

 2)我院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2007年该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08年服装设计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职品牌专业和校级示范专业,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改革能够持续深入地进行,对于带动服装专业其它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

 3)主持完成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标准制定项目3项,负责完成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三层实训教学的模式研究双导师制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3项省级、校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主要参与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服装人才4项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在《中国教育月刊》、《文教资料》、《企业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服装立体设计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获中国教育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如何实现三位一体获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成果的二等奖;项目与课堂互交式教学探讨高职服装立体裁剪精品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获省职业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双导师制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三等奖等6项 。

 (4)建立了与本项目有关的服装创意设计、服装版型、工艺制作、针织、品牌设计、展示等8工作室,满足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不同内容和项目任务的需要。注重学生需求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构建了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分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促进了多元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服装企业生产流程,改造新建了2个校内工艺实习基地 ,引进了大连美誉来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性服装实训工厂,实现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巩固并建设一批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群6个,与6个服装品牌公司如大连丽友、大连图娅服饰、大连太阳服饰等企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和服务关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校外实训和服务网络。

 (5)积极开展创业教学基地,针对自主品牌的和对外服务设计等已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通过网上销售和店面销售已有200余款时装上市,产生了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6)人才培养质量及影响力不断的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几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2007年以来大连市服装设计院校擂台赛中,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团体总分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冠军,是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服装院校。2008年获得大连服装行业协会颁发的最佳服装培养院校奖,2009年获得大连杯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最受企业欢迎奖人才推动奖 2007年以来服装专业学生先后在中华杯、大连杯、蝶姿杯泳装设计大赛、大连市服装设计院校擂台赛、雅威优秀毕业生评选基金等赛事中获得各种奖项50余项。

 (7)开设了网上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完善教学资料,建立专业素材库、作业库、案例库、电子教案库等教学资源库,形成了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服装品牌人才培养的产学平台建设与成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叶菀茵

副教授

副院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

张福良

教授

院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

胡贞华

副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

朱俊丽

讲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

陈海珍

副教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时装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服装品牌人才的培养,是顺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自主化关键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分析服装品牌企业所需人才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品牌育才创新模式,校企合作创建了服装品牌园,搭建人才培养及产学合作的平台。着力培养掌握流行资讯分析与运用、品牌服装设计与技术、服饰产品陈列与营销等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良好创新实践精神和创业运作技能的新型服装品牌人才。项目主要成果显著:

1)构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保障品牌人才培养的质量

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育人,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优势互补,共建了围绕服装品牌人才培养及品牌建设的校内产学平台,构建了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2)校企合作共建了校内服装品牌园,优化了品牌人才培养实训环境

建成的校内服装品牌园兼具实践教学、品牌运营、培训服务等多重功能,导入企业文化,为学生实训营造了真实企业环境,为教师教科研活动及学生设计竞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形成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分析服装品牌企业的岗位能力,实施真实项目任务及,构建了品牌引领、任务向导、团队协作、合作评价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技能水平。

4)创新了评、展、鉴、赛的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企业化考核
     
采用学生、企业、教师三方参与,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服装品牌园,为品牌运营及人才培养提供产学平台         

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引入企业资金215万元,校企合作共建了9个校内品牌研发机构。一方面满足项目课程真实任务的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品牌策划、技术管理、陈列营销等实操能力。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兼职参与企业品牌运作,共同促进品牌的快速发展,产学融合,校企共赢。

2)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课程为抓手,提升品牌人才培养的质量

按照服装品牌运作流程及具体任务特征,设计项目课程方案,承接品牌企业产品开发项目,把企业任务转化为项目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校企团队授课,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开展评、展、鉴、赛评价模式,形成校企合作过程性的考核方式

能力目标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模式,把学生作为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校企共评、作品展示、技能鉴定及创新竞赛,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服务学生成长和企业品牌建设

组建校内服务团队6个,专业教师下企业服务品牌企业。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工程,如聘请雅戈尔集团张明杰总经理担任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带头人,聘请太平鸟集团陈红朝总经理、洪杨威设计总监担任服装设计专业带头人。校企合作育人,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3.成果的创新点

1)校企合作建设了校内服装品牌园,优化了人才培养的实训环境

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融合,引进企业技术及资金,共建了校内服装品牌园,打造了女装、男装及童装等品牌研发机构,丰富了实训基地的内涵与资源,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了职业教育的特色途径。

2)构建了品牌引领、任务导向、团队协作、合作评价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品牌需求、项目育人,技艺成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入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法,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学做合一,形成了评、展、鉴、赛的过程性评价模式,特色鲜明。

3)创新了校企合作双赢模式,打造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产业的关系,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开设专业讲座,教师下企业兼职服务、开展横向项目合作研究,加强了教师教科研服务能力,建设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人才培养的质量,助推服装产业的进步和品牌快速的发展。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是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宁波市服务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0年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从2008年开始建设服装品牌人才培养产学平台,经过近3年的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在构建服装品牌人才培养的产学平台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显著的成果。建设以来,学生受益率达100%,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已经得到了企业、行业和市场的检验,成果显著。

1)学生成果

 ①  每年毕业学生近700名,90%以上学生就职于品牌型企业,就业力不断加强,为服装品牌建设作出贡献。用人单位反馈表明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提升明显。2008年以来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纺织服装大赛中获奖100余项,得到了同行和社会肯定。

 ②  项目课学生为企业服务成效明显。几年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为品牌企业开发了1000余件产品,直接投入生产420余款,实现了作品等于产品的目标,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学生技能双证书获得比例达100%(毕业证书+技能证书),高级技能证书的获得率达到35%以上。

2)教师成果
     ①  
建设了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具丰富品牌实操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成果显著,

②  论文、科研成果丰硕

项目组成员三年来共发表教改科研论文16篇,先后承担科研教改课题14项。长期在企业兼职服务,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1项,金额达106.8万元人民币。获得外观专利23项。
    
校内品牌企业兼职教师11名,为师生开设专业讲座13次,指导100余名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

3) 教学成果

 ①  通过项目建设,国际影响力得到增强,受英国曼彻斯特Soforld 等大学的邀请,2011年选派了骨干教师出国任教半年,英方反馈良好,意向继续开展这项交流合作。同时,从2011年开始英方已派遣两批8名为期2个月时装设计专业的留学生,由我方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反映良好,得到英方的肯定。

② 完成出版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时装设计》,9名教师参加授课,反映良好。

③ 三年来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4) 服务社会能力提升

① 几年来共为企业培训管理、技术人员共达1238人次。每年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00余名。

② 项目合作、校企联动显成效。校企联动深化,开展订单培养,受企业委托培养实施了雅戈尔集团和宁波戈凌蓝服饰有限公司两个订单班人才培养。

5)同类院校推广辐射效果明显

 几年来共接待了浙江科技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学校来访取经等11所同类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其中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委派服装系主任来校挂职工作半年,全面借鉴校内服装品牌园建设模式。张福良院长被邀请到现场进行指导,全面推广项目研究成果。


“ 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服装人才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祖秀霞

副教授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王仁成

教授

院长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毕万新

教授

教学副院长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李敏

副教授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吴忠正

讲师

 

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学院一直在校企合作项目的探索中积累经验,针对企业、学院对接的实际问题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无论从教学成果、项目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都有了很显著的成效。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服装设计团队获得省级优秀团队;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7项;正式出版教材5部,省级优秀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3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改革并确定新的教学模式。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实训设备及时更新、加快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校企合作强化了教师的企业素质,为打造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新平台。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项目研究与教学同步发展。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就业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行业支持开拓了就业范围。

 6)在改革过程中学院政策促使改革立项有序进行,教学制度管理更加完善。

 7)课题组教师与企业合作,成立自有的服装品牌。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校企合作,分析市场需求,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把握方向。

 突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将服装制作类课程、服装设计进行整合,由原来的每个学期进行一个模块更改为直接将基础课程集中授课,这样确保了学生在二、三年级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性,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将理论课融入实践课中,在工作过程中验证所学基础知识并加强提高;有机的将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结合,使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项目研究与教学同步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院主要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将企业项目引进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室)来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基本是在学生的第二学年完成,这样学生既保证了学习的过程,又保证了对企业项目及工作过程的了解,也就解决了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延误生产,不愿意真正接纳学生的校企矛盾;另外一步是将学生带进企业,真正让学生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这一部分内容基本是在学生的第三学年完成。其实这也就相当在解决以前毕业生踏入企业后的磨合过程。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就业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行业支持开拓了就业范围。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真正实现了学习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为今后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打下基础。

 

3.成果的创新点

1)校企合作不盲目激进,整合课程,有机的将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深入剖析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不是将所有的课程都列入校企合作、项目式教学,因势利导的将课程分为三级跳教学模式。

2)参照企业考核标准,采用以业务能力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实践考核办法。

经过几年的考试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与服装行业生产实际紧密衔接的考试管理及评价体系,通过改革,重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试起到了规范教学过程,导向学生学习的作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项目研究与教学同步发展。

在校内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中不断完善学院的样衣库,所有产品的设计将其版型和样衣归档,除了满足了企业的选择,还有效的解决了基础教学的案例,学生也可以在自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寻求问题的答案,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4)有了品牌经营、管理的经验,为了深化校企合作的成果,注册学院与企业共同的服装品牌,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的推动了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改革。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时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明确要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力地推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以来,纺织服装系增设了2个新专业及专业方向;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服装设计团队获得省级优秀团队;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7项;正式出版教材5部,省级优秀教材1部;省级精品课3门。

2)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赛事硕果累累。

我院学生在2010年、2011年第三届纺织服装高职高专院校学校服装表演技能大赛获得金奖三名、银奖两名、铜奖三名;2010大连杯服装设计大赛获得金奖一名、铜奖两名、优秀奖和新人奖若干名;2011“Z28时尚硅谷印花礼服创意设计大赛获得银奖一名、铜奖一名、最佳印花设计奖若干名;2011金富春杯首届中华嫁衣创意大赛服装设计大赛银奖一名,铜奖一名,优秀奖两名;2012年首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获得铜奖一名,优秀奖一名。2010年、2011年在第三届纺织服装高职高专院校学校服装表演技能大赛获得最佳组织奖(集体奖);学院连续五年获得大连高校擂台赛最受企业欢迎奖。

3)课题研究成果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企业和学校在经济利益上达到双赢。

近几年来,行业搭建平台使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项目的签订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在共同完成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设计及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培训服务。学院与企业共同注册的服装品牌产品也有了代理商,已经上市的服装在市场中销售情况良好。

4)校企合作的成果展示得到各地兄弟院校的肯定。

20118月在大连举办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指导委员会骨干教师培训暨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研讨会会议上,由项目组教师做的校企合作项目汇报,得到了高职高专教职委员、多所高职院校专家的肯定。并就学院之间的合作问题达成了互助意向。


“艺工结合”服装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李良

副教授

教务处副处长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李晓兵

副教授

支部委员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小红

副教授

教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孟娟

讲师

教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宋洁

设计师

苏州华鸿天润服装有限公司副总裁

苏州华鸿天润服装有限公司

胡俊

讲师

教务处 实践教学科科长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服装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它不是两者机械地的相加,而是相互的融合渗透。服装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体现服装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特点,树立服装整体性观念,要让服装高等职业教育为服装产业服务。为此近几年,我院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艺工结合服装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效明显:

1)准确定位艺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和优化了课程体系;

2)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改革实践: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赛展促教学,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邀请行业、院校专家来校进行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指导工作,解决学时有限学习无限的矛盾多途径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法的实践工作,组织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设与企业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企业实际项目与教学紧密结合,建立与完善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网络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展服装课程群的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积累,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一些专业教材。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错位发展:针对苏州服装高等教育强势的竞争情况,提炼出懂结构的设计师懂设计的打板师的理念,以增强学生具有错位竞争的优势。

2) 任务驱动:将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按照企业要求的生产环节安排和组织教学,在工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企业的项目研发基地。

3)主题案例:多年来我们服装专业非常重视职业技能比赛、优秀毕业作品展等教学,以各种服装技能比赛和阶段性优秀作品展为主题进行主题案例分析,提出以赛展促教学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行业专家、兄弟院校的支持和认可

 4)情景模拟:利用学院军训服校内工业化生产的契机,建立校内仿真流水线生产实训基地完善模拟现化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做中学、做中教,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

 5)内容重组,更新与编写教学内容:针对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与企业合作编写《女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分析》、《人体的点线面与服装结构设计》、《针织面料与服装》、《立体裁剪》等教材,企业项目溶汇到教材。

6)网络建设:在继承、融合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模式,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开通网络课堂,即重视了知识与技能,又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等。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造性提出了艺工结合服装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提炼出懂结构的设计师有设计思维的版型师的教学理念。增强了学生具有错位竞争的优势。

2)教学活动中融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建立起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法:任务驱动、主题案例教、情景模拟、网络课堂等,以此解决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现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3)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把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科研转化融为一体,不仅保证各项实训课程的有序进行,而且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4)各种参加技能比赛、阶段性优秀作品展等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解决了学时有限学习无限之矛盾,还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社会效益。

5)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与企业合作编写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视技术课程与艺术课程的融合。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组织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双赢的效果。

2香菲儿时装研开发中心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部分设备由公司配备到位,人员由固定和流动两部分人员构成,其中固定人员包括研发设计和技术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实训实习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师生等,邀请行业内人士参加研发中心的各项开发工作。

3)市级重点课题《服装结构设计师高级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题库开发研究》成为苏州服装技能鉴定题库来源,受到相关学校的好评。

4)校内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成功举办多次企业技术培训、学生技能比赛指导,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5)与企业合作编写《女装结构设计研究与案例分析》、《人体的点线面与服装结构设计》等校本教材;出版《针织面料与服装》等多部教材,服装样板实习、结构设计《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等课程教学中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6)生产200920102011级学生军训作业服共计12000多套,得到了学生和教官的认可;

 7)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得到了社会、兄弟院校以及各级领导的肯定,毕业的学生由于技能的提高得到了校外实习基地及有关服装企业的认可,连续几年就业率100%


基于职业发展“双轮驱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薛玲珑

副研究员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张荣华

教授

院长、党委副书记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徐宏桂

副教授

经贸管理系副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吉鸿

副研究员

纪检副书记、纪检审办公室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必千

教授

经贸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高职院培养的是“准职业人”,就要为学生职业立身与职业发展考虑,必须加强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我们实践了课堂教学与基地实战“双轮驱动”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和创业技能。
   
1)构建了“TASO”的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我院探索出了集课堂教学(Teaching)、社团建设(Association)、导师领航(Supervisor)、经营实战(Operation)于一体的“TASO”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理论到实践的培养路径,使我院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
   
2)建成了“四层递进式”创业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创业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训练平台,注重学生创业引导。建成由校企合作实体公司、合作企业工作站、教师工作室、入驻基地法人企业、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创业型实训基地。基地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于一体,形成了“创业认知、创业体验、创业模拟、创业实战”的“四层递进式”创业实践有效路径。
   
3)出版了“基于职业发展”的创业教育教材。学院创业教育导师团队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2010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院薛玲珑、刘必千主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教材。教材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就业、创业”三个层面构建体系,从“案例导入、创业导航、思考感悟”三个模块组合结构,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编写内容,教材体现了系统性、故事性和实践性特点。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政行校企合作,建设了12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解决了创业教育实践难的问题。我们与盐城市经信委、盐城科教城科技创新园、悦达家纺、悦达汽车、江苏益泰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建成了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成果体验、创业过程模拟、创业项目实战四大中心,实现了全院创业教育从认知、体验、模拟到实战的四层递进过程。
   
2)通过课堂教学、社团建设、导师领航、经营实战,实践了创业教育“TASO”创业教育模式,与四层递进式创业实训相互补充,形成了我院——基于职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创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难以深入开展的问题。将整合式、渗透式、体验式、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融为一体,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解决了创业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通过大赛带动团队建设方式,解决了创业教育在校园非常态化的问题。我们以创业教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创业社团建设。学院与创业教育有关联的学生社团十多个。2006年以来,他们先后参加了各类创业方案设计大赛、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大赛、电子商务策划大赛、服装设计赛等多项赛事,取得了多项好成绩。
   
4)通过专兼结合,专业培训,打造了一支具有一定创业教育与实战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解决了创业导师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宜的问题。学院专职创业导师全部参加了“KAB”创业导师培训,具有较长的企业实践经历,具备双师型素质。我院的校外兼职导师团队分别来自于政府、行业与企业,其中很多人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
   
5)通过申报各类课题研究,探索与解决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创业教育的体系与评价、创业教育的素养与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先后主持了省教改课题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省教育厅哲社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评价与体系构建高职院创业教育有效机制研究,主持了院级重点研究课题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研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8项,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与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理论与实践论文23篇。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业教育体系创新。“TASO”创业教育体系是我院多年的实践总结,能集课堂教学(Teaching)、社团建设(Association)、导师领航(Supervisor)、经营实战(Operation)于一体,突出两主两空间,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堂教学空间和课外活动空间实施双轮驱动式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形成了整合式、渗透式、体验式、开放式”“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在这教学模式下,贯穿了创业素质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课程类型,采取不同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针对性
   
3)创业教育活动理念创新。形成了以大赛带动团队建设的创业教育新理念。大赛是杠杆,团队是基座。参赛是临时性的,团队建设是长期性的。通过大赛既能促进学生社团和导师团队的发展与壮大,又能使大赛有厚实基础。
   
4)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构架创新。将基地建成创业教育认知、体验、模拟、实战中心,显示教育项目的四层递进和教育人数的金字塔形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对我院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全面指导作用,并对盐城市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专业建设。在我院所有专业中都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四分之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创业教育体系,开设了职业规划、创业知识、公司创建、企业经营模拟等类型课程。学生对这类课程有学习热情。
    课程建设。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我院普遍推广使用,不少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将创业相关内容编制在课程标准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教材已发行6000多册,我院学生普遍使用,学生认为教材可读性强,指导价值高。
    团队建设。学院层面的创业社团,由院团委直接负责;各系与专业相关的创业社团由专业带头人负责。这些社团有计划开展活动与参加院内外创业及相关大赛。学院建设一支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人员由行政、行业、企业和专任教师构成,对学生社团和大赛团队进行指导。
    基地建设。学院建成了集创业认知、创业体验、创业模拟、创业实战四层递进式创业实训基地;加盟中国创业实习网,学生在网上创办公司;建成ERP沙盘实训室等,学生模拟企业经营;大学生创业型实训基地将接纳更过大学生体验、模拟和实战;签约校外创业教育基地有10多家。
    社会评价。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体现,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我院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涌现出不少创业典型成为地方创造财富的精英,成为在校生学习的标杆,受到媒体的好评。


《服装造型设计》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廖雪梅

副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朱利容

教授

院总支书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耿巍

讲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李晓岩

讲师

专业负责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胡雪梅

讲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将康

助教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艺术与工程系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服装造型设计》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其特点是:

1、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设计工作室+企业项目+研究性教学+市场评价的教学模式实践工程,进行了由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引入------班级学生分组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采用企业设计管理模式----企业案例教学---完成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设计作品市场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逐步建立与完善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案、工作室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方式的建设等教学立体化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在省内率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推广性强的全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联系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设计目标为着力点,以训练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为导引,突出设计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师设计研究型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推进教学目标与市场实际的无缝衔接为途径的“一个中心、两个联系、三个突出、四个推进” 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新模式。

  3、从尊重市场实际而进行的研究型与研究型学的需要出发,通过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使工作能力培养与设计研究教学模式达到深度融合,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服装领域开始进入快时尚虚拟成长模式时代,正在从制造逐步走向创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科学管理开始转向知识管理。员工岗位能力的重要性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突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关系企业的管理成本与市场经营,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层次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企业和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高起点、专业性和实用性更强的复合性人才。因此,培养优秀的、符合服装市场和企业需要的服装设计人才成为了我校服装设计专业首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逐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推进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联系、三个突出、四个推进的教育教学新模式。2010年以来,课题组相继与德者商贸有限公司(秸熙品牌服装)、卓雅服饰、孙瑞服装设计工作室、艾维服装实业公司展开了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深度合作,以真实工作项目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教学带动科研,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尝试和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和范例。

1、以工作过程为中心,针对市场实际,展开设计研究型教学

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以教学理念的创新为前提条件的。我们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针对市场实际推进设计性教学模式创新的诸环节:从编写针对性强的市场设计教学案例,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构建富有服装造型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推行设计作品市场评价的考核方式,到提供适用有效的操作支持,再到锻造一支素质精良的设计研究型教学团队,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市场设计适应性与岗位工作适应性的宗旨所在,自觉把增强教师设计研究型和学生设计研究型的内在驱动力,在真实工作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全方位创新设计研究型教学模式。

2、以联系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设计目标为着力点,构建设计研究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课题组以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为契机,展开针对性设计研究,提升教师的设计研究能力与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2.1编写针对性强的市场设计教学案例

我们从市场服装品牌设计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层面上,对服装造型教学案例特质进行系统研究,逐渐提炼和挖掘出服装造型课程教学案例的特定内涵和要求,摸索出一套编写具有一定研究内涵的教学案例的新思路,勾勒出从企业真实项目设计工作目标再到服装造型教学案例的编写标准。在案例文本的编写上紧紧围绕两个联系选材,在思考讨论题的设计、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研究内涵,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和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已完成《服装造型基础》、《服饰配件设计》教材编写工作,于20125月正式出版,已经出版的教材有《装饰图案设计》、《当代蜀锦蜀绣技艺》、《川缝纫》、《服装表演编导与组织》、《服装表演策划与编导》等。

2.2提炼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设计研究型教学内容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职业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课题组通过对从事企业设计助理、设计师职业岗位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的学习领域,以联系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设计目标为着力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学习情境的设立与教学项目的安排,针对《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特点提炼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设计研究型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设计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设计研究水平与科研能力。项目组教师参与了成都工程技术中心组建项目,在校内建立了蜀锦蜀绣研究中心,完成省级科研项目近十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锻造了一支素质精良的设计研究型教学团队。

3、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设计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为导引,探索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新方法

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引进,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特色的以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性教学方法体系。

3.1开创性的建立班级服装设计工作室管理制度,增强学生岗位责任感与职业意识。

开创性的建立班级服装设计工作室管理制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目的,以专业技能为依托;以学生为特色的运作机制;它的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顺应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志向满足了学生的自主、自立的心理需求。在班级设计工作室管理模式下,根据服装市场主要风格特点及企业项目要求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成立四个不同风格类型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工作室的运营与管理完全与企业的管理方式接轨,建立严格的设计室工作岗位分级管理制度,采用设计总监负责制,所有的管理岗位均由学生承担。首先成立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整个班级的四个服装设计工作室,总经办由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组成,分别由本班的班长和副班长担任。
   
每个设计工作室依据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志向设立设计总监、设计师及设计助理职位,由设计总监任设计部经理,设计师担任课长,下面配3-4个设计助理。
   
在设计图稿方案完成后进入样衣试制阶段室,再在本设计工作室内依据学生专业兴趣与发展方向进行岗位重组,建立四个样衣制作小组,设立技术总监(设计室副经理)、纸样师(工艺组长)、工艺员、裁工、车工、技术助理岗位。
   
这种班级设计室工作模式与其他院校的设计室工作模式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他院校基本上采用的是个体精英的培养模式。班级设计室工作模式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授课班级学生全员参与,班级变成工作室模拟实体,学生成为模拟企业中的员工,以淡化课堂概念,强化工作形式来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与团队合作。课堂作业不再是原先的虚拟形式,而是企业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参与本工作室任务完成企业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服装设计理论及设计技巧。它既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空洞的教学课题,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以职业活动为出发点,对学生在完成工作或项目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做出规定,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让学生明确社会对该职业的规范和社会对该职业的价值标准,认清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并逐步形成职业责任意识,为就业后的首岗适应打下基础。

3.2采用任务环进阶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设计有机联系的规模从小到大、难度从简到繁、水平从低到高由3个层次、6个模块,17个教学项目与l8项工作任务组成。3个层次是:认知——应用演练——项目实践。完成由感性到理性乃至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工作能力养成过程。17个教学项目是依据学习领域对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18项工作任务是基于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各项设计工作任务。每个模块下的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即是一个具体的任务环。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素质养成融于任务环项目实施中,每个任务环项目完成后取得一个阶段性成果。多个任务环项目按照岗位工作流程及难易程度建立任务链任务环项目间的内容相互关联,技能复杂度逐步提升。通过各项目任务的进阶循环式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形成进阶式提升。经过教学实践,树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任务环进阶式项目课程的同时将职业素质融于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在教学中提出任务、分组讨论、项目协作、编写市场调查报告、制定设计提案、设计作品互评、演讲与分享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设计文档编写等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对技能的掌握由简到繁,水平由低到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离、实训与岗位脱离、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脱离等现象。

4、参照行业、企业职业标准, 制定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对于项目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要有别于传统课程,主要体现在通过引进企业职业岗位标准,打造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对项目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平时过程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同时结合最终设计作品市场评价方式进行。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对技能经验积累、对素质养成等方面导引,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学生通过在项目组中扮演不同角色,得到全面锻炼和培养。平时过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真实体现,重点考核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项目组织及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市场调研、设计方案、设计文档整理与编写能力等。最终制作完成的设计作品是检验学生对项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作品是否符合企业项目要求,与设计定位是否吻合,则采用需要多种渠道来获取市场消费信息,应此,该项考核结合市场评价来进行,其目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消费者真正消费意向,在今后的设计中进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第一种市场评价的考核方式是在校内进行作品拍卖会,通过拍卖会获取消费者对设计产品的反馈信息。第二是到企业推销自己的作品,争取企业能选用并进行生产。第三种是利用班级同学开设的网店,在网上尝试销售,并获取消费者对作品的评价信息。第四种是到指导老师指定的实体服装商店进行统一寄卖,由商家统一反馈消费者评价信息。

 

3.成果的创新点

1提出并实施了“设计工作室+企业项目+研究性教学+市场评价”的教学模式实践工程,进行了由企业真实工作项目引入------班级学生分组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采用企业设计管理模式----企业案例教学---完成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设计作品市场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逐步建立与完善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案、工作室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方式的建设等教学立体化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形成具有可操作性,推广性强的全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

以联系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设计目标为着力点,以训练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为导引,突出设计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师设计研究型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推进教学目标与市场实际的无缝衔接为途径的“一个中心、两个联系、三个突出、四个推进” 工作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新模式。

 3从尊重市场实际而进行的研究型“教”与研究型学的需要出发,通过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使工作能力培养与设计研究教学模式达到深度融合,增强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增强                        

目前,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职业适应性问题,已经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今后的职场发展,如何有效地提升,这是摆在高职院校和毕业生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项目的实施,重在追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寻求服装行业岗位职业需求与就业人员的个性特征及能力之间所具备的匹配关系,解决高职毕业生职场适应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学校拥有高质量的毕业生,近几年毕业生分布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地,如七匹狼、柒牌,劲霸男装、美特斯邦威,香港兰蔻服饰、广州例外、雅戈尔、利郎服饰、绫致时装、、雷迪泼尔、鄂尔多斯、广州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凤凰庄纺织有限公司、四川省波尔服饰有限公司等,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体现出较好的岗位适应性,每年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每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就业面宽,其中部分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充分反映了复合性人才培养的结果。

2、佳绩连连,社会效益良好

近几年来,通过《 服装造型设计》 课程的教学及实践,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各级服装大赛中成绩斐然,在中华杯真维斯等 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摘金夺银,先后获得 国家级 比赛奖项16 , 省市级服装设计比赛或服装模特比赛奖项 30余 项 ( 见附表 ) 。 其 中,以学生曾白子 2004 年获得 中国服装设计级别最高赛事益鑫泰金奖为典型 ( 该奖被称为中国服装界的诺贝尔奖 ), 被专业媒体称为服装院校中的黑马。目前已有两名毕业生在意大利米兰留学,多名学生考取国内名牌院校服装专业研究生,一部分毕业生到高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等)当了专业教师。
   3
、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

1)为本系及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为工学结合提供基础;

3)为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

4)推广方式:邀请兄弟院校来我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在本校召开全省甚至全国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课程改革体会。

5)受益面: 设置相近专业的中职、高职高专院校。


校企合作与“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雅戈尔营销订单班为例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雅戈尔服装控股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张芝萍

教授

商学院院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魏明

讲师

专业教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裘晓雯

副教授

营销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我院与雅戈尔开展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开设雅戈尔营销订单班,进行了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探索,即“1(在校学习营销基础知识)+0.5(职场体验实习)+1(在校学习深层次专业知识)+0.5(顶岗实习)夹层制教学实践方案。从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学生高度欢迎,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步提升,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雅戈尔营销订单班的优秀学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营销大赛,并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对用人单位后续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通过此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给予了充肯定,总体评价较高。

(二)企业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

三明治式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发起,能够紧密契合企业用人需求,受到企业的欢迎。雅戈尔营销订单班从论证到开班都受集团李如成董事长的高度重视,多次亲临指导。在职场体验实习期间,雅戈尔各厂经理、销售部经理及店长对学习均给予高度肯定。由于培养效果好,雅戈尔已表示将与我校继续开展订单培养工作。

(三)社会高度认可,示范效应显著

雅戈尔营销订单班的这种三明治式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从提出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不仅相关社会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而且通过学生素质的大幅提升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此模式已在我校进行了逐步推广,已有多家企业跟进开设定单班,成为我校的一项教学示范品牌。

雅戈尔营销订单班的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从强调人才的适销对路出发,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探索学制变化、建立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运用订单班的方式在学校和企业间实现了人才供需间无缝接轨,在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三明治式工学交替模式。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雅戈尔营销订单班是对三明治教育模式的延展与深化,更加强调工学交替,并非严格的1+2+11+3+1的循环教育方式,而是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认识规律,采用1+0.5+1+0.5的教育模式,因此称为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强化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技能的迁移与运用。

(二)通过加强校企业合作,创新双专业带头人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宁波、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此次合作中,我们开创了双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发展模式,即学校、企业各设一名专业带头人负责营销专业的发展规划,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通过强化职场实践,创新双指导老师模式。

为培养一批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储备力量,公司与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进行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毕业目标岗位是营销业务员、岗位门店和营销管理。为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情况,熟悉卖场销售工作,使企业在此过程中更好的发现符合公司录用要求的人员。为此本次实习为体验式生产企业学习与店铺销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实习目标,我们创新了校企双指导老师模式,在明确双方职责的基础上,有效开展职场体验实习的指导工作。

 

3.成果的创新点

(一)针对企业需求深化课程改革

针对雅戈尔订单班我们进行了大幅度的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更贴近订单班要求,设置一定量的企业文化、买手制度等企业要求课程。

(二)针对学情特点创新培养方式

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订单特色,雅戈尔营销订单班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针对性较强,更需强调人才与企业的需求无缝接轨,实现与企业的全方位深度合作。鉴于此,我们创新地应用了三明治式交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职场实践。

(三)针对教学实际探索专业发展模式

雅戈尔营销订单班是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已进入到一个新起点、新阶段的标志事件,在此次合作中,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创了双专业带头人双指导老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一)校内应用情况

09级市场营销班学生有12人已与雅戈尔集团正式签约

10级营销订单班学生已前往雅戈尔集团开展为期4个月的职场体验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们熟悉企业文化与氛围,了解企业的制作流程,强化大一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培养与企业的感情,锻炼出扎实的营销基本功,为学生日后职业规划和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二)校外推广情况

中国服装品牌网报道:雅戈尔:强化人才战略 筹建营销订单班

雅戈尔集团公司进行报道宣传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报报道:我们随时为学生实习实训开绿灯———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与雅戈尔营销订单班学生座谈和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系列报道

我院和雅戈尔集团的校企合作与三明治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这种模式在社会示范效应广泛,已有多家企业仿效持续在我校开设定单班。

通过对近年来用人单位后续跟踪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引进的学生给予了肯定,总体评价较高,进一步证明该项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高职高专多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尹析明

教授

校长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夏平

教授

副校长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李坚

副教授

党(校)办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冯西宁

教授

科技处长、产学研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张序贵

副教授

成教部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学校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的实际,在近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与纺织服装产业园政府企业共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组建由中高职和行业企业组成的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完善校内科技和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参与行业类各专业协会工作,逐步构建了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园区协调、校校联合、校企融合多元校企合作体制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机制。

本成果首先有效解决了高职高专开展实践教学、顶岗实训、工学结合的实际环境和实践岗位问题。

解决了高职高专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际,掌握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发展实际难,教学脱离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少并陈旧的问题,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解决了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生产实景现场, 真正感受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困难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解决了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形成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新的体系,更加有利于纺织服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完善校内科技和社会服务体系和措施,提高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利用学校与纺织服装产业园共同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 开发出企业所需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企业感到合作有收获,值得与学校合作,从而使企业愿意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为教师提供开展研究,为学生提供定岗实训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内成立由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对纺织服装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同,调整联盟内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连续性和衔接,形成新的纺织服装职业教育体系。联盟内成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一新的教学体系提供实践教学保障,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保障企业对不同结构技能型毕业生的需求的实现。

 

3.成果的创新点

与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所在政府或管委会(管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面向园区企业开展服务。

首次将中职教育纳入合作范围,使中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分层分阶段培养,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分层需求。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构建,近年与彭州家纺服装产业园区、乐山土主纺织园区、富顺服装产业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开展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与园区或企业联合成立技术研发(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机构,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园区规划、运行管理、人员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等合作。

目前,有38所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14个行业协会、47家企业、6个政府部门、3个科研院所参与成立了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并开始开展广泛的合作。

经过几年努力,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由2009年的30余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10万元和2011年的270余万元,开展社会培训9400余人次。

学校成功实施了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双师队伍建设工程,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共派出31名教师挂职,目前校内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较2009年底提高了10%。学校新开发了一批优质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艺工结合”培养高职服装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西安工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赵展谊

教授

应用技术学院院长

西安工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张娟

工程师

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助理

西安工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宋芝军

副教授

应用技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西安工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刘玉森

副教授

 

西安工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我校是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工程类和艺术类两大特色专业群,在几十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原有工程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模式的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现明显差异。培养出来的艺术类学生由于缺乏工程意识,产品设计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需求;而工程类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设计缺乏美感和人性化。鉴于此,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提出艺工结合的办学理念,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总结多年艺工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与不足,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教改方案、制定相关措施、分组实施,重点解决了艺工结合办学理念认识的深化、艺工结合培养计划的建立完善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提出了坚持艺工结合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艺工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搭建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知识模块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培养艺术类和工程类学生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融合。在专业知识方面,构建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合,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依托工程技术,承载艺术素养。在实践创新方面,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追求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系统化,通过建设与完善工艺室、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动机制,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供课内、课外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展示艺术与工程的结合。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具体如下:

1)搭建艺工结合的公共选修课平台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明确提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三门校级公共选修课、一门科技类课程。我校为学生开出了颜色测控技术服装数字化量身定制等多门科技类课程,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意识。

2)构建艺工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修订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时,进一步提出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我校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采用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两个层面的培养,专业基础教学采用课程渗透,专业教学实施校企结合的培养计划,达到学生艺术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建设并完善实践平台, 营造培养环境

以大学生艺术中心为依托,设置服装工艺室等各种制作室,开展各类制作大赛。

以纺织服装博物馆为依托,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纺织科普知识熏陶,使学生在设计中得到灵感和启发,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创新设计思维。

4)建设艺工结合的师资队伍

①打破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由艺术类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②积极推进教师知识结构转型,通过培训、进修、交流和自学提高多渠道,形成具有良好艺术设计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

总之,通过多渠道师资培养,逐渐形成我校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适应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成果的创新点

1)通过工程类和艺术类课程的相互渗透,注重艺术与工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依托工程技术,承载艺术素养。

2)依托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软硬件平台,营造良好的艺术人文教育氛围,开展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实践活动,展示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成果。

3)通过科研协作、培训交流,使不同背景的教师知识结构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形成稳定的工程与艺术结合师资队伍。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具有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和制作的产品不但有机的结合了艺术思想,而且更加贴近实际,可行性强。艺工结合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和自我培养的热情。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艺工结合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对我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 带动作用。艺工结合的理念已经在我校各专业普遍推行,对同类院校和专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深圳市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紧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姓 名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职 务

所在单位

周世康

高级服装设计师

院长

香港服装学院

王晖

讲师

教研主任

香港服装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深圳市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紧缺人才培训创新模式是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受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委托实施一项中小型服装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该项目产生于政府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特区成立三十年来,深圳市的服装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成就了玛丝菲尔、歌力思、艺之卉、天意、淑女屋等一大批知名服装品牌,深圳女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我国服装行业不可忽视的主力之一,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更是加大了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针对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所出现的人才紧缺现象,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局)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相关的扶持和自主政策,对深圳市中小企业产业紧缺人才进行集中培训。20087月,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积极响应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深圳经济特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号)】“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各类培训中介机构建立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精神的号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开发了深圳市服装行业中小企业服装工艺技术、服装设计、服装店管理紧缺人才培训课程。该项目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由于学员全都是企业在职人员,因而课程的实践意义是放在第一位的,如何开设学员需求课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受到学员的欢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教学快速提高学员的技能……成为了该项目研究的重点。

该项目有效使用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针对中小企业在职员工开设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为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培养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巩固并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知识,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和视野,解决了中小型企业技能人才培训的难题。

2009年正式培训学员以来,三年来共为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培训471名高技能人才,得到了学员、企业和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一致认可。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思路、教学理念,开发制定了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模块教学模式”、“专题讲座”等培训方法。

2)将高素质管理型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从规范学员操作、提高学员见识水平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的讲授,将一般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扩大视野、提高学员理论、实操和管理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学习;教学方法由老师讲授变更为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式的学习。

3)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选学模块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部分重在系统梳理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模块在系统梳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供学员扩大视野;专业实践模块以大型企业规范要求学员完成实践作业;选学模块是对更小众更专业知识的选择性学习,如设计创意、服装制作新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店财务管理等。

4)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教学大纲,共同安排教学选学内容。

5)不同的阶段安排企业老师和学校教师授课。

6)组织学员到大型知名服装企业参观学习。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同时,加强学员对企业不同部门岗位的认识。

7)学员考核以专题的实际操作和论文写作为主。

8)组织学员到服装订货会、商场和面料市场考察。

 

3.成果的创新点

1)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模块教学模式”、“专题讲座”等培训方法。

2)将高素质管理型的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从规范学员操作、提高学员见识水平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的讲授,将一般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扩大视野、提高学员理论、实操和管理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学习;教学方法由老师讲授变更为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式的学习。

3)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选学模块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部分重在系统梳理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模块在系统梳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供学员扩大视野;专业实践模块以大型企业规范要求学员完成实践作业;选学模块是对更小众更专业知识的选择性学习,如设计创意、服装制作新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店财务管理等。

4)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教学大纲,共同安排教学选学内容。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开展以来,三年来,共对培养了服装设计、服装店管理、服装工艺技术三个专业8个班来自几十家不同企业的471名学生。

教学环节结束后,对参加学习的部分学生和企业进行了意见抽样调查显示,灵活、实用的课程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经过回访,我们得知学生工作操作更加规范化,工作效率提高了,对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理解提升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快速提升,缩短了企业员工的上升周期,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品牌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20109月,经过两年的课程实践,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到学校就该项目进行了评估,我单位成熟的培养模式得到了认可,被评为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产业紧缺人才培训示范机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华丰纺织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陈继娥

教授,高级工程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李竹君

副教授,工程师

系副主任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唐琴

副教授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森

教授,工程师

系主任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1)起止时间:20089月至20115

2)主题词:高职教育;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是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成果。本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工艺设计为载体,根据工作项目设置教学项目,依据工作情景设计教学情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生产工作流程组织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机织工艺设计的技能,为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解决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准确,课程设计合理。本成果的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课程设计合理。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成果根据职业能力和素质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典型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内容选取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选择合适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序化内容,根据需要整合和增加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任务;二是专业教学与实训合理衔接,阶梯式实训实习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本成果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合理。企业参与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按照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企业参与课程评价,使教学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对接。

4)本成果课程教材为本项目组成员刘森主编,本项目组还主编了《检测技术》和《纺织CAD》教材,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行业专家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选取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围绕工作任务来设计;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来自企业或下企业锻炼半年以上,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组织教不;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具有仿真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设计为2+0.5三个阶段,第一个队段,学生主要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第一个0.5,学生校内实训基地边学习边实践,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教中学,学中做;第二个0.5,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教中学,学中做。通过这种工学交替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

3)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本成果应用了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讨法,现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企业工艺流程、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

4)阶梯式实训实习环节的组织和“四合一”教学设计

本成果实训实习环节组织按照从模拟到真实的顺序实现从教学向岗位的迁移,即从校内模拟实践实训到校内真实实践,到企业顶岗实习。整个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成阶梯式、递进式上升。

本成果通过“四合一”教学设计,使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教室与实训基地合一,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成果的创新点

、四合一教学设计  

1、教学做合一

本项目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训项目采取老师边讲、边做,学生边练边学的方法,实现了“教做”一体化、

2、理论与实践合一

本项目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操的训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

本项目依托高明溢达纺织公司等知名的纺织企业边工作,边学习,实施“工学交替”,实现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

4、教室与实训基地合一

本项目在校内实训室里进行现场教学,讲练合一,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实现教室与实训基地合一。

二、阶梯式实训、实习环节组织   

第一环节到企业进行为期四周的纺织设备保全实训,培养学生对纺织设备的认知能力和对纺织生产环境的认同感;第二环节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践实训,培养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训;第三环节在学校基地进行真实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事能力;第四环节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第五环节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根本转变。整个实训实习环节培养的学生能力成阶梯式、递进式上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提升。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纺织专业课程教学上推广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效果好

本成果推广以后,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督导对本项目主讲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内学生对主讲教师的评价也非常高,每次期中和期末的评分都在90分以上,为优秀。

2  专业技能考证通过率高,2009年达到95%以上;

3  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2003年以来,平均初次就业率97.82%,总体就业率为100%,毕业生每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4  学生创新能力强,在各种大赛中获奖。参加“金钥匙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第三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面料设计大赛获团体第二名、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1个。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绝大多数成为企业骨干。2009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优良率达91.34%


基于项目引导下的染整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和实践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市印染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高兆昶

副教授

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封怀兵

副教授

染整专业教研室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刘德驹

副教授

系副主任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综合转折过程中起着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我们对染整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进行了改革,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培养过程。
    
本成果贯彻教育部发布《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专业综合能力提高为目的、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引导为载体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目的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与技术,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同时树立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科学的工作态度,培养具有专业岗位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成果主要是解决以下问题:
     (1)
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陈旧、理论脱离实际、重理论轻技能、内容单一、工作量明显不足及学生实际个体差异的问题。
     (2)
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知识点和面结合不详、实践性不强、忽视新知识和新方法拓展的问题。
     (3)
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中存在的传统闭门造车式的设计方法或学生充当计算器的问题。

(4) 作为毕业设计成果表现形式的设计报告或论文撰写的质量不高。

(5)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控制把关不严,流于形式。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项目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 构建了基于提高专业综合能力的项目引导与专业综合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

2007年开始,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了基于能力提高项目引导的毕业设计综合实验实训,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实训,既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开发,又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毕业设计实践项目训练,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动手能力、专业整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加以培养。

(2) 构建了基于项目引导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2007年开始,利用学生喜爱专业综合实验实训课程的热情,提出了以项目引导的科研创新能力计划,鼓励学生自己积极参与项目引导式的创新设计和竞赛类活动、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实训室随时为同学们提供项目全过程的指导与实践条件。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使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与相关实习单位相结合,构建了企业真实新产品生产现场实践形式的毕业设计新模式。

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特点和产品,以企业真实新产品开发做为毕业设计题材,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完成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以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毕业设计,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有所了解和熟悉,很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需要,承担起本职工作,同时又为企业带来效益。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的科研型论文,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环保型活性染料色纺天丝/棉的产品开发》、《提高涡流纺纱线染色强力的研究》等毕业设计,成为校企省级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的前期研究成果。

 

3.成果的创新点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项目引导下的专业毕业设计,使学生经受项目工程任务的系统训练,既保证了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与技术,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又树立了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科学的工作态度,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培养创新性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本项目主要创新点:

(1) 提出了基于项目引导的综合实验实训的毕业设计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2) 提出了基于项目引导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的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3) 提出了基于项目引导的以企业真实产品为题材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很快融入企业生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从项目提出试行到逐步完善形成成果先后已经四年,改革传统单一的校内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模式,建立了基于项目引导下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技术、设备、工艺等方面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灵活运用,专业能力得到历练和升华,教学效果显著。构建了基于项目引导与专业综合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了基于项目引导的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基于项目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方法与模式。先后约2500名学生接受该成果所指内容的训练。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取得的成绩:
        (1) 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文件
        (2) 2008年染整技术专业被评为院级重点专业
        (3) 2008年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染整助剂及其应用》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4) 2009提高涡流纺纱线强力的研究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
        (5) 2009微电解法处理红染料的研究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6) 2010女贞子天然植物染料及染色研究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
        (7) 2010牛奶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染整工艺研究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8) 2010米糠多糖的分离提取和纯化的研究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
        (9) 2010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0)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室内空气甲醛快速测定试剂纸
        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苏丹红快速显色试纸测定法
        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棉织物湿摩擦牢度提高剂的合成、印染用水金属离子去除剂研制
        (11) 学生获奖:
        2007年染整二同学获江苏省首届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
        2008年获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染色打小样学生技能大赛三等奖一个;2009年染整获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染色打小样学生技能大赛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2010年染整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染色打小样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一个;2011年染整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染色打小样学生技能大赛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
        (12) 发表相关教研论文
        ① 高职高专染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思考,化工时刊,2008.10
        ② 高职院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广东化工,2009.7
        ③ 高职院校建立开放式综合化学实验室的探索,广东化工,2009.10
        ④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探讨,山东纺织经济,2010.2
       ⑤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


基于工作的“三个系统化”开发纺织专业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尹桂波

讲师

老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洪杰

讲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金永安

教授

党支部书记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申请人在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子项目—“现代纺织技术(检测与经贸)专业建设,特别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的开发实践中,对目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和步骤进行了系统的反思、提炼与总结,创新性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基于工作不同层面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和流程,形成了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基于工作的三个系统化开发理论。依此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能够帮助专业负责人快速从宏观构建纺织专业课程体系,为课程开发团队提供微观的内容选取、情境序化和教学设计指导,便于高职教师理解与操作,对于高职纺织类课程乃至其它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普适性。

该系统化理论成果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

1)基于工作迁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系统化

从宏观看,工作是在一定时间内做重复的动作和事情,表现为静态的阶段性,同时工作又具有动态迁移性,是静态与动态变化统一的职业成长过程。工作的迁移性包括纵向的职业成长和横向的职业工作变动(专业水平相近的工作)。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主要是针对行业内的职业可迁移能力,尽管它也呈现出一定的知识与行动体系的递进关系,但其主要功能并不是实现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

这与传统理念不同。每门专业课程对应一个职业行动领域,一门或多门课程实现不同内容和层次的职业资格,与能够从事的岗位类似,专业课程体系更强调可胜任的工作领域,对应岗位群。

基于工作迁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系统化能够帮助专业负责人快速建立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2)基于工作成长性的学习情境划分系统化

在该系统化中,主要从职业成长性的角度,全面论述了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载体选择的方法、情境划分的依据,这为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时,快速建立课程的宏观架构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方法指导。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或称职业成长性)主要是在课程中实现的,它体现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由新手到专家的外在逻辑中。这种外在逻辑依靠递进的工作情境实现,通过经历依次复杂、拓展、递升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获得职业成长,即职业成长系统化是学习情境系统化划分的依据。因此,学习领域课程的载体探寻是以内在逻辑的工作为起点,分析寻找各成长阶段对应的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构建情境并依次递进,最终实现职业成长的外在逻辑。

基于工作成长性的学习情境划分系统化能够帮助课程负责人快速建立课程的架构,确立载体与划分情境。

3)基于职业资格性的学习情境设计系统化

在该系统化中,主要论述了职业资格在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中的指导作用,提出了职业资格是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起点与终点,它是课程的目标,也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场所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选择、评价系统构建等均是以如何获得职业资格为主线设计。每个成长阶段职业行动领域的结构不变,而内容要素发生变化,对应的职业资格层次也不同。因此,每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围绕职业资格,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按照工作结构组织教学,确立评价体系等。为此,围绕职业资格性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课程微观设计:

依靠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确立各情境学习目标

依据工作内容要素和过程结构选取教学内容

以任务、项目等为组织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

在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场所与师资保证

以职业资格的考核要素和标准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职业资格性的学习情境设计系统化,能够为课程建设团队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设计指导。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系统论为出发点与归属,全面分析纺织职业发展规律,尤其从纺织工作的迁移性、成长性和资格性三个属性的分析,系统化的进行纺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划分与载体选择和具体学习情境设计。它由宏观到微观,始终立足于纺织工作,按照基于工作三个属性进行系统化开发与设计,便于目前高职一线教师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快速设计。

2)以三问法分析纺织工作,通过探讨如何获得工作如何工作如何获得工作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全面分析纺织工作要素与结构,指导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具体设计,形成课程目标、任务载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目标等。

3)在课程设计上,全面构建以职业资格为起点与终点的课程设计。让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该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课程实施结束后,以职业资格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素(或能力单元)进行评价,又是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根本依据。具体以职业资格建立课程评价方式,以学生完成工作的程度进行评价,课程内完成职业资格鉴定,实现课证融通。

 

3.成果的创新点

1)为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提出了新的基于工作的开发理念与流程,与传统高职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化(即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载体选择的系统化)相比,其操作流程是自上而下,由宏观到微观,是在课程开发流程上的改革与发展,极大方便和适应本轮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2)该成果的理论建基是工作,成果较全面分析了现实工作与高职教育的关系,结合高职的教育特点、方式与目标,从如何获得工作如何工作如何获得工作发展三个基本问题中对工作进行剖析与认识,将工作元素渗入到高职教学内容、目标、方式和评价等,对于丰富、发展高职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本成果另一创新是基于职业资格的课程系统化设计,它强调职业资格不但是高职课程的目标,又是课程评价的依据。要求在课程内完成职业认定,构建以职业资格的考核要素和标准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结合该专业方向的职业资格考试,按照标准参照考试模式,确立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考核要素及标准,课内构建职业资格标准并进行成绩评定。这将极大方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课证融通,不但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鉴定学习成果,教师的评价也变得简化、可操作和标准化。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获得南通纺院教学案例设计三等奖、南通纺院2010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按照基于工作成长性的学习情境划分系统化,以及基于职业资格性的学习情境设计系统化设计的教学方案在2009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首届教学案例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基于工作的三个系统化理论2010年获得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2)确立为国家示范建设典型课程开发案例

以本教学成果为内容构建的按照基于工作的三个系统化开发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实施展板,2010年作为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在学院示范窗口展出,参见http://210.28.225.191/zptp.htm

3)在南通纺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中得到应用实践,并在新疆纺织师资培训班宣讲该理论成果

该教学成果的主要理论在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重点项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检测与经贸方向)建设中得到全面实践检验。按照基于工作迁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系统化,专业负责人能快速的根据典型工作的迁移性确立课程体系,对应工作的迁移方法确立该专业方向的专业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口径较宽、适度突出、迁移方便、灵活就业特点。此外,该理论成果还在新疆纺织师资培训班上进行了宣讲、示范,起到了推广辐射作用。

4)发表教学论文7篇,及时将该成果在高职纺织院校推广应用

为将本教学成果及时向全国高职院校介绍,提高南通纺院在基于工作系统化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本教学成果申报人先后撰写了高职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实践、工作要素与结构对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导向作用、基于工作三个系统化的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为例7篇教研论文,分别发表在职业时空、纺织教育等刊物,全面阐述三个系统化开发理论与具体设计方法。此外,为全面推广该理论成果,2011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被学院确立为2011年重点推广教学成果,开始在纺织、服装和染整专业推广。

5)利用该理论开发的课程教学实施后,教学成效显著

按照该成果开发的《纺织品生态与安全性检测》在南通纺院08纺检一、二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人获得全国面料检测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预就业过程中分别被通标SGS、天祥Intertek、金滢等国内外知名检测企事业单位录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高职《分析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尚华

教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纪惠军

副教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孙琪娟

副教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石勇

助教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依托学院教改项目《实用化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分析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紧紧围绕高职染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和企业对分析检验岗位要求,以分析化学课程为切入点,改革染整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和工业检验与分析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了符合染化类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工学结合,学岗直通的高职染整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及工业检验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高职染化类分析检验岗位需求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将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作为确定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建立三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制定了《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形成了凸显高职教育特征的理实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制订出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成了院级《分析化学》网络课程;编写并出版了符合高职特色、实践内容丰富的《化学分析及应用》、《印染技术》、《无机化学》教材3部,实训指导书2本,实训报告3册;染整技术专业已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依据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重构课程内容

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按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以染化类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任务与工作项目,实现了课岗直通的教学目的。

2)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情境教学法

以典型的分析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将分析检验工作的能力融于项目训练中,通过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目标。

3)引入仿真实践教学手段

仿真实践教学手段的引入更加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其采用虚拟实验,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甚至现实环境难以实现的实验项目,也可以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过程。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是传统教学的语言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原理示意图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3.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学岗直通的高职染整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2)建立了以分析检验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岗直通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3)采用"分析检验岗位工作情境"教学模式,实现了"工作""学习"的有机融合。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教学改革成果聚焦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分析检验技能型人才,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应用情况如下:

1)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分析检验岗位要求衔接紧密,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融通,降低了学生获证成本,学生报考《化学检验工》及《染整小样工》的报考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100%,取证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现在的98%

2)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能很快胜任企业化验室、机台工作液成分分析检测工作,学生的职业素养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7%以上,染化类专业历届毕业生工作岗位对口率达95%,有些已成为分析检验岗位的技术骨干。教改班学生在全国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率达98%

3)教改过程中,由于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本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也吸引其他专业学生,目前开设的化学检验公开选修课,覆盖全院7-8个专业。

4)项目组所编写出版的《化学分析及应用》教材、《印染技术》教材,《无机化学》教材、不仅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染化类各专业广泛使用,而且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同类院校及企业职工培训中普遍使用,评价良好。

5)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后,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9人。3人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工艺试验工高级工证,5人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工艺试验工考评员证、4人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纺织染色工考评员证,5人次获得院级说课、多媒体教学比赛前三名。

6)建设的院级《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可供学生上网自主学习、在线自测、在线观看试验操作录像等;可供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答疑和讨论,节省了教学成本,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7)团队教师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人次赴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对口课程的交流与培训,1人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染化教学团队受到同类院校的关注,先后有国内外30多所职业院校来学院考察交流。

8)染化教学团队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先后为宁波雅戈尔日中纺印染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山西华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进行新进员工培训400多名,为企业200多名员工获取化学工艺试验员资格证书提供培训,获取经济价值2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9)建立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和企业文化于一体的染化实训中心。

10) 201110月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染整专业染整打样技能大赛。

 


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纺织服装类专业群为例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蓝烈煌

讲师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与艺术设计分院总支书记、副院长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沈建根

副教授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沈铭钟

讲师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产学合作科长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黄雪峰

助教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产学合作科长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李春暖

副教授

纺织与艺术设计分院副院长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是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纺织服装类专业群为例》等多个纵向、横向课题的实践成果。本成果从高职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根本任务出发,研究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科学构建特色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社会上,发挥产业集群和特色专业群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构建机制实现校区合作、对接产业集群构建特色专业群、实施“两对接两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作站实现互动双赢”四个主要层面的改革实践,使纺织服装专业群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首次提出了专业群在产业集群设置工作站,以工作站为纽带,实践了“∞”型的校群(区)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校企合作的机制瓶颈,推进了以“产权为纽带”的校群(区)共建共融和校企互动,较好地实现“产业链、教学链、信息链、利益链”四链融合。确立了适应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专业群建设目标,即立足嘉兴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面向浙江纺织产业,强化纺织新材料应用和处理、纺织面料图案、色彩设计、纺织品贸易能力提高,带动服装设计制作专业实力;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建设与设计不断融入创意元素,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实力,服务于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1)“服务区域产业,依托特色产业群,培育特色专业群”的专业群建设理念不断深化。专业群有两个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一个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服务地方经济专业,一个专业实训基地被列为省级示范建设基地。

2)实施“∞”型的校群(区)合作模式。以校群(区)共建工作站为纽带,联结纺织服装专业群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型的校群(区)合作模式,通过“三层递进”的梯度合作,实施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扩大了合作的广度、增强了合作的针对性,“∞”型的校群(区)合作模式被省内4所兄弟院校所复制。专业群吸收企业共建办学资金225万。

3)以“ 两对接、两融入”的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围绕毛衫产业集群需求,开设毛衫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满足度明显提高,据麦可思专业调查公司反馈,2011年本专业群学生首次就业率达96.6%(浙江省平均为94.7%),专业对口率达73.8%(浙江省平均为59%)。

4)确立“三定”的课程改革思路。“产业定岗位、岗位定标准、标准进课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在专业群中得到广泛实施。“项目课程”全面开展,专业群课程体系不断适应地方产业实际,已形成了服装专业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学院重点课程,工业设计专业四门学院重点课程,在编校本教材五部;教学方法手段、学业评价模式更趋科学合理。

 5)教学团队建设得到加强。专业群各个专业形成了“双素质,双结构”的教学团队。聘请了企业客座教授2人,院校客座教授4人,客座讲师9人,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9名,专业群32名教师全部下企业服务锻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联一企、结一师、做一项、带一批”已成为专业教师的自觉行动,专业教师双师资素质达到85%

 6)专业群整体能力得到加强。纺织服装专业群科研论文成果增长快速,2010年、2011年、2012年共发表论文52篇,立项完成科研项目34项、与企业横向课题12项,款式设计150款,专利申报6项,建立的“欣华服装品牌研发中心”,将以款式设计、区域原创品牌孵化为目标,集市场和品牌文化研究、面料设计、款式设计、样衣制作、电子商务及(MTM)、3D数字设计、营销和门店、陈列展示、会展与策划、款式库资源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进行产学合作;进一步推进了专业群各专业的优势整合、项目化教学、职场文化素养、人才培养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的能力。

 7)本成果应用以来,学校原有34个专业,面向产业(集群),划分为12个专业群,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区),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发展、培养方案对接职业发展要求、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技术标准的“三重对接”为切入口,形成了学院“一条主线”、“二个系统” “三层递进”的123课程体系框架,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整体力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和满足度;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得到充分实践。

本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

1)依托产业集群(区)构建了特色专业群。围绕产业,面向区域产业群,科学构建特色专业群,集聚专业群优势资源,通过四链融合(产业链、教学链、信息链、利益链),更好地实现专业对接产业,以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为载体,专业群各专业特色进一步凸现。

2)构建机制实现了校群(区)长效合作。探索实现了学校与产业集群(区)合作的新机制,把校企合作由点对点合作深化到与产业集群(区)整体合作,以共同建设“产权为纽带”的工作站,深化了专业群与产业群(区)校企互动,吸引和整合了政府、行业、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推进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校企合作的长效性、稳定性、双赢性。“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互动”产学合作模式不断深入。

3)“两对接两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接产业要求,建立课程体系; 融入行业标准,开发技术课程; 对接企业生产,组织教学实习;融入真实项目,开展情境教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加强;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区),在校企合作上,变原单一校企互动为多企的互动,专业群专业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推进专业群各专业的优势整合,专业群在师资团队、课程共建、基地建设、项目教学、产品设计、实训实践等内涵得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4)“产权为纽带”共建工作站促进了互动双赢。以“产权为纽带”,校群(区)共同投资18万元建立产业集群工作站,增强了合作双方的责任意识和共赢意识,连接专业群与产业群纽带,稳固和拓展专业群服务产业群的功能,促进融合互动;融市场和品牌文化研究、面料设计、款式设计、样衣制作、电子商务及(MTM)、3D数字设计、营销和门店、陈列展示、会展与策划、款式库资源库等多种服务功能,专业群在校内投入200万资金,共建了“服装品牌研发设计中心”基地,提升了专业群在产业集群的“服装款式设计、区域原创品牌孵化”等社会服务能力。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校群(区)合作模式、深化合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互动”三层递进的“∞”型的校群(区)合作模式。第一层次:学院与桐乡濮院镇政府签定校镇合作协议。第二层次:纺织服装专业群与“浙江省毛衫产业集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签定合作协议,共建工作站,在产业集群设立产业集群工作站,第三层次:专业群各专业以工作站为纽带实现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动态合作。专业群三个专业在产业集群工作站设立三个工作室,组建工作室团队,分院与专业签定工作室运行章程,为毛衫产业集群提供的服务项目16类服务实现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有效合作。出台产学合作支持政策,激励教师、企业、学生和各方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

群两端,形成“∞”型的校区合作模式,“合作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用、协作发展”成为现实。

性;设立产学合作专项资金,在九个方面资助、补助校企合作开展的活动和项目。在产业集群以“产权为纽带”,设置工作站,以工作站为纽带,联动专业群和产业

2)优化专业群设置,增强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

随着嘉兴织服装行业的不断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在向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完善产业链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管理科学、创意设计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并由此带来智力和人才两个方面的巨大需求,为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濮院毛衫现代产业集群有生产企业6千多家,其中成衣企业3千多家,成为具有从纺纱、印染、成衣、电商、包装、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的国内最完备毛衫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濮院羊毛衫市场拥有门店9千多间,注册商标(非品牌)7百多个,各类人才年需求量达到1500人。学院对接毛衫产业集群,对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基于嘉兴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群——纺织服装专业群,下设服装设计(营销方向、设计与工程方向、毛衫方向)、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与检测、染整技术方向、)和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三个专业,专业(群)基本上形成了与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相适应的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布局,培养以真丝毛纺染整、针织面料设计、皮革针织服装设计领域具有特长的纺织服装专门人才的特色专业群。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了“ 两对接、两融入”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对接产业要求,建立课程体系; 融入行业标准,开发技术课程; 对接企业生产,组织教学实习; 融入真实项目,开展情境教学。构建了123课程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二个系统”:按照学习的系统性和知识生成的规律性,突破单门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实践导向、内容系统的职业发展知识系统和职业技能实践系统。“三层递进”:按照职业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发展能力的递进关系,重组与职场工作任务相对接的课程内容。校群(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应用性项目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对接生产过程,项目教学产品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4) 广泛融入产业集群企业,全面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能力

工作站为纽带,专业教师与产业集群企业深度融合,发挥学院专业群积聚优势,在科研、技术攻关、横向服务、培训、鉴定等方面能力显著增强,成效明显。与产业集群(区)开展合作培养,专业群设置“毛衫设计方向”,解决了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订单培养的困难问题,毛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养适需人才;与桐乡羊毛衫职业学校开展“技能+学历”型教育;扩大人才合作培养范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3.成果的创新点

1)专业群定位。对接区域特色产业群,实现专业建设两个针对性增强,一是通过对接毛衫产业群,使原来专业的宽口径、大一统培养目标调整到针对和适应地方特色产业毛衫、经编、丝绸等产业集群上来;二是针对单一企业需求的首岗适应,拓展到面向整个产业群中小企业,达到一定复合程度的多元、多岗适应。

2)合作载体创新设计以拓展专业群与产业群资源整合利用。发挥职教集团及其专业群产学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把校企一对一的合作,拓展到校镇、校群(区),与中小企业集群合作。把教学资源的整合范围扩展到学校、企业、地方各级政府及园区等,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3)以为产权为纽带设立工作站。首次提出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以“产权为纽带”在产业集群设立专业群“产业集群的工作站”,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增强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纽带作用,实现。

4)校内品牌研发中心建立。首次在校内合作建立“服装品牌研发中心”,集成面料设计、款式设计、3D设计、电子商务、数字款式资源库、品牌会展策划等功能,在服务区域品牌创新过程中,增强工作站的服务能力,促进专业群的特色和发展能力,同时将争取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成为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平台。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经过系统改革、不懈建设,体系已经成熟,并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项目得到高度重视,并吸引良好的外部驱动。嘉兴市政府、桐乡市政府、嘉兴市经贸委、嘉兴市教育局等高度重视,嘉兴市政府专门颁发了《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的通知》(嘉政办发[2011]67号),明确提出为“产学全程合作、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2)深化了“校政、校区、校企”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一是通过与濮院政合作成立毛衫产业集群合作委员会,扩大了学院专业群与产业群合作的范围,深化了合作模式和机制,以产业集群工作站为窗口,使得合作的紧密程度得到加强。合作模式在学院其他专业群得到应用,如信息类专业群与嘉兴科技城软件园区对接,在园区设立软件工作站;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与南湖国际创意产业园对接,设立创意设计工作站。

3)校群(区)合作培养得到深化。与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培养,已在服装设计专业设置毛衫设计方向,通过调研,合作确定专业教学计划,并在课程设置、教材、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上资源整合,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方向实施能力和针对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毛衫产业集群为毛衫专业方向实施,每年提供10万元的经费支持;初步达成与桐乡职成教中心实施毛衫专业“ 3+2 中高职衔接教育;与桐乡羊毛衫职业学校开展了“技能+学历”型教育;

4)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培养模式得到创新。有效地实施“ 两对接、两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产业要求,建立课程体系; 融入行业标准,开发技术课程; 对接企业生产,组织教学实习; 融入真实项目,开展情境教学;以工作站为纽带,专业群有16位专业教师深入产业集群企业实践锻炼,在教学理念和技能技术上得到提高,有2位教师被评为毛衫产业集群先进工作者;有80人名学生分阶段进入产业集群进行实训实习,共有16个项目作为专业群的课程实训项目,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产业集群举办的全国毛衫设计大赛,获得最佳创意设计奖, 2011届毕业设计作品共有毛衫系列20个,并有10位毕业生与产业集群企业签定就业协议,合作编写毛衫专业教材6本。

5)工作站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拓展。首次以产权为纽带,共建工作站,在款式设计、面料设计、后整理技术、平面广告设计等项目的开展中取得了较大成效,累计为毛衫集群企业设计服装款式150多个系列;为毛衫产业企业申报《具有高抗起球及防毡缩功能毛衫绿色制备技术的推广与产业化示范》、《毛衫渐进色吊染的工艺创新与产业化》等省、市纵向横向课题6项,合计科研经费60万元;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讲座300多人;完成了濮院镇机械辅料城三楼婷婷辅料市场店面整体装修方案、濮院镇机械辅料城二期建筑效果设计、濮凤毛衫专卖店整体装修方案、嘉兴中港城濮院毛衫馆整体装修方案、完成嘉兴京行机械有限公司网站改版设计等项目10项,2011年,工作站获得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支持经费30万;同时工作站的功能和市场化机制得到加强,2012年工作站围绕毛衫产业集群,以“款式设计、后整理技术研发、电子商务、平面设计”为四个主要服务方向,引进合作企业,融入市场运作机制,增强扩大服务功能。

6)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强化。项目实施一年半时间来,专业群积极主动为产业群组织开展服务工作,在款式设计、广告策划、后整理服务、电子商务、项目课题申报、员工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针对毛衫产业集群整体提升,创建区域原始品牌和强化毛衫电子商务,成为产业集群两个主要课题,专业群结合服装设计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的契机,以为产权为纽带,及时引企入校,投入150万资金,合作建设“品牌研发设计中心”,集成款式“设计制作、品牌孵化、电子商务、门店销售、数字款式资源库”等于一体的综合研发机构,发挥学院专业集群的优势,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需要。

 7)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本成果在带动学院校企合作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群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受到专家学者和媒体高度评价,具有良好推广前景。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广大同行关注,先后在多所会议上进行交流。认为本成果“在高职教育对接产业集群,提升专业群的特色,充分体现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四个合作”、“四链融合”、“产权为纽”等新精神,对高职院校现代学校体制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达到了同类课题理论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


“做、展、评、辩”相融合的《服装面辅料应用》特色教学改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艾特制衣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季荣

讲师、技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

张燕飞

讲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

陈敏

讲师、工程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

朱远胜

副教授

实验设备处处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

穆鸿云 

工程师

 

宁波艾特制衣有限公司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变“无用”为“有用”,解决“学什么”
   
以往课程设计从学科逻辑出发,步步为营,面面俱到,发现学到的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以织物品种来说,以往采用“实物教学”,学生毕业后,却发现市场上很难找到当年的面料,工作也似乎与原料,纱线、织物无关。高职学生并不需要深奥的理论,服装专业学生以后不会去纺纱也不会去织布,而是购买或使用,“能认、会用”即可。所以要搞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2变“无趣”为“有趣”,解决“怎么学”“学习难”的问题:
   
以往课程总脱不去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特点,学生总认为材料课就是背公式、记定义,是记忆型的理论课,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事实上,《服装面辅料应用》是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认识鉴别面料、选购面辅料、使用面辅料,都是需要动手的,且需要有创造力

3变“不要学”为“我要做”,解决“不学习”的问题;

传统的纤维—纱线—织物的授课形式,很难与服装的工作联系起来,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与实际工作无法结合。学生总是认为到企业几个月能够学会并熟练掌握的技能,在学校三年还学不会,不如不学。工作中却会觉得缺乏面料知识。课程设计需从服装从业者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觉得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需要学习。

4)变“闭卷考试”为“开卷有益”,解决“评价失实”问题:项目化教学中,过程性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原创性作业较多,单纯闭卷考试的成绩往往无法代表学生学习的好坏。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考核来解决。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   完善的实训条件,实行工学结合

课程设计向工作过程逻辑靠拢,与企业紧密结合。经过对多家服装企业实地调研,及毕业生的反馈。课程设计从工作需求出发,由面料的使用、采购的要求着手,先对服装材料进行直观认识,再深入分析其构成方式、原料成分等。

教学场地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主,学院建有价值500多万元的纺织品检测中心,多个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具四十多件典型样衣,近四千种面料的实体面料库,建有三千多数据的面料数字图书馆http://fzfz.nbdl.gov.cn:81/show/showfabric.jsp?cataid=786),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http://elearning.zjff.net/suite/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120253)。如面料认识,让学生在面料小样库根据情景设计挑选面辅料,模拟在市场实际采购情景。

    

1 学生在实训现场挑选面料

 

 

2 面料数据库

 

(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化思维方式职业化的行为习惯

由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教学团队,把企业最新材料、技术引入教学,如竹纤维、汉麻、记忆面料、斜裁技术等。实施岗位对接,让学生以职业化的行为约束自己。生活中也以专业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如看到朋友的新衣,忍不住伸手触摸;逛街时,会想流行的材料,材质选择,舒适与否,保养是否方便等等……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

(三)逐层深入,循环渐进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分析的3个教学情境,及具有典型性的二十二个工作任务。从最终工作需求出发,由面料的使用、采购的要求着手,边学边做。

1 课程项目设计

(四)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式评价

项目化教学中,需在过程中考核学生,为此自编了项目课程配套实训任务书(40%),采用师生共评的方式,在学生作品(30%)评价中大幅提升企业专家的打分权重。而期末考查(30%)则由理论实践相结合。

    

3 外聘老师在上课

    4专家参评       

 

3.成果的创新点

1)以学生为主体做、展、评、辩相融合的项目化教学: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在知识的理解中提升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在做中自学,展中互学,评中思考,辩中拓展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如在学习制服面料选用时,分组分析服装用料实地采购分组鉴别、制作选料方案书”→PPT汇报互评、自辩总结、归纳选用原则重新制作选料方案书” →作品展示、评鉴。原本枯燥的内容,就变为了实用性极强的项目。

5 学生根据样衣研究用料情况

6 学生在介绍所选面料及报价

7 分组汇报成果、互辩

8 学生互评展示成果

2)以原创动手项目为主,多层次实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构建实践性教学项目模块,实行合作式学习,大量增加原创性动手项目,如面料再造”“裙子面辅料选用等,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改革后,以边学边做,多层次实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如面料材质认识与鉴别项目,通过分组认识纤维实物师生共同分析纤维区别再分组重新认识分组鉴别面料总结方法重新鉴别的方式完成。

 

9 学生在鉴别面料

  

10 学生制作的面料样册

    

 

11面料再造作品

12 裙子面辅料选用方案

3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式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教师(60%)、企业(20%)打分与学生自评(10%)、互评(10%)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内容则由过程考核(40%)、作品(30%)及测试(30%)组成。

13 企业参与评鉴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该成果08年最初在07服工、08服工(3+2)专业试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性教学,采用形式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双向互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学习并相互学习。改革初见成效。

09年,推广于08服工、09服工、09服设、10服工、08市场营销专业、09商贸等专业,教学效果良好。并在09服工开始尝试并做、展、评、辩相融合的模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效果更好。

现已在全校范围的相关专业推广。07服工、08服工(3+2)级参加工作,09级学生实习后,企业评价良好。

配套教材也得到校内外专家的好评,及企业人士的借鉴。

论文在全国期刊发表,受到业内关注,获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


高职顶岗实习的管理与创新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洁丽雅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叶宏武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教务处副处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朱远胜

副教授

实验设备处处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赵旭东

助理研究员

纺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邵月云

讲师

教务员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满月

工程师

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罗炳金

副教授

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围绕提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强化实习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了动态信息管理”+“企业教学工作站的顶岗实习管理新模式;开发了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设立了企业教学工作站,并将它们与老师下企业等日常工作有机地相结合,以此重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将学院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顶岗实习与招生就业紧密结合,确保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一是解决了学校、家长、师生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困难、效率低下,不同角色人员责、权、利模糊,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二是解决了因学生适应能力差,理论知识不扎实,对顶岗实习工作有抵触情绪,心理上有落差,思想教育跟不上的问题。

三是解决了顶岗实习校企共管但校企均不管,(企业人员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实习单位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学校管理难以到位)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时指导流于形式,放任自流的问题。

四是解决了顶岗实习有制度难落实,学生成绩评价和教师指导评价可操控性差的问题。

五是解决了教师下企业进修或挂职锻炼与顶岗指导、招生就业工作脱节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根据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特点,开发了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研发了操作简单、界面友好,运行安全的系统。为便于没有电脑或者无网络条件的学生访问系统,设立了手机访问端口,确保了学生能够无障碍访问。

(2) 完善和创新了顶岗实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明确了不同角色在顶岗实习工作中的责任,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协作与交流环境。通过系统,师生之间可就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探讨;学生之间可就实习心得进行交流;实现了群发短信及短信问卷调查的发布与统计。校内指导老师每学期实地走访顶岗学生一次。定期编印顶岗实习工作简报。

(3)根据实习学生分布情况,分区划片,设立企业教学工作站。企业教学工作站是校内管理向校外管理延伸的部门及顶岗实习监控平台。每个企业教学工作站负责本区域各企业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管理。工作站与教师下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顶岗进修,挂职锻炼,科技服务的同时,也与招生就业工作相结合。

4)根据学生补习知识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学生可访问250门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下载教学课件和辅导资料,现代纺织专业还专业开设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

(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每年聘请约300名左右的优秀企业顶岗实习指导师傅为学院兼职老师,颁发证书。根据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由企业师傅和工作站老师、校内指导老师、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员工共同做出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

 

3.成果的创新点

一是开发了集实习管理,在线学习、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访问,实现了实习过程实时信息传输、信息快速处理、人员动态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提高了顶岗实习的管理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二是网络上的动态信息管理平台与当地企业教学工作站相结合。动态信息管理平台解决了空间(远程)与时间(实时)上的困难,企业教学工作站解决了距离(面对面交流)的困难。既确保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又促进了招生及就业。

三是利用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质量评价标准化,顶岗信息简报化。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数据统计,这些数据均作为对师生评价的客观依据(顶岗日志,指导日志,走访情况)。因为数据在校内都是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对实习生、老师的评价均在系统里完成。对顶岗情况每月编印一期顶岗实习简报,供领导决策、各企业教学工作站与二级学院交流。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教学成果影响力较大、辐射面较广,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同时也获得了相关媒体、兄弟院校的好评。

1)连续四届毕业生的就业力指标不断上升

我院从20089月(2009届毕业生)开始着手试行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教学工作站模式。通过三年多的实践, 显著提高了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效率、老师下企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顶岗实习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经过3年多的教学实施,共受益四届毕业生,共11116名。四届毕业生平均顶岗实习率达到97.75%,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76%、专业对口率80.85%。三年多来,累计在30个地区,设立43个企业教学工作站,半年以上脱产下企业老师204人次,其中进入顶岗实习企业教学工作站的有144人次。具体数据见下表:

毕业生

顶岗率

企业教学工作站

初次就业率

对口率

届别

人数

区域数

个数

老师数

学生数

2008

3345

85.62%

70.91%

2009

2250

95.22%

3

5

16

632

96.17%

75.90%

2010

2857

98.21%

8

11

35

944

98.21%

81.30%

2011

3177

98.52%

9

13

44

1022

98.90%

85.35%

2012

2832

99.05%

10

14

49

1036

---

---

合计/平均

11116

97.75%

30

43

144

3634

97.76%

80.85%

注:2008届数据不参与统计,2012届学生尚未毕业,故无法统计就业率与对口率。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连续四届毕业生的就业力指标均在上升,本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2)顶岗实习效果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教学工作站模式实行的第三年,我们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的随机调查 (手机短信、书面、电话),以便了解全面地了解这样模式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运行的效用如何?各个环节发挥作用的最终情况如何?主要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 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可靠?

在调查的样本中:35%的实习生认为稳定可靠;49%的实习生认为基本稳定可靠;12%的实习生认为不稳定不可靠;4%的实习生认为不清楚。

(2) “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教学工作站对顶岗实习是否有帮助?

在调查的样本中:28%的实习生认为很有帮助;43%的实习生认为有帮助;19%的实习生认为没有帮助;10%的实习生认为不清楚。

(3) 企业教学工作站老师+校内指导老师+企业师傅能否满足顶岗实习指导与管理上的需求

在调查的样本中:23%的实习生认为完全能满足;65%的实习生认为基本能满足;7%的实习生认为不能满足:5%的实习生认为不清楚。

3)顶岗实习工作要求得到了落实

一是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单位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是各二级学院集中或分散安排单位,原则上要求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

二是落实了顶岗实习管理教师。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超级管理员设置各二级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员,再由他们将各专业的学生分配至各个专业带头人名下,专业带头人再将学生分配给各个专业老师,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20人。根据实习企业区域分布,学院在合适企业设立教学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老师与负责1小时交通半径内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指导。

 三是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与顶岗情况实时反馈。开始确定顶岗实习岗位后,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认真、如实填写顶岗实习企业信息。学生共需要在顶岗实习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不少于60篇顶岗实习日志。

 四是落实了教师走访和指导情况实时反馈。校内指导教师每学期实地走访每位顶岗学生一次,企业工作站老师每月实地走访区域顶岗学生一次,对指导情况、走访情况,指导老师应在顶岗实习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填写指导日志。

 五是落实了顶岗实习教学评价。顶岗实习结束后,学院将组织相关检查小组,对学生的顶岗日志、教师指导日志、顶岗实习总结报告、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等进行抽查。

4)媒体报导使本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得到推广

《中国青年报》、《教育信息报》、《钱江晚报》、《中国教育报》、《宁波晚报》等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对我校顶岗实习教学成果进行了追踪报道。教务处也定期将汇总的顶岗实习情况编印成简报,供领导决策、企业教学工作站、各二级学院交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8828《宁波晚报》刊发了:《有没有听过“2+1”教育模式 大三一开学,头一件事顶岗实习带薪实习一学年才能拿到毕业证书》的专题报导,此后《钱江晚报》、《教育信息报》、《中国教育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共刊发了9篇报导,《中国青年报》2012-3-19刊发了《实习生教学工作站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文章,介绍我院的顶岗实习经验。各兄弟院校纷纷来到我院进行学习和交流,2011年,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使用情况良好。


实施“三主一评”模式实现实训、技能竞赛与技能鉴定一体化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李强林

讲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刘妙丽

教授

化学教研室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文德

副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黄方千

讲师

系团总支书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任建华

讲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专业实训、技能大赛及训练、职业技能鉴定三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多视角评价的模式,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融于实践教学中,显著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了规范、快速、准确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应变能力。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标,提高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兴趣显著提高,获奖率高、职业技能鉴定的通过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成功培养出能迅速融入纺织、化工企业第一线生产、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依托,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为主线,成功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前训练和专业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

(3)以科学合理的实践任务为依托,成功将化工、纺织行业内最新的技术、企业的最新的要求与实践教学无缝对接,让毕业生迅速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4)构建由浅入深的教学任务单元,有效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融于一体,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新颖的教学技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设置基于生产岗位工作过程的训练任务。通过企业调查,结合最新国标和企业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训练项目,以训练任务单元为纽带将职业技能大赛赛前训练、校内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操作规范性训练、结果准确性训练、操作速度训练、创新型项目训练、实操应变能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职业技能大赛等七大内容。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实践教学。以明确的项目任务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完成连续的工作任务为线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3)合理设置障碍,提高学生的应变、创新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原始样品或试剂的浓度调高,或改变样品状态,让学生主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4)革新考评方式,实施全方位考核。依据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实操考试和仿真模拟训练和考核,加强学生实操的应变能力和结果准确性的考核。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达到的能力目标,公正地评价团队中的成员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贡献,以促进学生自己更加明确下一个任务的学习目标和提供在团队中的协作精神。

 

3.成果的创新点

1)将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与企业实际生产贯穿于校内实训,革新了传统的校内实训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

2)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实践教学,构建了循序渐进的项目式的校内实训体系,并对各个项目进行任务划分,确立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训练目标。

3)将校内实训与技能大赛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校内实训完成技能大赛训练,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我校利用三主一评模式将校内实训与技能大赛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成功改革试点,到逐个推广到染整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近10个专业,应用效果显著,2011年这些专业的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等各类奖项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8名。


商业包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探索与实践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市镇海区言吾言广告设计有限公司

宁波市天九印刷有限公司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姚大斌

讲师

分院副院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徐筱

讲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李滨

研究员

分院院长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无论课时量的多少,我们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课程知识点分布,这些知识点均要在课程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各种授课方式逐步教授给学生,以下列出商业包装设计课程所要教授的各项知识点:
  ①市场调研;②设计定位;③设计策划与创意;④结构和容器设计;⑤结构设计;⑥纸盒包装;⑦容器造型;⑧包装装潢设计;⑨文字要素;⑩图形要素;色彩要素;装潢设计稿的创制;材料和工艺设计。
  综上13项知识点,在一般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理论加实践的教学规律逐项解决,课程进程漫长,知识点不连贯,授课过程往往会产生前后脱节的现象。我们改造“商业包装设计”课程后,按照设计企业接单方式,将项目任务下达到课堂,学生以设计师身份进入岗位进行课程学习实践,教师的角色兼顾传授指导和项目经理,课程的流程基本按照设计企业的项目实施流程进行,每位同学或每组同学均领受一份项目任务书,按照任务书的项目内容节点和时间节点提交过程成果,过程中教师与项目委托方共同评价、提出意见。在课程实践中的项目运行可以单一项目贯穿、也可以多项目并行,过程中教师以项目经理身份进行合理的课程项目分配。项目化改造后的课程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得到了良好的贯彻。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课程首要明确针对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理念核心原则
  教育理念核心原则包括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将这六项原则渗透到商业包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流程中。
  2、确立与传统设计课程不同的课程评价标准
  在商业包装设计课程实施阶段,明确项目化的课程流程,教师定制项目任务书,任务书规范项目审查节点及审查目标,项目节点包含课程训练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项目节点上教师给予“通过”、“修改通过”“不予通过”评价,要求学生不断修改设计达到项目流程既定要求,每个项目节点通过,即整个项目流程完成。课程不以分数或五级制进行评价,最终是任务书内容全部完成即完成课程学习。
  3、具有市场意识、有商业设计经验的教师团队建设
  商业包装设计比一般平面设计课程对于市场、艺术、技术、结构、工艺及材料等的要求更加多样和复杂,对于课程教师的要求就更加苛刻,教师可以组成团队进行授课,这里所提到的团队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师团队,而是团队授课,不拘泥于1位、2位、3位教师同时进教室授课。教师必须有专业跨度,又有专业互相交叉,覆盖整个商业包装设计项目化流程的每个知识点。
  4、合理的设计项目管理,课程团队与市场接轨
  项目化课程改造前提,就是真实的企业设计工作委托,在课堂中将来自企业的商业包装设计项目以任务方式下达到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对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委托方负责。教师肩负知识传授和项目经理双重角色。
  5、企业主动配合,参与教学评价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商业包装设计课程的基础,选择有责任心、有社会服务意识及热心参与教育的企业进行合作,承接这类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设计任务与课程嫁接。企业参与项目化课程流程中的设计目标陈述、市场调研、任务书编制,对任务书的每个节点进行市场化推敲,审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3.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政策引领、行业支持、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在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中,确立了一套“企业委托,真实项目,真实流程;团队授课,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2、按照认知逻辑改造企业委托设计项目,将设计项目任务下达到课堂,学生以设计师身份进入岗位进行课程学习实践,教师的角色兼顾传授指导和项目经理,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企业参与项目课程结果评价,课堂充分体现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特征。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设计课程的项目化可以理解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成了学习工作的主体,教师成为主导,以项目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依托,以自学、讨论、探究为主体开展的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
  现在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课程群中有许多设计类的课程,比如,Indesign与样本设计、IllustratorDM单、商业包装设计、纸包装结构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项目化教学这一成果,作为教学手段在以上的设计课程中推广和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设计项目按照设计的难易程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长期型项目,这类项目被导入正常的课堂教学,按照公司项目化的工作流程,由专任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草图设计、效果图制作、成品制作等一系列流程,课程结束之时也就是项目完工之日;另一类是短期型项目,这类项目不宜放在课堂教学中去,只能放在课外时间,由师生创意设计团队完成。
  其应用的突出效果表现在:
  1、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近三年来累计承担了60余项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均利用课程或课余完成,得到了委托单位好评,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在各类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近50余项,市级以上40余项。
  3、目前已项目化教学无手段的课程已经在我院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等设计等专业普遍实施。


“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新课程方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易传英

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张大能

教授

思政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基础教学总支书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刘真安

副教授

思政部行政助理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武英

副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郭迎选

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本成果是按照中发200416号文件和2005年教社政5号文件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的要求所进行的实践和探索。成果展示了校村牵手结对+学民牵手结对+学孩牵手结对的基本模式,形成了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和快乐暑期等活动形式的长效机制。3年来战旗村的村民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纺专亲人的到来。因为校地共建活动受到战旗村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村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纺专师生们提供的服务,并希望长期坚持下去。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思政课三贴近一直是思政课教师着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于是有了这个立项。项目的完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百花园中增添了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快乐暑期等思政课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二是实践育人的长效性问题。关于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思政课老师们也在实践中也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但如何使这些模式和方法具有长效性,于是有了这个立项的思路。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主要采取学习法、调查法和实践法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成果。

1)学习法解决教学理念问题

 根据(教社政【2005年】5号文件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精神,项目组成员阅读了有关的文件和书籍,以解决教学理念问题,即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从而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2)调研法解决理论联系实践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项目组成员主要是通过与一线村民干部、学校师生和农民群众访谈、问卷和亲自参与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老师们通过结合思政课教学要求,拟定出调研课题和访谈提纲,由结队的学生分别完成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从而解决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3)实践法解决三贴近问题

项目组成员全程亲自参与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快乐暑期亲自指导,并多次和团委老师一起去战旗村和他们村干部座谈,商量共建问题,及时与学校有关领导汇报。同时,将深入战旗村观察和亲身感受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带进课堂,学生通过活动将心得体会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从而解决思政课三贴近问题。

 

3.成果的创新点

1)突出统一领导,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项目实施时,学校和郫县成立了城乡统筹一体化、校地共建新农村大学生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学校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思政课教学部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为成员,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从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突出校地结合,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项目实施既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农民;既锻炼了学校教师,也锻炼了地方干部;既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也强化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
   
3)突出实践育人,实现培养合格大学生与新型农民的统一。项目根据中发16号文件和5号文件精神,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大学生和农民家庭结对快乐暑期为形式,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的直接效益:从理论层面看,它是把高校育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一种育人方式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创新。这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希望有丰富和较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了高校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职能,同时又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从实践层面看,它为新课程方案下思政论课增添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的实践育人模式。
    
成果的间接效益:200951开始至今,“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社会实践活动已先后在《成都商报》、《成都日报》、《教育导报》、《成都纺专报》媒体报道,郫县蜀都电视台等频道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成果的应用前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论文发表、院校、会议交流等形式加以推广。因为它不仅为所有高校(含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借鉴,而且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的目标要求,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名企共赢模式下的服装终端类营销课程群建设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禧

副教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阳川

副教授

系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陈立加

讲师

成都纺专服装系党总支副书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吴洁

陈列方向专业负责人/助教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王琳兰

助教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童晓晖

副教授

系副主任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王川

助教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介绍:

本课题建立在2010年纺织协会的教学成果三等奖《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营销课程模块的建设与实践》成果基础上,探索名企双赢模式下的服装终端类营销课程群建设实践。

本成果立足校企合作,定位培养企业所需、学生所想、学校所愿营销人才,筛选一批有能力提供稳定而真实的终端教学资源知名品牌企业单位,校企双方共同梳理终端职业发展轨迹,按照岗位分析--岗位对应的能力分析(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归纳类似岗位能力构建专业课程群的思路,围绕营销终端岗位具备的营销能力,构建多元服装终端类营销课程群——实体终端课程群+虚拟终端课程群+品牌营销课程群;

 

 

 



通过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际市场项目,拓展实训场所,打造多层面师

 

资队伍等方式进行课程群建设实施。实践验证,目前成果建设初见成效,校企合作良性扩展,专职师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就业取向更灵活,就业质量更好。

主要解决问题:

1)      适用终端类营销课程建设的稳定有教学保障性的校企教学合作关系;

2)      名企共赢模式下进行终端类课程群的思路设想、框架构建、以及建设特点;

3)      企业现场环境的教学实践实施。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课程群构建方面:立足企业所需、学生所想、学校所愿,定位共同利益交叉点;携手知名企业,建设适用性的校企教学合作关系;通过点面结合的调研方式,共同梳理职业发展轨迹,清晰规划岗位群逻辑关系,围绕营销终端岗位具备的营销能力,构建多元服装终端类营销课程群——实体终端课程群+虚拟终端课程群+品牌营销课程群;纵向、横向组合各个关联课程,联合企业,塑造课程群综合性、延续性、模块性特点,培养综合技能,提升课程群建设的实用性。
 

 

 

 

 

  课程群实施方面多方面进行探索:

1 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际市场项目:如,在校园运作品牌企业实际市场项目,企业的店长店员经理走进校园,学生员工共同完成企业的销售任务;营销比赛中演练实际市场运作,营销比赛中结合实际企业现阶段市场问题,真实演练市场运作;参与知名企业的内部营销实训项目,学生到企业进行非常规化市场项目,例如特卖会,订货会等实际项目的全程跟踪实习;到企业全真环境中角色顶岗等。

2) 模拟实际卖场+拓展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模拟卖场,进行校内基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拓展四川赛琪,欧度服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3 组建多层面双师型师资队伍:专职教师60%以上具有知名企业工作经历;组合实践专家型兼职教师;拓展企业高层师资,形成多层面的双师队伍。

4 借鉴企业的实际培训资料、开办专家知识培训讲座等,前期特色系列教材与企业培训资料相结合等,教学资料适时更新,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成果的创新点

1)  服装终端类营销课程群定位知名品牌企业,培养企业所需,学生所想,学校所愿人才,创新服装营销人才培养思路。

2)  按照岗位分析--岗位对应的能力分析(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归纳类似岗位能力专业课程群,思路创新。

3)  服装终端类营销类课程群的综合性、延续性、模块性特色定位,各课程在纵向深度+横向广度衔接递进;保证教学与时俱进,有益校企双方合作开展企业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也促进课程群建设的丰富性、实用性和新颖性。

4)  课程建设实施与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引进真实市场项目进入校园,体现高职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特点;整合双方资源,形成创新性走出去,请进来等新型市场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在实施中创新多样化的营销教学项目;建设实施思路、建设合作方式、合作项目类型均有一定创新性。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 名企共赢模式下的服装营销课程群建设初步实现双赢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培养出的营销类人才工作成绩斐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了学校、专业的知名度;知名企业在课程群的建设中,扩大在学生中、社会上的影响力,节约人才培养成本,拓展了未来的潜在客户群。服装营销课程群建设初步实现双赢。

2) 校企合作良性扩展

在专科09-10级的教学实践中,与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企业逐步形成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终端教学需要的合作关系;合作企业类型日趋广泛,例如发展了用友软件、百胜软件等企业;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3)  专职师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课程群建设引进多层面多样化的企业兼职人员,双师队伍更加丰富化合理化;专职教师与实践专家的沟通合作,接触实际市场的最新动向,丰富知识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  学生取得丰硕成果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知名企业搭建的平台上得到更为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践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市场认可;有效缩短职业成长周期,毕业后就业取向更灵活,就业质量更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推广价值

1. 应用于其他课程群建设——本类课程群建设按照岗位分析--岗位对应的能力分析(岗位综合素质要求\岗位技能要求)—归纳类似岗位能力构建专业课程群建设思路对类似课程群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2. 服务于校企合作模式——本成果借助合作名企的资源,培养适合终端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校企双赢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达到合作预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成果的建设思路方法和手段对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3. 在实施中合作、创新多样化的终端营销教学项目,合作方式、合作项目类型均有一定创新性,对于课程教学中市场实践项目的开发具有借鉴推广作用。

4. 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终端类课程群职业教学作用明显,满足学生职业成长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有效率,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职业教育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教学创新模式

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郝永强

服装设计技师

 

香港服装学院

姜林

服装设计技师

 

香港服装学院

曹亚箭

服装设计高级技师

副院长

香港服装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职业教育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教学创新模式是由香港服装学院下属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郝永强老师为首的教学团队于20094月至20121月完成的一项教改成果。

该项目秉承学校“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培养专、精、强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思想,针对原有《服装画技法》课程理论内容较多,教学思想上更偏重绘画性和艺术性,示范案例选样陈旧、抽象型服装画所占比重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一味追求绘画的视觉效果,不重视服装本身、忽视了服装效果图最基本的实际功用需求,脱离企业实际需求,毕业的学生难以做到和企业快速顺利对接等现实问题所设立。项目立足服装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纳入教学范畴,以学生时装画技能的快速提升,满足毕业生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作为项目成果的考量标准。项目组老师在走访多家服装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大量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案例,以供学生临摹,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调整了服装画技法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实际课程中实施,并深入征求学生意见不断调整,最终确定了更贴合实际的《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课程方案。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将服装效果图课程设置由原来的《服装画技法》(一)和《服装画技法》(二)变更为《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一)和《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二)。

2)确定了新的教学理念,授课中充分重视学生对服装效果图实用性的引导。

3)修订教学大纲和计划。缩短老师集中讲授理论部分时间,增加学生摹写教师辅导时间和作业集中评述时间,将原有调研环节在仅有的到图书馆查资料基础上增加市场考察、企业观摩部分,课程中增加实际样衣摹写训练环节,加大学生课外作业量的要求。

4)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更契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发一系列更时尚的实用型服装效果图案例供学生摹写,提供了一系列国际知名企业产品设计稿供学员参考学习。

5)在《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一)课程中,充分照顾没有绘画基础的初学者,突出人体的比例、结构及动态在服装设计表现时的重要性,将男女童装的表现一起纳入到学习范围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服装立体性概念的塑造,以及平面款式图与成衣效果之间的联系。把课程重点放在实用型线描图和彩色服装的表现技法上,将抽象的服装画归纳为欣赏类素材,主要作为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所用。

6)《服装设计表现技法实战》(二)课程中,课程内容注重服装材料、款式和工艺的表达合,创意与实用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就能形成较为成熟的设计的思维,缩短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同时,加大服装电脑设计环节比重,要求学生模拟企业产品开发从设计到下单各环节完成作业,作业评述环节请企业的设计师和纸样师到场参加点评。

7)学生的成绩由课程作业、正式考核组成。提高平时作业的量和质的要求,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按照企业要求完成效果图绘制和产品设计开发。

8)该项目将学生参加企业面试,取得兼职和就业机会作为评判的依据之一。

 

3.成果的创新点

1)在课程中注重对服装效果图实用性的引导。

2)增加实际样衣摹写训练环节。

3)开发一系列时尚与市场相结合的实用型服装效果图案例供学生摹写,提供了一系列国际知名企业产品设计稿供学员参考学习。

4)将男女童装的表现一起纳入到学习范围中。

5)要求学生模拟企业产品开发设计下单环节完成作业,作业评述环节请企业的设计师和纸样师到场参加点评。

6)增加考核环节,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按照企业要求完成效果图绘制和产品设计开发。

7)将学生参加企业面试,取得兼职和就业机会作为评判的依据之一。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开展以来,共对20个班的846名学生的服装画课程进行了教学调整和改革,在深圳市服装设计定制工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学生的通过率平均提高了11.4%。同时,项目组对后续担任《服装设计学》的老师针对参加项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相关老师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提高的肯定。

对参于教学改革的640名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抽查显示,企业反映与之前本校培养的学生相比,学生的服装的表现和设计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毕业到企业后基本上可以很快正式上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同时,缩短了企业的新员工的培训实习周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相关费用开支。

20122月,项目论证验收完成后,开始在香港服装学院各分院进行推广,效果良好。


基于职业标准、岗位技能、技能大赛的“模块化、标准化、工作化”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刘霞

高级讲师

副校长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朱华平

讲师

服装工程系主任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马宇丽

讲师

服装教研组长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汪薇

高级讲师

广西职教名师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陈秋梅

助理实验师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该成果是广西中职2008年一级教改立项《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标准构建》的研究实践成果。2010年底结题,当年获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教改成果一等奖。该成果针对性解决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学科化,学生工艺操作技能不规范,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脱节,技能大赛受惠面小等问题。

 “课程模块化” 是指将原有学科型的专业课程结构根据岗位能力进行重构,形成以岗位工作要求为主线的基本技能、典型工作任务、创新型工作任务课程模块群。符合服装专业技术技能灵活、创新的特点。形成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分段递进”课程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适合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适应技能大赛要求。解决了目前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学科化,教学与岗位能力脱节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服装技能比赛受惠面小的问题。

“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化”是指将行业标准、企业岗位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通过“定性、定额、定时”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的实施,实现教学标准化,提高了教学实施的规范性。解决了原有的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主要以学校的教学为核心,教学实施过程中标准不明确、技能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工作化” 是指以服装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创新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中厂”、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厂中校”等教学平台,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工作化”。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解决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工作化”的教学实施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教学与岗位对接。

以岗位职业能力、全国服装技能大赛为导向,调整并完善服装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三个对接”,即实现实践与岗位对接,知识技能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技能比赛对接。通过归纳、归类基本技术、基础工艺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构建具有扎实基本工艺和技术基础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凸显新技术、新工艺、新潮流的创新型工作任务,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企业产品及技能大赛题库,形成工作任务引领的核心课程和技能训练,将学科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服装产品生产过程组织教学,通过校企合作的“厂中校、校中厂”等“工作化”的教学实施平台,实现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的逐步提升。

 
 
 

 

 

 

 

 

 

 

 

 

 

 

 

 

 

 

 


2)制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要求。

3)构建定量化的考核办法,考核评价标准明确。

将模块化课程分成若干项技能,并分开进行量化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使每一位学生明确各阶段学习目标,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结合服装专业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实践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接行业标准,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行业技能证书,将考取相应的中级或以上技能证书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同时,将技能教学要求定量化,减少因教师的主观随意性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

 

3.成果的创新点

1)课程改革思路创新——提出 “四化” 的课程改革思路:1)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任务式、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职业化”;2)基于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产品化”;3)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大赛要求为标准,实现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的“标准化”;4)开展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工作化”教学实施平台。
  
2)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创新——基于行业、企业和技能大赛的标准构建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增加了技能大赛内涵,创建包括职业标准模块和新工艺模块在内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实施“定额、定时、定性”的过程监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内涵创新——构建“产品化”的课程内涵。重视基本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根据服装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构建多样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产品生产为载体,将教学任务产品化,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符合服装产品制作个性化和创新化要求。
  
4)教学平台创新——构建“工作化”的教学实施平台。首先是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实施平台对接,实现工艺多媒体视频同步演示教学, 服装工艺操作教学重复繁杂、教学效果不佳一直是服装专业的教学难点,新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演示难、指导难”,提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可以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在服装教学中引进企业仿真系统,模拟企业操作,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具有直观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其次是创建的工学结合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型教学实训基地,实现技能培养模式与 “工作化”教学实施平台对接,有效提高技能训练水平。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项目实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基础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增强,技能竞赛成绩优秀。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参赛选手平均89%入围国赛,100%获国赛二等奖。 

20082010我校学生参加全区、全国技能比赛成绩一览表

年份

自治区级比赛

全国比赛

我校参赛人数

我校获奖

人数

获自治区奖项

全区排名

我校参赛

人数

我校获奖人数

获全国奖项

2008

3

3

一等奖2

二等奖1

前三

3

3

二等奖3

2009

3

3

一等奖2

二等奖1

前三

3

3

二等奖3

2010

3

3

一等奖2

二等奖1

第一、二

第十四名

2

2

二等奖2

2、促进我校服装专业的办学水平。我校承办了20072009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比赛暨全国比赛选拔赛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项目组成员负责比赛的所有技术支持工作。同时,承担了全国中职学校技能比赛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广西参赛队的集训工作,20109月我校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训练基地。

3、有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的建立,促进服装专业教学规范化和标准化,项目实施对象—2008级服装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 2007年以前中级服装定制工一次通过率基本都在90%以下,从2008年开始,一次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并且考核成绩也逐年提高。

4、促进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服装专业教师带领的学生参加全区、全国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项目组朱华平、马宇丽、汪薇、陈秋梅等4位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本项目组还承担2009年自治区重点委托立项项目——《服装制作与设计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机制的的构建与实践》。朱华平、马宇丽、汪薇、刘云云四位教师还负责编制了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教学方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示范性教学方案、畜牧兽医等28个专业设备配置标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设备配置标准;成功举办了2009年广西中职服装技能比赛培训班,并为全区服装专业教师和校长培训班学员上示范课,获得好评。汪薇老师2010年被认定为广西中职教育百名名师。

5、引领了“多元化”教学实施平台建设——服装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2008年我校服装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40万元,学校配套80万元。我校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依据课改项目实施的需要,建成了集教学、实训、生产、技能培训为一体,实现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相融合,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平台。实训基地实现了多媒体同步和重复演示视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教学实训等多形式教学。我校服装专业实训基地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中职示范实训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南宁鹏达制衣有限公司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教学实习基地。在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服装0708级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6、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成功举办了2009年广西中职服装技能比赛培训班。并开发一系列与课程标准相应的教学课件,为全区服装专业教师和校长培训班学员上示范课;为县级职校——灵山职业技术学校的服装技能比赛选手作专业指导,使他们在2010年全区服装技能比赛B组项目中获得第三、五、七名的良好成绩。

7、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由于课改,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办学的美誉度提高,吸引了企业的关注。从2008年开始共与大型的,有信誉的服装企业建立订单办学,如:宁波雅戈尔服装有限公司、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与中山织之道服装公司组建了冠名班,引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开展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8、提高了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服装专业实施课程改革,使学生技能扎实、技术全面,能多方面,多层次的择业。近两年,许多学生就业岗位往电脑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跟单理单、服装销售等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的岗位发展。

9、推动了我校服装专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依托实训基地,为兄弟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学生开展技能鉴定;长期为广西监狱企业——华盛集团举办服装企业管理干部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从2008年~2011年连续3年学校已经为广西华盛集团监狱系统管理人员开展了多期的短期及中期专业技术培训,为广西女子监狱及男子监狱犯人培训,项目组成员利用了服装专业数字化仿真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前来接受培训的各级监狱干警对培训效果感到比较满意,这为他们今后即将开展的服装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引领广西中职服装专业建设。项目组受广西教育厅委托,指导审核来宾职业技术学校、灵山职业技术学校的自治区财政支持服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受教育厅中职教改中心委托,开展自治区中职教改重点课题——《服装技能大赛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11、推动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进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分析岗位要求、技能比赛要求,总结教学经验好课改经验,撰写了 《以服装职业技能大赛为指南,开展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等系列论文14篇。对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技能训练,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本课题拓展延伸广西中职教改一级立项项目《创建生产型服装实训基地》和《中职服装专业数字化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的研究。


课题:《染整技术项目教学》教材编写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梁菊红

教授

副院长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郭常青

副教授

染化工程系主任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王开苗

副教授

染整技术专业室主任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顾乐华

副教授

染化工程系副主任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杨秀稳

教授

染整技术专业教师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陈英华

副教授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程永爱

高级工程师

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总工程师

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染整技术项目教学》教材编写课题研究以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材料为契机,打破原有的以知识“储备观”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将抽象的知识按应用方式进行重新架构。本教材改革的重心并非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本教材对染整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重新组合,根据岗位和任务,选择组织内容、设置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项目目标,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进行编写,将知识与工作任务相联系,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学习知识。

课题专家组鉴定意见认为:本研究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快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过程扎实有效,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该研究以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为基础,认真研究已有成果,归纳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图和基本范式,并且以技术专业为例做了具体深入研究,在高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建议课题组进一步提炼成果,使其成果能够运用在更多专业领域,以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教材是最教学的关键材料之一,传统的教材编写都是以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为主线,是典型的知识储备观教学的产物,远远不能适应项目教学要求。在项目教学中,教材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基本教学项目,并由一个个具体项目贯穿起岗位能力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指导工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托。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应集中体现在教材当中,并能够用最简捷的方式帮助教师明确目标、理顺思路、正确分解教学任务,选择更切合实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材的内容与形式都要作全新的改革。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项目教学改革过程中的这个主环节,即教材建设。

本教材将对染整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重新组合,根据工作岗位和任务,选择组织知识内容、设置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项目目标,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进行编写,将知识与工作任务相联系,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学习知识。

打破原有的以知识 储备观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将空洞抽象的知识按应用方式进行重新架构。本次教材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教材知识贯穿在具体的教学项目活动中,并尽量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编写。每个项目结束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产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就是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按照工作体系设计的教材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把知识在实践中的组合方式教给学生,从而解开了应用这个黑箱,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成果的创新点

通过深入研究,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学目标与教材不相适应的矛盾,打破原有的以知识 储备观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将空洞抽象的知识按应用方式进行重新架构。本次教材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本教材将对染整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重新组合,根据工作岗位和任务,选择组织知识内容、设置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项目目标,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进行编写,将知识与工作任务相联系,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学习知识。教材知识贯穿在具体的教学项目活动中,并尽量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编写。每个项目结束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产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就是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按照工作体系设计的教材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把知识在实践中的组合方式教给学生,从而解开了应用这个黑箱,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本课题完成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教学形式,将知识储备式变更为知识建构式,教材结构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新编教材是在充分总结现有教材情况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大量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确定了将典型品种与典型工艺相结合,强化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相关基础知识)、方案制订(工艺确定)、效果检测的核心职业能力相关知识,将其以任务完成为主线进行串连,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教本内容更加精练而有针对性。教材以问题提领知识,通过工作任务将纤维知识、染化料知识、设备知识、工艺因素确定方法、纺织品质量检测知识贯穿在一起,是典型的知识建构式结构,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效果。

本教材编写完成后,先后在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2008-2010三级高职染整技术共450名学生、淄川职教中心300余名全日制中高职学生使用,并选择了淄博大染坊企业职工培训试点,听取了滨州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学院、苏州大学、青岛大学等相关专业院校教师的意见。调研表明,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教材内容组织更有利课程教学备课与教学资料组织的针对性,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每个项目均有较强的完整性,将相关基础化学知识、纤维知识、染化料知识、加工工艺因素确定、设备知识、检测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企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内容具体生动,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探究知识的兴趣,十分有利于学生自学。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德州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秀芝

副教授

副院长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徐静

教授

院长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赵萌

讲师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李学伟

讲师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王秀燕

副教授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项目成果在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以重视理论、强调实践、开拓创新、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依照CDIO的思路,提出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三层次(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六模块(服饰文化实践模块、服装材料实验模块、服装数字化设计实践模块、服装结构工艺实践模块、工程训练模块、综合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三结合(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训练有机结合、校内学科各方向间有机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有机结合)的“363”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为本,注重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推进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通过实验教学资源,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该成果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解决教学问题。

一、363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新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不断推进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进而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主要通过采取工作室教学法、虚拟教学法、利用服装行业活动开展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结合国内外赛事活动开展实验教学等方法进行专业实验教学,使教学实践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为恒常固定的专业课注入了时新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摆脱以往枯燥单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参与从服装产品设计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过程。从款式设计、面料实验、结构工艺制作到综合创新;从服装生产、企业管理、服装营销到品牌创业,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创新的方式学习服装专业知识。理论实践并重,强调个人学术能力与实践协作的精神,重视知识学习与开拓创新的培养。

四、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

根据服装学科的特点、在体现服装教育鲜明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在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改革,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采取立体化考核的模式,对于研究创新性实验考核实行弹性管理。新考核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成果的创新点

该项目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为实验教学实施主体,以设计方向和工程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为覆盖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山东省纺织服装企业、科研单位及相关服装高校综合性提高性实验课程的对外开放教学为延伸线,依照CDIO的思路,提出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63(三层次、六模块、三结合)实验教学体系。

该体系以学生为本,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把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及科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实践教学各环节中。该体系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为国内同类专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效果明显。

一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在各类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真题真作,并通过产、学、赛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该体系教学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在每年的考研复试中,学生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实验技巧,屡屡获得成功。实验教学还通过横向项目、各类培训项目、校外实训基地等实现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二是对我院实验教学体系的规范、改革、创新起到示范作用,省内一些服装院校比如山东服装学院、泰山学院、烟台南山学院等纷纷前来学习,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该体系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为国内同类专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对山东省关于建设纺织服装强省,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开展企校合作项目研究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孙金平

讲师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田金枝

讲师

服装系科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吴玉娥

讲师

服装设计专业带头人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本项目是在教育部提出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与企业在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的。项目提出了企校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探索企校合作,充分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开展企校合作项目的研究。提倡加强企校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职教的选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只有与企业联姻,才能与经济齐飞。只有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企校合作,才能赢得职教的大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服装专业人才供需对接。本项目获得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课题研究二等奖。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项目分析了企校合作的必然性、企校合作的基础以及目前企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指出政府在企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院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以保障先进的教学模式在企校合作和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项目提出理论指导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探索研究了多种方式的企校合作模式。为实现充分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开展企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与企业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的多样化企校合作的进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由政府建立起企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才会使企校合作长远发展。

体制包括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等。

2)充分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开展企校合作项目需要院校建立完善的制度、体制的进行保障,从而使企业和院校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院校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包括科学的构建课程体系、专家咨询制度、完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校企互兼互聘双赢机制、半工半读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等。

3)通过实践探讨,探讨了在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进行企校合作项目,实践证明通过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师资(人员)资源共享、学生资源共享、项目资源共享,能够更好地发挥企校的资源进行合作项目的开展。具体方法有校企互动式,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教学指导,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六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工人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产学研式,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企校联手,建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既是学校学生实训基地,又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技能的培训基地。

 

3.成果的创新点

本项目分析了企校合作的必然性、企校合作的基础以及目前企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指出政府在企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院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以保障先进的教学模式在企校合作和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院校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包括科学的构建课程体系、专家咨询制度、完善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校企互兼互聘双赢机制、半工半读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等;项目提出理论指导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探索研究了多种方式的企校资源共享与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互动式,在实训基地资源、师资(人员)资源、学生资源、项目资源等方面进行共享,更好地发挥企校的资源进行合作项目的开展。

为实现充分发挥服装企业、院校现有资源开展企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与企业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的多样化企校合作的进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在本项目的理论指导下,学院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群进行了多方面的应用实践:

1)以人才培养合作和技术服务为纽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校企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潍坊宝达服饰公司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在项目工作室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和自主品牌研发等真实的市场行为,教师和学生的实战中技术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紧密合作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新郎集团、青岛圣美尔集团、昊宝集团、淄博鲁泰集团等50家优质骨干服装企业,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学生,成立了圣美尔班、昊宝班等,企业设立奖学金,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

2)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0910级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进行了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实行三个月在校学习综合技能三个月在企业学习实践技能,循环进行轮岗学习、实践,通过教企融合模块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六个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把教室搬到服装企业,教学计划作重大调整,按照六个合一的做法进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反映良好。

3)实施一个主体,两种身份的师资建设模式。以双师素质提升为重点,通过专业教师兼任潍坊宝达服饰公司的制版师、设计师,在生产岗位上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校内教学任务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指导任务。建立校企互动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为企业技术人员创设条件,共享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鼓励参与教改和科研课题申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作,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4)服装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50家,紧密合作型企业25家,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加合作企业的项目实践、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校企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为做学融合、理实贯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机构结合、人员结合、产品结合、地点结合。

人员结合:专业教师=教学工厂技术人员

服装系主任=教学工厂副厂长

教学工厂厂长=服装系副主任

教学工厂技术人员=服装系兼职教师

产品结合:学生作品=企业产品

地点结合:车间=教室

 


校企合作高职纺织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严瑛

教授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杨建民

教授

二级学院院长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建设项目的简介

近年来,我国纺织染整行业发展迅猛,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俱增。全国就有2000余万纺织染整从业大军。纺织业作为陕西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就拥有35万从业大军。我院肩负着为当地乃至全国纺织染整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但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纺织类专业是我校人数多,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历史原因造成教学设备和仪器多是传统的老设备。随着新技术进入传统纺织行业,已经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引进具有一定先进性的,集机、电、仪、气一体的新型设备,充实专业实训教学,培养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是先接受相应专业教育,后实现就业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也使学生获得综合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按照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点需要,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为此,建设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职高专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2.建设项目的思路

一是通过企业参与,按照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以及任务驱动的要求进一步重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

二是完善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的生产性实验实训条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注重师资的合理配置与培训,积极进行教科研项目研究,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并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创建一支结构更为合理的双师优秀教学团队。

3.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近几年已经培训大批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运行良好,合作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咸阳华润集团、陕西八方纺织有限公司、陕西风轮纺织有限公司、江阴福汇集团、宁波雅戈尔日中纺织有限公司、江苏阳光集团等。其中:咸阳四家纺织有限公司承担跟班实训,江阴福汇、宁波雅戈尔和江苏阳光集团承担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任务。

结合我院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探讨职业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模式和具体管理实施办法,探讨校企合作如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运行模式,为陕西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双方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有利于企业和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的素质。提升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赢达跨越式发展。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形成规范的实训教材,开发一系列培训项目

兼顾各项取证的教学内容,编写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材、讲义和指导书。组织有周边高职学院教师参加的编写组,编写出纺织检测染整类3个专业的实训教材,开发、引进8个培训项目,引进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室1项。进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接轨。课题组成员主编教材4本,其中获优秀教材1项。发表论文数篇。

本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员近 3年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姓名

刊物

文章

发表日期

级别

严瑛

机织物与设计实训教程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8

十一五规划教材(统编)

严瑛

价值工程

浅谈顶岗实习的全面管理

20113

核心

严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纺织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

201121

核心

严瑛

染整技术

工艺改变对色织弹力布物理指标的影响

201111

省级

严瑛

染整技术

斜纹布成衣洗后纬斜的控制

201110

省级

严瑛

纺织标准与质量

SATIS纱线的加工及其性能测试

20101

省级

严瑛

广西纺织

测试分析Coolmax织物吸水性能

20101

省级

严瑛

广西纺织

纺织滤尘器的发展

20102

省级

严瑛

棉纺织技术

Cooldry织物吸水排汗性能的测试分析

20096

核心

严瑛

轻纺工业与技术

仿丝绸织物45s×40 s / 551×314.5 58?生产实践

20121

省级

严瑛

轻纺工业与技术

潜在的弹性伸长及弹性回复的研究

20122

省级

严瑛

轻纺工业与技术

织物整理变更工序改善布面质量的探讨

20123

省级

严瑛

纺织科技进展

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201224

省级

严瑛

棉纺织技术

莫代尔精梳棉混纺纱性能探析

20123

核心

严瑛

纺织标准与质量

莫代尔/棉混纺纱性能分析

20124

省级

严瑛

染整技术

共享型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研究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为例

20123

省级

严瑛

染整技术

液态棉生产工艺流程控制

20123

省级

严瑛

染整技术

从裁片工艺控制针织产品质量

20123

省级

严瑛

现代科学仪器

颜色数据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及Da tacolor的测色原理

2012

核心

杨建民

棉纺织技术

纯棉精梳纱毛羽的产生原因与控制措施

20097

核心

杨建民

纺织学报

羊毛预处理蛋白酶防毡缩整理机制

20099

核心

杨建民

现代纺织技术

羊毛蛋白酶防毡缩整理织物表面特征研究

20095

省级

杨建民

中国纺织出版社

纺织材料

20089

(统编)

杨建民

针织工业

毛针织物DCCA-蛋白质防毡缩整理研究

20094

省级

杨建民

山东纺织科技

从环保角度谈织物后整理对上浆的要求

20091

省级

本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员近 3年教改课题研究方面的成果

1).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08民生八大项目实训建设项目针织实训室。

2).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09民生八大项目主持实训建设项目纺织检测实训室。

3).完成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纺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厅二等奖。

4).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训建设项目现代纺织专业重点实验室

5).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纺织材料与检验》院级精品课程

6).主持参加全国高职第一届设计、检测大赛,第三届染整拼色大赛等获优秀指导教师

7).主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纺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8).主持20095月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内立项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研究与实践

9).完成了十一五教育部全国重点课题职业学校就业调查分析研究子课题(2009年结题陕西纺织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批准号:JDA070145—018

10.完成了20097月教育厅教改重点课题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09Z24

11.完成了雅戈尔日中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横向课题:雅戈尔与西部地区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研究

12.完成了学院课题纺织专业顶岗实习的柔性管理。

13.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课题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的探讨

14.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课题高等继续教育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及运行模式的研究

15.完成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16)完成了校级课题--水溶性平行纺柔体纱的工艺开发与应用研究

2.构建相对独立的模块、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平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的内容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3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的课程,并制定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实训项目。

在项目设计方面,3个层次要各有侧重。基本技能训练强调规范,注重实践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训练。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项目要求有一项成果(如一个设计、一件作品、一个产品、一篇论文等),突出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设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中心

实训基地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但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工业中心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注重师资的合理配置与培训,以机制与制度鼓励教师读研进修提升自身素质,积极进行教科研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创建优秀教学团队。经过3年多建设,有10名教师分获硕士学位有1名教师成为陕西省教学名师、有3名教师成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门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完善教材的功能,建成纺织工艺素材库,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初步建成专业工艺素材库及行业信息资源库。纺纱、织造的各种文本、图片、学生实习实训录像、企业工作现场录像新工艺、新技术的文本、图片;完成纺织专业的主干实训课程的图片、录像、文本等资源库建设;有新材料的文本、图片;编写和开发各门课程的教材、讲义、电子课件、教学案例及试题库等。

6.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依据纺织教学的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计划总学时比重超过50%。通过基本教学专用周、项目教学、企业实践形成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大力推进学生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利用网络化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探索网络化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地域得到极大改变,主动学习意识增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个性化学习与辅导,使教学过程管理更加科学化。

突出能力考核。不断探索和研究考试机制,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上,逐步建立健全考核标准,使考核具有科学性。实践考核以企业过程考核学分互认、资格认证与课程考试学分替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教学模式改革

①“教、学、做一体化

以任务驱动为载体,通过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讲练结合、学做合一,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以工程实践性课题作为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以课题训练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以企业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学分。学生在实习

②“教、赛、证三结合

通过将认证考核标准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完善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促进职业技能提高;积极参与省级和国家级能力技能竞赛(纺织性能检测大赛、纺织产品设计大赛、染整拼色打样大赛等),通过竞赛项目快速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以竞赛促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近年来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大赛共获得四个金奖,两个铜奖、六个三等级和四个优秀奖。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我院学生获得一个金奖,两个铜奖、六个三等级和六个优秀奖。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评。

通过在实训中心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普遍提高,98%以上纺织专业学生取得了纺织纤维检验工、织物结构与性能分析工、纺织操作工、染整拼色打样工等专业职业证书,得到了用人企业的一致好评。

由于教学与职业认证结合,学生的获证率较教改前大大提高,见图5学生获证率对比图。

8.师资团队建设

师资团队建设以培育名师、教学能手和提升教学水平为核心,通过培养和实践锻炼打造教学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通过3年多的建设,教学团队(见表1)取得了不

俗的成绩,有10名教师分获硕士学位,有1名教师为全国优秀教师、有1名教师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备 注

严瑛

 

42

副教授

实训中心主任

2011年度优秀

杨建民

 

47

教授

纺化学院院长

全国优秀教师

王显方

 

45

副教授

纺电教研室主任

2008优秀教师

贾格维

 

45

教授

纺化学院副院长

省职教先进个人

王化冰

 

41

副教授

教学办主任

2010年度优秀

李扬

 

28

讲师

 

青年教师先锋岗

 

3.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教、学、做一体化

⑵“教、赛、证三结合为后续课程建设打好基础。

实训中心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建成覆盖全面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实训中心。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按照基本技能养成——专项核心技能形成——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技能形成内在要求,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以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原则,以实现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四大功能为目标,依托学院牵头组建的三大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在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基础上,继续采取学校自建、引进企业在学校建、学校到企业建、学校与企业共建等方式,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将虚拟、模拟仿真与真实环境、真实工艺、真实生产相结合,建成一批多功能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协调并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群。


职业院校产教结合的促进机制与策略研究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董敬贵

教授

教学中心副主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丁文利

副教授

院长助理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李志贤

教授

系主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王剑平

教授

系主任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朱坤

讲师

教学科长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课题通过对产教结合与办学模式关系的研究,对办学模式涉及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策略和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四大要素进行了分析,对企业的利益取向、企业的教育资源利用研究,解决了学院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中产学矛盾问题。

本课题对产教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关系进行了研究,产教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基础,通过分析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职业院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职业素质的养成等,形成了职场化特征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多个专业中探索了双主体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对产教结合的机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明确指出,产教结合的运行机制是由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也将随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而发展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产教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部分,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建立产教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制定了一系列产教结合的相关制度,为产教结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运作层面上分析目前高职产教结合模式的主要类型,高职产教结合模式主要安照“多赢”的原则,目前,高职产教结合模式主要有企业为主和学校为主两种,每一类型又涉及到许多形式。企业为主形主要有“三明治”方式、“顶岗实习”方式、“企业主导”方式,产教结合“多赢”原则使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合作区域落实在学校,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靠学校的智力支持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的,主要形式有“合作投资”方式、“引企入校”方式、“奖学金”方式、“技术与咨询服务”方式等,解决了学院各专业在产教结合方面的合作形式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产教结合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反映其内容。以往常用的方法有签订产教结合协议、在企业举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活动、组建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等等。但在资源利用的集成度方面,视觉冲击力的强度方面,进而在校企间利益相互依存度等方面尚有较大距离。我院根据在机械系统长期办学的背景和已构建的社会网络及办学经验 ,借鉴台湾许多高校的 工业教育创新育成中心 ”产教结合模式, 以提高学校、企业的竞争力为理念,以培育品牌为目标,以协议为扭带,以校企双方各自提供的场地、仪器设备、经费和人员为物质载体进行建设 ;学校作为合作的一方提供高职毕业生资源、专业技术人员资源、实验和实训资源、信息保存和传播资源、职业教育服务、媒体背景等;企业作为合作的另一方提供就业岗位资源、生产现场资源、资金和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资源、培训资源、项目资源、各类技术与市场信息等。

建立引导、推动产教结合开展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企业、学生既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又互为要素资源的关系,反映各自价值取向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符合程度,决定着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成为各自求得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立协调、调整产教结合开展的机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的协调程度,是产教结合顺利运行的基础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

建立检验与评估产教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如其他各项工作一样,产教结合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都应该了解这项工作的全面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而产教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有""的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教结合形式的正确与否、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

 

3.成果的创新点

1)探索实践了适合国情的产教结合模式,实用性强。特别推出校内产教结合的几种实践模式,对高职院校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2)加强校企融合,创造性提出了建立“双利互动机制”,前瞻性强。并在各专业中形成了产教结合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校企“两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典型的人才培模式案例。

3)探索与实践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保障与促进机制和质量效益分析,并从理论上予以深入研究提升,形成共识,加以推广应用

4)探索了政府机构对产教结合的推动作用,对潍坊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中关于对参与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奖励措施等对助推产教结合作用进行充分论证,并积极推动了当地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并出台了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基地、政府出资为在潍职业院校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建设潍坊市特色品牌专业等一系列政策。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企业是产教结合重要主体之一,目前我院现有校内12个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融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支持与服务于功能一体。建有潍柴动力、魏桥纺织等企业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580个,在顶岗实习、提高实训质量、拓展实训项目、开发课程、培训师资、研发产品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成为学院实施产教结合重要保障。

学院创新“产学研一体、开放办学”办学模式,着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条件,密切校外行业龙头企业,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实施了体现工学特征、以“产教结合、学用一体”为主导的、以职场化教学为特征的、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水产养殖类专业探索并实施了“三轮强化、五个合一”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服装制版与工艺专业实施了“产学研结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创新实施“2R-2C-2M”(利用两种资源、培养两项能力、适应两个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化纤生产技术专业实施了“校企联动、订单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纺织品设计专业“技术中心+生产企业”式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纺机方向)践行“校企共育、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院所有专业中推广和实施,从而提升了学院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走出了一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培养之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动适应产教结合模式。为此,学院特别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了“构建一个平台,引进一名大师,带动一个团队,引领一个专业,服务一个行业”的“五个一”工程。加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落实产教结合提供师资保障。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进行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领导、建设和管理。特制定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产教结合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关规定》等。

制定了一套适应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服务、横向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我院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横向科研水平,明确了院系的责任。主要有《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工作奖励与经费资助办法》、《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

制定了一套产教结合管理方面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系主任产学研合作教育考核办法》、《产教结合与产业管理办公室岗位设置》、《产教结合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等。

为了产教结合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关于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有关规定》,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办法》

推动潍坊市政府积极重视职业教育,制定了多项有利于产教结合实施的政策,学院院长徐建明以人大代表名义向潍坊市人大提交《关于建立潍坊市职业技能训练基地》的提案,被潍坊市人大和政府批准,现己经实施,对潍坊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模式推广有巨大贡献。


安徽省教育规划课题“同步设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在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王源峥

中学高级教师

党总支部书记、校长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张其旺

中学高级教师

九三学社合肥瑶海基层委副主委、教务处主任

安徽合肥服装学校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然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技能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技能示范,学生分组围观,往往一个班50个学生,教师要重复演示多次,尽管这样,站在后面的学生仍然看不清楚。我校服装专业技能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演示缝制、绘制过程时,面对全班学生必须分组演示,一个技能点示范教学,教师就要足足花费一节课时间,教学巩固辅导又须花费一节课,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教学效果非常不佳。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职业教育中的教学难题,我们申报了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在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经过历时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该课题已顺利通过省级结题验收,并评为一等奖,该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由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摄像机、计算机、功放及电动平车和熨烫设备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由采集卡采集视频摄像,远近大小根据需要可用遥控器随意调试(或者在电脑上播放操作示范课件),然后由音、视频分配器把输入的信号通过多级放大电路,各自分配出多路信号输出,以实现多台显示设备共用同一信号,并重现图像清晰的分配效果。这样,教师边讲解边示范,重、难点部分重点强调,放慢速度,放大画面,教师的一招一势的演练清晰可见,学生在自己的机位上不需移动位置就可以完成听讲解、看示范演示,同步练习的全过程。

 

3.成果的创新点

(1)实操训练同步化。采用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使教学示范同时覆盖全班级,有效提高了技能课教学效率。

2)分层指导便利化。采用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授课时节约下来的时间更便于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更便于点评学生作业,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实操教学大班化。采用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扩大专业技能课教学受众面,小班额向大班额转变成为可能,有效降低教学成本,能够解决专业课师资不足问题。

4)课程教学精品化。采用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同课程教师分工协作,精备模块课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优质课程资源,扩大名师精品课程覆盖范围,提高教学效益。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此项成果不仅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得到应用,而且在诸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指法教学等技课能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课堂效率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先后承办全国跨地区服装专业年会暨高教社杯多媒体优秀课件观摩活动,安徽省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技能大赛,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指导委员会,安徽服装职教集团成立大会,接待了全国各地、全省各地同类专业学校来校参观,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学手段改革,获得各地学校的参观者高度赞赏,许多学校纷纷效仿。课题研究后期,对研究成果及硬件设备进行了分析总结,撰写了《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推介书》1部,向省内外职业教育各院校推广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以下省内外学校已经借鉴我校的同步摄放及多媒体教学系统

序号

学  校

 

图为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采用同步摄放教学系统实况照片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石家庄市第一职业中学

安徽新华学校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构筑校本特色课程 开发模块教学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工艺课程及教材建设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郭雪松

中学一级教师

副教研组长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周春华

中学高教师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2006年课题杭州市职教立项。2008年获杭州市职教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整合服装工艺课程,开发模块教学》课题论文)。2007年获第九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构筑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工艺特色课程——《DIY工艺布包》选修课程的教学感悟与体验》)。2007年课题区级立项(《拓展服装工艺特色课程——创建工艺教学菜单》)。参编国家教材——浙江省科技社会保障部《服装制作》。中国社会劳动保障部《服装裁剪与制作》。完成选修课程校本教材——《布包工艺》《休闲帽制作》《创意玩偶的制作》。完成主修课程校本教参——《服装产品开发》《服装工艺教案编写》《童装设计与制作》。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一.在推行“21”新学制下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由于时间短,课程整合幅度比较大,需要实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教学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上,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与现代企业的进展相结合。三.省内所有服装企业都焦虑的问题——高服装技术人才尤其是从事第一线生产的中初级服装技术人才紧缺。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四.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大量实用性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校本特色课程,服装制作工艺课必须开发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真正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实用型、应用性校本特色课程。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开放性原则为辅,对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涉及经验、策略的过程性知识进行大胆取舍。

方法二:材编写最重要是如何把知识、情感、态度都融合到教材中,教材最重要是如何把知识、情感、态度都融合到教材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编适合学生需求,理论结合实际,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方法三:为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连接进行了一些上的开放,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生活、走进社会。在教材内容开放上,把企业进步与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方法四:围绕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三种校本培训的模式,一.以操作技能为导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二. 以工艺制作为主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三. 以专业拓展为辅校本培训的模式。将服装专业多门课程进行统筹梳理,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保证学生在2+1的二年中所完成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与实用。

课题研究时间大约从20066月开始,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和讨论,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制定计划和基本方案,并且不断修正;20069月以06年级服装专业各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始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并且按计划逐步推进;在实践教学中积累、归纳、总结、反馈。06年初步调整教学模式服装工艺主修课+与之相配套的服装工艺选修课;2007-2010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校服装中级工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学生独立、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

 

3.成果的创新点

(1)课程兼容形式——立足于服装的核心技能课程工艺为主,进行专业课程兼并,在现有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具有连贯性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将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各项技能融于一体,成为符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领悟服装行业新的观念。

(2)拓展有限课程——在主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大胆的课程衔接,开设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吸引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3)实践中见成果——课题研究时间大约从20066月开始,成立课题组,组织学习和讨论,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制定计划和基本方案,并且不断修正;20069月以06年级服装专业各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始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并且按计划逐步推进;在实践教学中积累、归纳、总结、反馈。06年初步调整教学模式服装工艺主修课+与之相配套的服装工艺选修课;2007-2010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校服装中级工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学生独立、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本课题20069月,以2005届服装专业各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始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并且按计划逐步推进;在实践教学中积累、归纳、总结、反馈。

2008届我校开始全面推广,我们努力培养学生能将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各项技能融于一体,成为符合型人才。在推广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审视课程,对外交流学习,不断的完善服装的校本课程体系。

现已形成校本独特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推广中,我们也获取很多成果。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本课题的实用性,它来自于我们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实际,也指导我们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实际。有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作为基础,我们将在推进服装专业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的进展、贴合于服装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关于我省纺织业装饰图案设计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完成人及简况:

性别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任光辉

教授

研究中心主任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郭建芳

讲师

教研室主任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课题是由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对山东省纺织行业进行了三年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从而确认了我省家用纺织品行业装饰图案设计人才需求的岗位和相应的专业岗位群,以及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和任务,为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并据此制订了以纺织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项目教学实训基地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项目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纺织行业纺织品装饰设计人才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山东省纺织行业纺织品装饰图案设计人才的现状及家纺行业对纺织品装饰艺术图案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的纺织品装饰艺术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出了当前发展我省纺织行业在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的措施、对策和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直接反映出有利于且直接推动山东省纺织行业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就业无实践经验,到岗不能直接转换角色”的现实问题。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2)设置合适的专业方向

    (3)建立新的专业教学模式

    (4)完善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5)教材建设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山东省纺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纺织行业家纺产品设计人才状况的调研,指出山东家用纺织品行业并非仅仅是产品设计的落后的问题,实际上是纺织行业整体综合技术实力不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不足以及与纺织职业教育衔接不够所造成的。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就是家用纺织品设计,它综合了整个纺织业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成果,是纺织行业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中国家用纺织产品设计的落后现状,与陈旧的传统染织设计教育模式和落后的设计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目前家用纺织品设计现状,本课题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点:

1)建立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建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加强专业教学实践内容:首先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家用纺织品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家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密切与企业合作实施项目教学法,促进纺织行业家用纺织品装饰设计人才综合创新素质的发展。  
  
2)建立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设计项目教学模式:在家用纺织产品设计的职业教育中,实施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从家用纺织产品设计的实际出发确立项目教学的课题,进而培养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的能力,同时在实际项目教学中加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岗位实训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企业委托设计项目或模拟设计项目;进行以家纺企业岗位为主导的定岗实训教学: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运营方式,实行顶岗实习或模拟实际上岗训练。

 

3.成果的创新点

(1)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行业项目与教学相结合;

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设计品牌运营公司规范,进行岗位训练;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培养优秀纺织品设计人才,为纺织行业品牌服务;

培养创建自主品牌的意识。

由以教师为导向,改为以市场为导向;

由向课本学习,改变为向实践学习;

教师由理论家向专家方向发展;

学生由单一发展,转向多元发展,在行业链接上找到合适位置。

(2)推广价值

本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纺织品装饰艺术等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还适用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性质的相关职业教育行业。

 

4.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 

(1)根据本成果制定的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申报报告》已在07年通过山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评审并报教育部备案,现已招生四届该专业学生.并已有两届学生毕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根据本成果制定《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纺织品装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并在我院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得以贯彻,效果显著。

附件下载: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中国人保寿险大厦5层515室(100020)
    电话:010-85229610/9936/9326
    传真:010-85229540
    网址:www.fzjjh.com
    邮箱:fzzgjjh@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 邮编:100020
电话:010-85229610 传真:010-85229540 E-mail:fzjjh@cntac.org.cn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9956号-1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4502号